資源簡介 統編《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2課《阿拉伯帝國》教學設計課標要求了解伊斯蘭教的傳播,初步認識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上的貢獻。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 阿拉伯半島地處亞非大陸的連接處。阿拉伯人大多以游牧為生,為爭奪水源等有限的生活資源,各部落之間紛爭不斷。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后來逐步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其繼承者以“哈里發”的名義繼續對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形成。依賴軍事征服建立的龐大帝國,在內部矛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日趨衰落。阿拉伯半島被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希臘羅馬文明的發祥地所環繞,在對外征服的過程中吸收了波斯、印度等地文化成果,結合本民族的特點,阿拉伯人逐漸創造出燦爛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在保存、傳播西方古典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學情分析】 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學習了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通過“絲綢之路”進行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等內容;在7世紀中葉,隨著阿拉伯移民傳入中國,在與漢族及其他各民族的長期交往中,元朝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所以對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已具有初步的認知。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日本大化改新,日本是通過統治階級內部改革的方式,建立了封建國家;阿拉伯建立封建國家的方式則完全不同,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比較。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設計【教學目標】 1.繪制穆罕默德人生時間軸,能說出其人生重大事件對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重大意義。 2.觀察地圖,能說出阿拉伯帝國擴張的進程。 3.通過列表,總結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認識到阿拉伯人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重點】 伊斯蘭教、阿拉伯文化 【教學難點】 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神秘的面紗、英俊的王子、動人的故事、朝覲的人群,這些都向我們展示著古老而神秘的阿拉伯文明。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古代阿拉伯帝國,了解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國家的故事。 通過圖片吸引學生的興趣。講授新課 教師向學生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為學生指明重難點。 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和大致流程后,帶著明確的目標進行通讀和預習。 學生帶著目標的預習可以使學習行為更加高效。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今天的阿拉伯國家主要分布在西亞、北非地區,包括22個國家。為了加強阿拉伯國家聯合與合作,這些國家建立了阿拉伯國家聯盟。他們有統一的語言和風俗,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在歷史上,阿拉伯人曾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那么,阿拉伯民族是如何建立起這種密切關系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伊斯蘭教的產生。 古今對比,增強學生的時序觀念。(一)背景 展示材料: 我們以劫掠為職業, 劫掠我們的敵人和鄰居, 倘若無人供我們劫掠, 我們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轉引自[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冊,馬堅譯,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第28頁。 這是阿拉伯的一首古詩,你覺得詩中描述的阿拉伯民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學生思考回答: 以劫掠為生阿拉伯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地處紅海和波斯灣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然而為什么古詩中描述的古代阿拉伯民族卻以劫掠為生?請閱讀課本P55,思考6-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面臨著哪些矛盾? 學生回答之后,教師補充: 外來入侵:公元6世紀,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對半島進行長期的掠奪戰爭。 社會危機:部落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相互仇殺。 半島思想渙散,盛行多神和偶像崇拜。麥加城中心的克爾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氏族部落神的偶像,有的崇拜日月,有的崇拜山水,沒有一個統一的信仰。 總結:不管是外來入侵還是生存危機,都促進了阿拉伯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 過渡:是誰帶領阿拉伯人民緩解了危機、解決了矛盾? 學生:大部分地區被沙漠和草原所覆蓋,其中夾帶著一些綠洲。公元六世紀末七世紀初,半島的居民大多過著游牧生活。因為自然條件惡劣,部落之間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相互仇殺。(二)創立 穆罕默德看到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于是選擇用宗教來消除戰亂。請結合課本知識,為穆罕默德畫一張人生時間軸,并嘗試說明這些事件對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重大意義。 (要求:包括時間,地點和事件) 過渡: 曾親眼目睹阿拉伯人的痛苦,穆罕默德決定嘗試利用宗教將分散的阿拉伯結合在一起。隨著伊斯蘭教的產生和發展,阿拉伯統一國家逐漸形。 學生繪制時間軸,并進行展示講解: 610年,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闡述了獨尊安拉的宗教思想。 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加,在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 630年,穆罕默德占領麥加,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通過繪制表格,理解穆罕默德對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重大影響。二、阿拉伯國家發展歷程(伊斯蘭教傳播過程) (一)雛形誕生 提問:根據課本P56,回答穆罕默德是怎樣傳教并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的? 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 凡是信仰真主“安拉”的人,也就是穆斯林,都是兄弟姐妹,這就打破了阿拉伯氏族部落的血緣,確立了以宗教和地區為基礎的社會。 公社內外事務都由穆罕默德決定,穆罕默德實際上就是政治、軍事和宗教領袖,掌握一切大權。 穆斯林公社實際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雛形。所以,伊斯蘭教就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麥地那成為伊斯蘭教的第二圣地。 學生回答: 伊斯蘭教獨尊安拉,反對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麥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貴族的排斥。622年,穆罕默德帶領少數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統一 提問:阿拉伯半島何時得到統一? 總結:麥加的歸順,標志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勝利。632年,阿拉伯半島大體上歸于統一。 然而,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與世長辭,享年63歲。 學生回答: 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遣使麥地那,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播放視頻,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二、阿拉伯國家發展歷程(伊斯蘭教傳播過程) (三)擴張 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帝國進入了“四大哈里發”時期,為滿足統治者們的權力訴求,以及他們對商路和土地的要求。阿拉伯帝國掀起了長達100多年的以宗教為名的擴張運動。四大哈里發時期是阿拉伯大征服和大發展的時期,是從國家向帝國的轉變時期。 結合課文和地圖,說說“哈里發”的擴張過程。 視頻: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巔峰對決 擴張的過程: ①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 ②751年擊敗唐朝大將高仙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 ③在西線,阿拉伯人攻克埃及,橫掃北非。 ④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四)形成帝國 到8世紀中期,倭馬亞王朝基本結束了大規模的征服運動。這時的倭馬亞王朝已經成為囊括亞歐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 課堂活動:請根據地圖,畫出阿伯帝國的疆域四至。 學生繪制阿伯帝國的疆域四至。合作探究: 列舉世界歷史上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從伊斯蘭教發展歷史中,你能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討論得出答案: 波斯帝國(前550~前330 )、亞歷山大帝國(前334年-前323年)、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299年 -1922年)。 結論: ①阿拉伯帝國統一的過程和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是同步的。②伊斯蘭教的產生順應了阿拉伯民族的要求,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民族的復興;阿拉伯半島統一又為伊斯蘭教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伴隨著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廣泛傳播。 小組合作,調動學生思維,學會歸納總結,與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和對比。9世紀中葉,阿拉伯帝國在人民起義和各教派反抗的不斷打擊下,逐漸走向衰落,國家一分為三,并且持續的分裂下去,人民也彼此攻殺,再也無力向外擴張。1258年,蒙古的鐵騎攻陷巴格達,滅掉了哈里發,為阿拉伯帝國畫上了句號。 過渡:阿拉伯帝國幅員遼闊,古代文化遺產豐富。帝國境內各族人民(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埃及人、敘利亞人以及其他許多民族)在吸收古代東西方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光輝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三、阿拉伯文化 阿拉伯帝國繁榮時期,哈里發重視知識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學生:830年,哈里發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哈里發以黃金支付稿酬,延攬翻譯人才。于是大量的希臘、波斯、印度典籍被翻譯成阿拉伯文。 列表法利于學生歸納總結三、阿拉伯文化 2.閱讀教材P57的內容,表格歸納阿拉伯文化的典型代表? 講解: 阿拉伯人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有哪些? ①數學方面:阿拉伯數字是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獨特貢獻。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 阿拉伯數字是由什么人發明創造的?(印度人)為什么稱之為“阿拉伯數字”?(它是由阿拉伯人加以改造并在12世紀初傳到歐洲。) 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大家可以看到P57《阿拉伯數字》的圖片,印度梵文的數字和阿拉伯人改造的數字,其實存在很大的差別。16世紀以后,阿拉伯數字傳遍了全世界。 “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傳播有什么意義?(使世界各地有了統一的計數方法,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推動了數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有什么貢獻? ②醫學方面:《醫學集成》《醫典》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 《醫典》是中世紀阿拉伯醫學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醫學著作。作者伊本·西那是阿拉伯最有名的醫學家之一。這本著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傳入歐洲后,被許多大學用作醫學教科書,一直到17世紀。伊本·西那也被稱為“醫學之王”。 拉齊斯是阿拉伯帝國時期一位杰出的臨床醫生,在醫學上廣泛吸收世界各國的醫學成果,花費15年的時間,完成了《醫學集成》,他學識廣泛,一生寫了200多部書,被稱為“穆斯林醫學之父”。 ③文學方面:《天方夜譚》,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 阿拉伯文學成就的代表是《天方夜譚》,又叫做《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明在文化上的集中反映,它處處滲透著斯蘭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一千零一夜》中人物數量眾多,各有特點。但無一例外的是,所有正面人物都具有“順從”之美。以《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為例,主人公辛伯達先后七次航海旅行,其間遭遇過山崩海嘯的自然災害、野獸毒蟲的攻擊、妖魔鬼怪的威脅。每當身處險境之時,辛伯達不是選擇悲、放棄,而是祈求安拉的幫助,并且每次都能夠化險為夷。但他絕對不會得意忘形,而是感念安拉、贊美安拉。 學生:三、阿拉伯文化 3.閱讀以下材料,概括阿拉伯人在文化傳播方面有什么貢獻?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英國學者羅伯特·布雷福特 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傳入歐洲?!薄鞲袼埂兜聡r民戰爭》 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中,阿拉伯人起到了文化橋梁的作用。他們把中國的古代發明展轉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最重要的是他們改進了阿拉伯數字,并把他們傳到歐洲。 學生: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閱讀史料,歸納阿拉伯人在文化傳播方面的貢獻,有利于學生史料理解能力、歸納整合能力的提高。三、阿拉伯文化 4.阿拉伯人為什么能夠擔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 教師引導: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阿拉伯半島地處歐、亞、非三洲之間,使其有條件汲取三大洲優秀的文化成果,促進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其次,阿拉伯人善于經商,加強了各地經濟聯系,對動向文化的交流起了溝通和加強的作用。小結: 總結; 教師出示本節課知識脈絡圖,請學生代表據此簡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學生回答、補充: 伊斯蘭教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思想基礎。穆罕默德巧妙地運用了宗教來推動政治地統一,使之為政治服務。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阿拉伯半島首次實現了統一,迅速建立其疆域遼闊的阿拉伯帝國,創造出燦爛的伊斯蘭文明。 總結回顧,加深印象,形成清晰的知識主干。課后 探究 《醫典》的作者伊本.西那被后人譽為“醫學之王”,為什么?參考答案 伊本.西那的著作《醫典》,把古希臘和阿拉伯的醫學成就進行總結,并加入作者長期的醫學實踐經驗,在12-17世紀被用作西方醫學指南,一直是西方醫學院校的教科書。伊本.西那系統論述各種疾病的病理癥狀和診斷治療方法,強調養生、藥物和手術兼施并用,被后人譽為“醫學之王”。參考資料 《世界文明史(上)》(馬克垚主編)《全球通史(上)》(斯塔夫里阿諾斯) 紀錄片《世界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