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分子和原子》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過程與方法:認識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一般方法,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識圖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運用想象、類比、分析、歸納的方法處理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激發學生對物質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分的”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2)感受物質無限可分的哲學思想,喚起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向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學難點:1.能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2.透過物質變化的宏觀表象,建立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確的微觀想象。三、手段與方法:學生:實驗探究——小組交流與討論——分析歸納。教師:注重現代技術與化學課程的整合,輔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實驗。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設 置 情 景, 啟 發 新 知 激發思維: 教師帶一瓶香水到教室,噴灑在空中,問: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為什么會聞到? 多媒體展示:a、桂花飄香的場景;b、濕衣服在陽光下曬干。 學生思考、討論:(1)同學們為什么能聞到香味?(2)濕衣服為什么會變干? (3)分組實驗:做品紅擴散的實驗。探討整杯水為什么會變紅? 利用具體情景、多媒體等,配合實驗,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為引出分子、原子作鋪墊。2.引出問題: 我們用雙眼去認識世界,卻難以看透物質內部的奧秘。讓我們變換一個角度,通過進一步實驗,并發揮我們的想象力,探索和發現物質內部肉眼看不見的秘密,揭開自然界許多的不解之迷! 學生“變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讓自己的思維進入微觀世界,考慮物質的結構。活 動 探 究 一 1、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苯分子圖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漢字——中國。提出問題:通過觀看以上資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多媒體展示幾種物質的分子。 1、學生得出結論: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2、通過觀看圖片資料,認識到微觀粒子的真實存在。 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思維想像力。問:分子、原子這些微小的粒子都有哪些性質呢? (多媒體展示一引些有趣的數據) 你能從中得出什么信息? 學生討論,歸納: 1、分子、原子質量小,體積也小 引導學生在做對比實驗的基礎上進 行實 驗 探 究 二 當我們聞到香味時,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演示:取一支試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試液,再滴加濃氨水,觀察到酚酞試液變紅。 教師接著問:如果不直接滴加濃氨水,你們有沒有辦法使酚酞變紅? (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教師引導) 教師在各組間巡視指導,對學生的設計方案給予鼓勵,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現象,并引導學生大膽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生分組討論:根據教師提供的藥品和儀器設計實驗并探究: 藥品、儀器如下:濃氨水、酚酞試液、大小燒杯、大試管、膠頭滴管、棉花、濾紙條、橡皮塞。 (提示:濃氨水與酚酞不直接接觸,但應同進處在一個密閉環境中才能完成,要求:用到以上儀器藥品,探究分子的運動) 實驗設計探究,同時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通過與同學共同完成實驗及組間討論,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樂趣實 驗 探 究 三 演示: 藥品儀器:食醋、玻璃棒、蒸發皿、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 實驗要求:觀察比較加熱前后,哪一種情況更明顯地聞到醋酸的味道? 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 分子在不斷的運動,且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再舉出一兩個生活實例,進一步論證以上結論 引導學生挖掘生活實例、使學生始終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體現了“從化學走向生活,從生活走向化學”的理念實 驗 探 究 四 演示: 將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觀察到液體的總體積?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展示模擬實驗及微觀解釋。 學生觀察現象并歸納結論: 分子或原子之間是有間隙的。 儀器藥品:兩個大小相同的氣球,一個裝水,另一個吹入氣體,使其大小一樣。 要求:用手擠捏氣球,比較兩年氣球被壓的難易程度。 小組討論,并相互交流發現和解釋,歸納: 分子或原子間是有間隙的,且氣體物質的粒子間隙較大,固體和液體物質的粒子間隙較小。 激活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活 動 探 究 五 設疑: 水在加熱蒸發的情況下,變成水蒸氣,這是分子間的間隙變大了,屬于物理變化。 那么,如果把水通電的話,水變成了氧氣和氫氣。這又是為什么呢? 多媒體播放:水通過分解生成氧氣和氫氣的分子、原子的微觀變化過程。 根據以上微觀變化的過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分析: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有什么特點? 原子有什么特點? 解釋: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1、學生觀看多媒體展示:水通過分解的微觀過程。 2、小組間探討觀看后得到了哪些收獲? 歸納: a、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 b、分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c、原子在化學變化過程中沒有發生變化; d、化學變化的實質:反應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這些原子再重新組合,構成新的分子,形成新的物質。 這是本節難點。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給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看到他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質的分子了,物質性質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知 識 運 用 多媒體展示習題: 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解釋: 冰糖在水中融化,水平線下降;(2)物體熱脹冷縮 (3)氧化汞受熱分解生成金屬汞和氧氣,解釋反應的實質 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討論,回答問題 及時反饋練習,能培養學生應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歸 納 與 小 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分子和原子,知道了他們有哪些相同點,哪些不同點? 能用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解釋化學變化的實質? 布置作業: 課后習題 學生反饋與交流: 1、 分子和原子的共同點: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之間有間隙;不同點: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2、化學變化的實質:反應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這些原子再重新組合,構成新的分子,形成新的物質。 學生將自己的所學用表達出來,與同學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也把知識內容做了梳理 板書設計:(質量小、體積小不斷運動、之間有間隙分子、原子等微粒物質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分子分解原子重新組合新的分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