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實踐的含義;理解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確立科學的實踐觀,切實認識到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 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觀點。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培養尊重實踐、積極投身于實踐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二、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三、教學難點:實踐的特點四、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毛澤東的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是實踐。(講解新課)1、 實踐及其特點1、 實踐的含義(請同學概括其中的要點)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同學回答)主體——人;對象——客觀世界:是一種物質性活動。(老師總結)它有兩層基本的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2、 實踐的特點①(看圖片和材料)材料一:“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臺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技術研制,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等儀器。思考:這一實踐活動的主體、對象和手段分別是什么?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他們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學生思考回答)實踐的基本要素:主體、對象、手段都具有客觀性。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及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所以,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②(看圖片和材料)材料二:嫦娥一號已于2007年10月發射升空,并完成了它的使命。科學家們為它制定了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即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析月球表面物質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等,它的壽命約為一年。思考:科學家們為什么為探月活動預先制定好了任務?這說明實踐活動具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回答)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③(看圖片)思考: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注意:實踐的三個特征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練習:判斷下列活動是否是實踐活動?①辯論會 ②遠足活動 ③蜜蜂筑巢 ④工人打掃衛生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請學生當小老師)分為四個小組,分別討論一個方面的問題,然后上講臺當小老師。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歸納總結)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通過事例加以運用)材料:關于月球,人們一直有許多未解之謎:它上面有空氣和水嗎?它的年齡有多大?人們做出了不同的猜測。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嫦娥一號獲得了全世界第一張最完整、精準度最高的全月圖,首次獲得月球表面微波量溫分布數據,為未來清潔能源燃料的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嫦娥二號獲取的宏觀局部影像圖分辨率高達1.3米,這也將為嫦娥三號落月提供更詳實的依據。思考:材料如何體現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總結)運用毛澤東的名言,首尾呼應。(布置作業)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