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課型 新授課課標要求 內容要點: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 認知提示:理解游牧民族在古代戰爭中的優勢教學目標 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概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評價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 2.能概述元朝建立與統一全國的過程,認同文天祥抗元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3.能從短時段與長時段評價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 1.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2.難點: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教學內容分析與學情分析 學習內容與學情: 學科核心素養 (學習內容蘊含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知識要點: 10-13 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繼魏晉南北朝之后的又一個北方民族活動高峰時期,先后誕了四個強大的北方民族政權:契丹人建立的遼、黨項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人建立的元。其中,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元朝的歷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元朝統一全國。雖然統一的過程都伴隨著不斷的邊境沖突和民族征服戰爭,使得中原農業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和破壞。但與此同時,蒙古族又在開拓邊疆、推動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交融等方面起到了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對中華文明的整體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料實證 歷史解釋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1.視頻介紹的是哪有民族? 2.這個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是什么? 自主學習 1.歸納成吉思汗的主要歷史功績。 2.歸納元朝的建立與統一情況。 學生觀看視頻,激發興趣。(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出示兩幅地圖 問:根據《唐朝疆域圖》、1142年《宋金對峙形勢圖》和教材47頁內容說說蒙古族生活的區域與生活方式。 出示材料: 問:蒙古族歷史文獻《蒙古秘史》的描述反映了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 出示材料:鐵木真人生經歷 問:從鐵木真成長經歷的幾個片段,你感受到什么? 1170年,9 歲。父親被仇敵毒死,孤兒寡母被部族親朋拋棄 1179年,18歲。新婚不久的妻子被搶走。 1189年,28 歲。在十三翼之戰中失利 1206年,45 歲。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王",大蒙古國建立。(修改) 問:蒙古國的建立過程 出示材料: 問:根據相關史事歸納成吉思汗的統一蒙古后的治國措 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善于騎射,是一個游牧民族。 學生回答:蒙古諸部互相征戰、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 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回答堅毅果敢,大氣擔當 學生:梳理建立過程 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得出 1、建立軍政合一的制度; 2、組建護衛部隊; 3、建立司法機構; 4、創建蒙古文字。(二)無敵的蒙古騎兵 出示地圖:蒙古統一過程 問:蒙古的統一過程是怎樣的 出示:成吉思汗西征地圖 出示材料:蒙古帝國旋風般橫掃歐亞大陸,向西一直打到中亞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總數不到20萬的軍隊,先后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過千萬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數6億。一個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形成 問:蒙古帝國西征過程是如何的 學生通過地圖材料,了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過程感受蒙古的戰斗力。(三)推崇漢文化的征服者 觀看視頻,歸納忽必烈的主要大事件。 出示材料: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問:結合材料,說說忽必烈如何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政策 根據課本49頁內容,歸納忽必烈“行漢法”的主要措施。 問:有何作用? 出示材料:“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 問:元朝建立的基本信息。 教師總結: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 問:有人說文天祥保衛國家值得敬仰.也有人說他在阻礙統一,不值得提倡。你怎么看? 出示材料: 設計意圖:適當補充課外史料,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現象與觀點背后的復雜性,可以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又可以切實提高基于史料實證的歷史理解能力。 出示材料:馬克思在談到成吉思汗時曾說:“成吉思汗戎馬倥傯,征戰終生,統一了蒙古,為中國統一而戰。 問題:運用所學,論證馬克思的評價是否正確。 習題鞏固 增加:課后活動p50 2.排列 學生通過視頻歸納,1、1260年,繼承汗位; 2、1271年,改國號為元; 3、1272年,遷都大都; 4、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國; 1294年,在大都病逝。 學生通過閱讀,得出: 接受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 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板書、作業設計與教學反思板書設計:作業設計: B層同學完成課時特訓基礎知識和拓展提升題--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A層同學完成:通過閱讀書籍,如何評價成吉思汗,撰寫50-100字的評述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