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說出常見的魚類2. 探究魚的呼吸和運動方式,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3. 概括魚的主要特征。〈二〉能力目標在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方式的過程中,培養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三〉情感目標舉例說出魚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魚類的生存狀況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探究魚類的運動和呼吸的方式,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難點: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認識魚的呼吸特點。三、教材分析:“魚類”是八年級上冊第七單元 “生物圈中的動物”的第一章“動物的主要類群”的第四節,主要關注魚的形態、運動、呼吸等方面的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是探究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通過"觀察與思考"、一個課外實踐,讓學生認識魚類在水中是如何運動和呼吸的,進一步總結出魚類適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比較低等的一個類群,教學中比較容易得到實物,便于學生觀察。關于魚類的呼吸、循環等知識,是學習后面的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基礎,也是形成正確的進化觀點所不可缺少的。四、學情分析: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有了“飼養和觀察蚯蚓”、“觀察蟶”、“觀察蝗蟲”三個實驗的探究方法和經驗,如果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活動,能順利地完成“探究魚類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的活動。五、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演示法、觀察法六、教具準備:1.教師活動(1)自制鲅魚橫剖標本,魚骨骼永久標本(2)實驗材料:水槽、活鯽魚、硬紙板、曲別針、麻醉劑、發卡、解剖盤、放大鏡、橡皮筋、紅墨水、吸管、新鮮的魚鰓、小夾子(3)制作PPT課件。2.學生活動搜集有關魚的生活資料;預習“觀察與思考”;搜集魚刺;查閱有關赤潮和水華的資料七、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新課導入視頻展示識魚賞魚 1.同學們,我們煙臺蓬萊有個海洋極地世界,你們去看過嗎?給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師: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海底世界。你們看到哪些海洋生物?你們還知道哪些不同的魚?魚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特點 對于魚類你想了解哪些知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魚類。出示目標和重難點的PPT出示“海水魚”和“淡水魚”的PPT強調“中華鱘”是水中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是淡水魚類。強調“四大家魚”針對四大家魚不同的生活習性,可以混合放養,講解混合放養的好處2.老師左手拿著一條生鲅魚,問:同學們你們認識嗎? 3. 老師展示自制鲅魚標本。 請大家觀察魚身上的“刺”。提問:“魚刺”屬于魚的什么結構?展示魚的骨骼標本及魚的骨骼圖片引導:在骨骼之中有一條縱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在圖片中用紅色線指示)生物圈中還有哪些動物有脊柱?總結:在身體內都有脊柱稱之為脊椎動物。(板書脊椎動物)而前面我們學過的屬于無脊椎動物有哪些?4、“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比較低等的一個類群,也是最大的一個類群。約有24 000種,其中海水魚類占2/3,淡水魚類占1/3。過渡:我們都知道魚兒離不開水,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究一下魚兒適于水中生活的特點,請同學們先來猜想一下魚類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 有哪些特點適于水中生活? 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先自主學習PPT上的五個問題 生:去過生:眾說紛紜……傾聽教師,觀看視頻,回答問題。生搶答生回答:鲅魚魚刺是魚骨骼的一部分1、仔細觀看魚骨骼標本和骨骼圖片,回答問題。2、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3、認真傾聽?;卮?視頻中形形色色的海洋魚類將學生帶入奇妙的海洋世界,引發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感受魚類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特點,另外也為后面鳥類和哺乳類學習做好鋪墊。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激發民族自豪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魚聯系生活實際知道養魚的有關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出魚骨骼,引出脊椎動物通過“魚刺”讓學生了解魚有骨骼,與之前學習的動物不同,引入脊椎動物概念。魚的骨骼標本及骨骼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魚具有脊柱,強化有一類動物體內有脊柱,構建脊椎動物概念。最后將概念具體化、生活化。引出魚類是脊椎動物.引出魚兒適于水中生活的兩個特點引出本節課的重難點觀魚摸魚一、魚的外部形態 對照導學案,解決以下問題:(1)鯽魚的體色如何?這種體色有何作用?(2)鯽魚是什么體形?對于水中生活有何意義?(3)鯽魚體表有什么覆蓋著?用手捉魚為何感到粘滑?這些特點與水中生活有何意義?(4)用放大鏡仔細觀察魚體表面兩側的側線是怎樣構成的側線是由鱗片上的小孔排列而成,作用是感知水流測定方向。注意:如何抓魚?才能抓住 學生分組觀察放在魚缸中的活鯽魚,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1)體色:背灰黑,腹白,不易被敵害發現,為保護色(2)體形:梭形,減少水的阻力,適于游泳。(3)體表:鯽魚的體表有鱗片,起保護身體作用,鱗片上有粘液,游泳時減少阻力。談抓魚的感受 鯽魚的體色、體形及體表特點,學生通過觀察可以很快得出結論。讓學生明白側線的作用 (讓學生明確,側線能把水流遇到障礙物引起的速度和方向的變化,及時地傳到魚的大腦產生感覺,使魚能順利地尋找食物和逃避敵害。)二、探究魚的運動 魚在水中逃避敵害和尋找食物都離不開運動。它的運動器官是什么呢? 據魚鰭所處的位置,魚鰭分為: 據數量分為:偶鰭和奇鰭各種鰭在運動中各有什么作用呢?引導同學們觀察水槽內鯽魚的運動,注意鯽魚在前進、轉彎、靜止時各種鰭的動作,并試著說出不同的鰭所起的作用。分組討論,小組匯報。看來大家的意見不統一,我們有什么更好更直觀的辦法來說明問題得出結論嗎?非常好,對照實驗就要確定變量,而且是唯一的變量。那么變量是什么呢?用什么方法可以測得每一種鰭的不同作用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案?三種實驗方案中,哪一種不需要傷害小魚,方法還比較有效?如何測定各種鰭的作用?各組自主選擇要探究的鰭利用桌上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選擇合理的捆綁鰭的方法小組討論如何具體實施?實驗時應注意什么事項?各組匯報討論結果強調:胸鰭和腹鰭不好捆綁,可用麻醉劑但應注意麻醉的深度和范圍 應在鰭的周圍均勻打上。學生實驗,教師巡回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其他小組補充總結魚鰭的作用強調:起平衡作用的是胸鰭,腹鰭和背鰭有人說魚只靠鰭進行運動,這種說法全面嗎?強調:鯽魚的游泳 主要靠尾部和軀干部的左右擺動 而產生前進的動力, 各種鰭在運動中起協調作用。小部分同學的實驗現象雖然不是很明顯,但小組間相互合作、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的小組,及時將魚鰭解放,還魚自由,也是值得表揚的 鰭。胸鰭、腹鰭、臀鰭、背鰭、尾鰭同學各抒己見作對照實驗實驗各種魚鰭。(一組):用紗布、橡皮筋或者細線分別捆綁各種鰭進行探究。(二組):分別剪掉各種鰭進行探究。(三組): 制作模型進行探究。分別捆綁各種鰭進行探究。生:應設置對照組,分別捆綁各種鰭,分組討論:三組)探究背鰭用小夾子夾住背鰭四組)探究尾鰭用小夾子夾住尾鰭五組)探究胸鰭用發卡夾住胸鰭七組)探究腹鰭用兩個發卡別住腹鰭(九組)探究臀鰭用兩個發卡別住臀鰭各小組按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看到的實驗現象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補充(一組):捆綁背鰭:出現側翻。說明背鰭具有保持平衡,防止側翻的作用。(二組):捆綁尾鰭:運動速度明顯減慢,多次碰壁,不能保持前進的方向。說明尾鰭能夠保持前進的方向。(三組):麻醉胸鰭:左右搖擺不定,不能根據需要改變方向。胸鰭具有保持平衡,轉換方向的作用。(六組):捆綁腹鰭:搖搖晃晃,不能直立于水中。說明腹鰭具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九組):捆綁臀鰭:身體傾斜,不能直立于水中。說明臀鰭具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不全面回答觀看魚游動的動畫 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了解鯽魚的各個鰭。引導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的。在實驗中首先要確定變量,引導學生確定實驗變量師生共同討論產生實驗方案,培養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并建立保護動物的意識。強調:模擬實驗可以采用,但當有活體時,要采用活體作為對照的魚與實驗的魚在種類、大小、活潑程度上應該一致各小組按要求進行實驗,并記錄看到的實驗現象。要注意安全通過親自實驗,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簡單化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表達能力學生通過操作實踐感受魚類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再次體會各種鰭的協調運動滲透團隊精神對學習和工作的幫助三、魚的呼吸合作討論 我們知道鯨每隔一段時間它們就要浮出水面進行呼吸,而魚卻可以在水下正常呼吸,這是為什么呢?現在,讓我們來觀察魚缸中的鯽魚,魚口的張合與鰓蓋后緣的張合之間有什么關系?口與鰓蓋交替啟閉有什么意義?魚是如何進行呼吸的呢? 在魚口的前方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的流動情況。取甲乙兩個大燒杯,各滴入數滴0.1%的BTB指示劑,將魚放入甲燒杯中,20分鐘后觀察,發現甲的溶液由藍色變成黃色,而乙燒杯中無顏色變化。(一上課就準備這步操作,因為需要時間反應)說明:魚呼吸釋放出二氧化碳這個過程經過哪些變化?1、展示鰓蓋下的鰓圖片指出:水流經過了鰓蓋下的鰓。展示“魚鰓”圖片取下一片鰓,先觀察顏色,再對照插圖,辨認鰓弓、鰓耙、鰓絲。觀察鰓絲在水中和離開水的情況2、觀察活體魚鰓,提問: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討論問題:魚是如何通過鰓來完成氣體交換的?鯽魚鰓部氣體交換的過程。講解總結:水流過鰓絲時,魚鰓經過氣體交換,血液從靜脈血變成動脈血;水中氧氣減少,二氧化碳增加。 因為魚有鰓仔細觀察魚缸中的鯽魚,魚口與鰓蓋后緣是交替張合。進行呼吸紅墨水從鰓蓋后緣流出答案預設:鯽魚呼吸釋放了二氧化碳。1、觀看鰓圖片2、小組討論、回答問題。答案預設:魚鰓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所以是鮮紅色的。鰓絲既多又細大大增加了與水的接觸面積,促進血液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說明魚的呼吸吸收了水中的氧氣,釋放了二氧化碳。學生通過合作討論,了解魚鰓適于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并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也為后面鳥類和哺乳類學習做好鋪墊。四、情境應用拓展提升 鞏固拓展:1、在一堆死魚中,如何判斷哪是新鮮的魚?2、我們日常養魚應該用自來水還是河水比較好?如果用自來水,應該怎樣?應該經常換水,因為新鮮的水中含氧多3、隨著人類生活的影響,水體富營養化嚴重,經常發生赤潮或者水華。這對魚的生存有何影響? 思考討論并回答鰓是鮮紅的是新鮮的魚河水應該先曬曬,因為里面有氯,對魚有害。會導致大量魚類缺氧死亡,因此我們要保護水生生物,首先就要保護水資源 通過現實情境展示,讓學生運用現有知識解決生活中具體問題,構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概念 關注生態與環保情感教育五、知識歸納1.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2.魚類特征 通過前段的學習,我們一起探討魚類是怎樣適應水生生活的呢?1、歸納總結魚的結構特征適合水中生活。板書“適于水中生活”PPT展示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2、知識總結PPT展示魚的基本特征: 回顧知識,回答問題。積極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形成最終結論。 該環節將實驗觀察所得到的結論系統化,歸納總結魚類是怎樣適應水生生活的。從而得出魚類的主要特征,回顧本節重點知識,為后面學習生物分類打下基礎。護魚六、自主學習 自主閱讀閱讀教材23頁,了解魚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播放PPT和視頻強調:1.合理利用和保護魚類資源 2.漁業發展的重心已經從捕撈業轉移到養殖業 了解魚類資源。 通過自主閱讀了解魚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了解了我國漁業的現狀情感教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八、感悟反思:談收獲(學生自己說)九、本課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魚的特征和魚與人類的關系。 十、板書設計魚類脊椎動物 體形外形 體色體表特征 —— 魚 — 水生 — 側線| 運動與人類關系 呼吸十一、堂清檢測:(一)選擇題:1. 下列特征與鯽魚適應水中生活無直接關系的 ( )A 身體側扁,呈梭形B 體表有鱗片,鱗片表面有粘液C 身體分為頭部、軀干部和尾部三部分D 身體的背面呈深灰黑色,腹面呈白色2. 鰓是魚的特殊呼吸器官,鰓的各部分結構中,能進行氣體交換的是 ( )A 鰓耙 B 鰓絲 C 鰓弓 D以上三部分都能3. 魚側線的作用是 ( )A 保護身體 B 減少阻力 C 感知水流和測定方向 D 以上都正確4. 鯽魚在水中不停地吞水的作用主要是 ( )A 濾取食物 B 進行呼吸C 平衡身體 D 調節身體密度5. 當水流過魚鰓時,滲入鰓絲毛細血管的是 ( )A 食物 B 二氧化碳 C 氧氣 D水流6. 下列不屬于魚類共同特征的是 ( )A 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游泳 B 水生C 一般體表有鱗 D 用鰓呼吸PAGE1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