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民族大團結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團結》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課主要介紹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發展情況。民族關系問題是關系國家安定團結的關鍵問題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建立自治區、自治州和自治縣。這一政策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的民族問題,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共同發展。二、學情分析:初二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初步掌握了新中國發展史,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艱難歷程有了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知道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作了很多嘗試,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選擇,最終走上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這些學習中,學生逐漸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歸納、綜合能力。同時,經過這些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奉獻的精神。三、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在學習中掌握民族團結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點;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內容和意義;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的迅速發展;西部大開發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的新氣象。在學習中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汲取歷史知識,訓練學生識圖能力,并激勵學生及時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探究學習中,訓練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合作、交流所帶來的學習樂趣。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地圖、文字資料,掌握閱讀材料的方法,學習如何運用材料分析具體的歷史問題;通過設計活動“你認為怎樣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你能為民族團結做什么?”將本課的學習升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識國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責任感。四、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策略:教學重點: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和意義;2.人民政府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解決策略:通過創設情境,重回歷史現場層層深入分析,認識民族區域自治政策;通過感悟和體驗從而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和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教學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的原因。解決策略:通過對五組材料的直觀感受和分析,引導學生重回歷史現場,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都為新中國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得出應該平等對待和團結各族人民,進而得出:唯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方能實現對各民族的充分尊重與真正平等。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欣賞歌曲《愛我中華》,同時思考:(1)我國有多少個民族 請說出五個少數民族的名稱。(2)你從這首歌曲中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親如一家人,共同締造了偉大的祖國。(3)展示一組少數民族人物圖片,讓學生猜猜分別反映的是哪一個少數民族,指出他們是少數民族的優秀人才。(4)回顧舊知識,我國古代有兩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分別是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什么王朝?(5)展示《中華民族大家庭》照片,教師指出中華民族大家庭生活著56個民族,各族同胞手足相親。那么,我國采用了什么樣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親如一家人、共同繁榮發展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第十二課 民族大團結”來解決這些問題。【新課探究】(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課件展示,強調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區域、自治機關和權限。教師補充民族區域自治權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并結合圖片解釋自治權1)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2)安排管理地方經濟;3)安排使用地方財政;4)依法組織地方的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5)管理和發展本民族文化事業;6)使用一種或幾種語言文字。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材料一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中,漢族占93.3%(1982年,93 670萬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55個少數民族占6.7%(1982年,6 723萬人),人口超過100萬的有壯、回、維吾爾、彝、苗、藏、蒙古、滿、布依、朝鮮、瑤、侗、白、哈尼、哈薩克15個;壯族最多,有1 200多萬;赫哲族、苦聰人、僜人、夏爾巴人均不足千人。少數民族分布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廣布于占全國面積50%—60%的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許多民族分散而與其他民族相雜居,以回族為最。云南是少數民族分布數目最多的省?! ?br/> 材料二 我國古代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朝代 關 系漢朝 設立西域都護,管理新疆;昭君出塞唐朝 與吐蕃“和同為一家”,冊封回紇、靺鞨、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宋朝 各民族政權并立,民族友好是主流元朝 民族大融合,形成了回族清朝 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土爾扈特回歸祖國材料三 近代各民族在反抗外敵、爭取獨立解放的斗爭中作出的貢獻。1888年和1904年,英帝國主義先后兩次發動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戰爭。英勇的西藏軍民奮起抵抗,連僧人都行動起來,他們用土槍、大刀、長矛等落后武器,同用快槍、火炮武裝起來的英國侵略軍進行了殊死斗爭。抗日戰爭時期,鄂倫春族子弟積極參加東北抗日聯軍,英勇奮戰。材料四 材料五傣族潑水節、對歌是云南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傳統戀愛的方方式,也是節日的慶賀方式?!?br/>問題探究:分析上述材料,每一個材料提示了什么內容,說說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指點幫助,歸納總結。材料一揭示: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材料二揭示:我國歷史上多民族長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材料三揭示:近代我國各民族休戚與共,同命運、共抗爭。材料四揭示:我國的民族分布特點: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東少西多。材料五揭示:我國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發展存在較大差異。教師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和現實角度分析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①中國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符合中國國情和歷史傳統。②各民族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民族關系。③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④各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習俗發展存在較大差異。3、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材料一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材料二材料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984年5月31日修訂通過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問題探究:閱讀以上材料分析其中的聯系,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回答,教師點拔: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經歷了一個制度化法律化的過程。 材料四問題探究:根據上述材料,指出我國共有哪幾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答案提示:全國建立了五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共有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4、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材料一:我們黨實行的民族區域自治,既繼承了“天下一統”“因俗而治”的政治傳統,又實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當家作主,有利于各族人民把愛祖國與愛家鄉、愛中華民族與愛本民族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超越了傳統治理體制。 ---《人民日報》材料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發源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根植于中國傳統政治文明,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順應民心的正確抉擇,是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反復比較而作出的偉大創舉---《人民日報》問題探究:根據上述材料,學生議一議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好處?學生回答,教師點拔: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①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②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③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制度。(二)共同繁榮發展1、實行共同繁榮發展的背景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少數民族有四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地主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有三十多個民族,當時有3000多萬人口;處于封建農奴制的約400萬人口;處于奴隸制的,當時有100萬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殘余的,當時有60萬人口。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還處于相當落后的狀態。例如,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一直是比較原始的漁獵經濟。獨龍族、珞巴族、怒族、傈僳族、佤族和部分山區的苗族、瑤族等雖然是農業經濟,但是耕作方法仍然是落后的刀耕火種、廣種薄收,還必須靠漁獵和采集來作為農業的補充。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業還沒有從農業中分化出來,要依靠漢族地區輸入鐵制農具。材料三 問題探究: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黨和政府實行了怎樣的民族政策 答案提示:由于歷史和地理原因,我國各少數民族發展不平衡,還十分落后,很多少數民族的生產力水平低下。為此,中央人民政府實行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2、實行共同發展的措施(1)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少數民族有四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地主經濟占統治地位的有三十多個民族,當時有3000多萬人口;處于封建農奴制的約400萬人口;處于奴隸制的,當時有100萬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殘余的,當時有60萬人口。問題探究:落后的少數民族生產關系造就了低下的生產力,怎么辦?答案提示:政治上,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2)問題探究:面對建國初期各民族閉塞的區域環境、落后的社會經濟和當地潛在的自然資源,你認為應該怎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你會出臺什么樣的經濟政策措施?學生分組討論暢談,教師指點幫助,結合課件講解中央人民政府在經濟上的幫扶舉措:①路: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指出“一五計劃”修了三條公路,后又修了青藏鐵路。②錢和物資:大力的財政支持。通過中央對西藏財政支持表分析得出結論中央對少數民族財政支持力度非常大。③人:抽調大批優秀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干部援藏重點介紹孔繁森的事跡,教育援藏介紹郎溪的援藏教師,醫療援藏。學生閱讀教材,請說出在文化上的繁榮發展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一是幫助一些少數民族按照自愿的原則創制了自己的文字,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二是國家對少數民族古籍文獻的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它們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三是幫助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通過圖片展示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4)西部大開發材料一:西部的范圍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內蒙古、廣西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積685萬平方千米,占全國71.4%。見下圖: 材料二.西部大開發的三大標志性工程結合圖片,教師強調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歷史機遇,極大地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通過上述材料分析,教師引導學生來總結一下人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1)在民族地區,政治上實行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2)經濟上給予人力、物力、財力上優惠政策,加強民族地區經濟建設。3)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4)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課堂小結】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國家采取許多優惠政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少數民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西部大開發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歷史機遇,極大地帶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課堂練習】同學們,學完了這一課,你們想一想,我們能為民族團結做些什么呢?如何與少數民族的同學相處呢?學生分組討論,暢所欲言。教師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給予肯定。最后學生在《我們是相親相愛一家人》歌聲中下課。【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