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廢舊物的“新生命”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在這一課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材質,在學生的眼中,這些材料平時很有可能歸于“垃圾”或野外路邊的無用之物的范疇,這節課中需要學生轉換角度去看待它們,運用想象力賦予它們藝術的新生命。怎樣去感受材質,發現材質的藝術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實物雕塑作品,使學生在實踐和思維等方面都有所收獲,是本課的重點所在。針對學生好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教師設計課堂環節時注意動靜結合,將體驗、游戲、實踐等環節融入教學過程,取代單純的教師講授。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收獲快樂。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課 時:1課時教學目標:⒈初步認識廢舊物品再利用的意義,提高環保意識。⒉嘗試廢舊物品利用,用多種廢舊物品進行有創意的制作,讓學生養成保護環境、愛惜資源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動手與探索能力。⒊利用廢舊物品進行有創意的制作,感受美、創造美。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廢舊物作品及圖片。學生:廢舊物品、剪刀、膠棒、雙面膠、畫筆和彩紙等。教學重點:根據廢舊物品的外形、材質等特點、展開聯想。教學難點:用各種裝飾材料制作有創意的作品。教學過程:一、欣賞導入師:出示一幅漂亮的粘貼畫作品和畢加索的《牛頭》,請同學們欣賞。 你們能看出來它是用什么材料粘貼的嗎?生答:雞蛋殼和自行車車座和車把組成等。師:大家平時吃完雞蛋,蛋殼都怎么處理了呢?生答:都扔掉了。生活中很多廢舊物品在我們的奇思妙想下都會煥發出“新生命”。導入課堂并板書。2、講授新課師:生活中我們還知道哪些也屬于廢舊物呢?想一想?生:礦泉水瓶、易拉罐瓶、塑料袋、瓜子殼等。師:那同學們可以把它們歸類嗎?生:金屬類、塑料類、紙質類等。師:思考,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法可以綻放廢舊物的生命呢?出示圖片,分析方法。(小組合作)生:畫、剪、挖、插、卷、折、編等。師:出示作畫步驟圖片,學習制作方法。師:看畫展,欣賞同齡學生制作的作品,獲取靈感。師:學習了廢舊物變身的方法和制作步驟,師也獲得了靈感。3、教師示范:1.教師演示廢舊紙杯的“再生”制作過程,讓學生再深入了解制作方法。2.作品賞析:在課件中展示更多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廢舊物利用的廣泛性,開闊學生的視野與思路。⒊啟發聯想。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帶來的廢舊物品,進行聯想。⒋布置作業:利用廢舊物品和輔助材料,制作出有創意的作品。4、教師指導創作學生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單獨自己制作。 教師指導,學生創作。5、展示與講評階段展示學生作品,有創作者介紹自己作品的創作思路。采用自評、互評的評價方法,客觀公正地評價作品。教師以鼓勵性評價為主。6、總結拓展。師:老師看到同學們的作品不僅創意新穎,而且非常美觀。看來同學們的收獲非常大,請一位同學談談自己的收獲?生:回答。師:聽了這位同學的回答,老師都收獲頗多,老師宋給同學們一個“美”字,其實我們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老師希望同學在細心觀察生活的同時,也可以運用你們靈巧的雙手,裝飾我們的生活。課下請同學們利用另一種材料和家長一起裝飾下自己的房間,好不好?生:好!師:下課板書設計廢舊物的“新生命”教學反思: 《廢舊物的“新生命”》這一課中使用的造型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實物材質,在學生的眼中,這些材料平時很有可能歸于“垃圾”或野外路邊的無用之物的范疇,這節課中需要學生轉換角度去看待它們,運用想象力賦予它們藝術的新生命。怎樣去感受材質,發現材質的藝術方面的可塑性,并制作出有一定趣味性的實物雕塑作品,使學生在實踐和思維等方面都有所收獲,是本課的重點所在。針對學生好玩好動的年齡特點,教師設計課堂環節時注意動靜結合,將體驗、游戲、實踐等環節融入教學過程,取代單純的教師講授。讓學生在思考和實踐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收獲快樂。本堂課以“掌握方法運用方法、制作程序為基礎→設計方案→嘗試制作→展示與評價為主線”展開課堂教學。以突出聯想思維,動手實踐創作為主。承載著廢物“新生命”誕生,綠色環保情感,有效運用“自主合作、釋疑解惑”六環節教學策略,并加以較好的語言組織,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方案設計真實發生在課堂在教學課堂全過程中,有效實現了教學目標。制作 方法剪挖畫插折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