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新變化前言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比,前言部分內容將課程基本理念單獨呈現,課程設計思路刪除,整體敘述內容整體調整,變化較大,完整呈現如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體現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基本要求,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教育質量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隨著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優化學校育人藍圖。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深刻變化,人才培養面臨新挑戰。義務教育課程必須與時俱進,進行修訂完善。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以人民為中心,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反映時代特征,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修訂原則(一)堅持目標導向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確立課程修訂的根本遵循。準確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二)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梳理課程改革的困難與問題,明確修訂重點和任務,注重對實際問題的有效回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進一步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內容,減負提質。細化育人目標,明確實施要求,增強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三)堅持創新導向既注重繼承我國課程建設的成功經驗,也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強化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三、主要變化(一)關于課程方案一是完善了培養目標。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結合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二是優化了課程設置。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雙減”政策要求,在保持義務教育階段九年9522總課時數不變的基礎上,調整優化課程設置。將小學原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為“道德與法治”,進行一體化設計。改革藝術課程設置,一至七年級以音樂、美術為主線,融入舞蹈、戲劇、影視等內容,八至九年級分項選擇開設。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起始年級提前至一年級。三是細化了實施要求。增加課程標準編制與教材編寫基本要求;明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課程實施職責、制度規范,以及教學改革方向和評價改革重點,對培訓、教科研提出具體要求;健全實施機制,強化監測與督導要求。(二)關于課程標準一是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各課程標準基于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優化內容組織形式。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各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刻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特征,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四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一學一評”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了解高中階段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際,實施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推動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認真、行而不輟,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目錄2022年版 2011年版\h \h \h \h (新增)\h \h \h \h \h \h \h \h \h (新增)\h (新增)\h \h \h \h \h \h \h \h (新增)\h 一、科學探究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五、生物圈中的人六、動物的運動和行為七、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八、生物的多樣性九、生物技術十、健康地生活附錄附錄1 教學與評價實例附錄2 學習目標的說明課程性質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比,課程性質整體敘述變化較大,具體呈現如下: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具有高度復雜性、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生物界。生物學是農業科學、醫藥科學、環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生物學的研究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結論豐富的知識體系,以及人類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探究方法。當今,生物學在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并且與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的結合日益緊密,在人類健康與疾病防治、糧食和食品安全、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注重探究和實踐,以豐富的生物學知識為載體,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展現人們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思維方式及探究過程,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學習生物學課程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學會學習,提升科學素養,對學生的健康生活、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課程理念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比,課程從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2個方面調整為核心素養為宗旨、課程設計重銜接、學習主題為框架、內容聚焦大概念、教學過程重實踐、學業評價促發展等6個方面,具體呈現如下:1.核心素養為宗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本課程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堅實的生物學科內容基礎,密切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等教育領域新成果,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2.課程設計重銜接課程設計積極吸納科學教育和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我國生物學教育教學實踐的有效經驗,使初中階段的生物學學習與小學和高中階段的學習能夠有效銜接、循序漸進、連貫一致,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認識生物學的科學本質和重要思想觀念。3.學習主題為框架依據生物學的特點、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生物學課程以學習主題為單位構建課程內容體系。每個主題包含若干生物學重要概念,同時融入生物學的思想觀念、研究過程和方法。此外,設置“生物學與社會 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生物學、化學、物理、地理、數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嘗試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4.內容聚焦大概念生物學課程的設計和實施追求“少而精”的原則,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提煉大概念,精選學習內容,突出重點,切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明確學習要求,力求學生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和應用重要的生物學概念,發展核心素養。5.教學過程重實踐生物學課程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歷,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選擇恰當的真實情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和動腦的活動。通過實驗、探究類學習活動或跨學科實踐活動,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學概念的理解,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探究生命奧秘的興趣,進而能用科學的觀點、知識、思路和方法探討或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從而引領教與學方式的變革。6.學業評價促發展生物學課程重視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重視評價的診斷、激勵和促進作用。開展學業評價要高度關注生物學科的特點,將評價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特別要注重對探究和實踐過程的評價,致力于創建一個主體多元、方法多樣、既關注學業成就又重視個體進步和多方面發展的生物學學業評價體系。提倡在評價中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發展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改進學習方式,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形成。課程目標生物學課程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一)核心素養內涵(新增)生物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生命觀念生命觀念是從生物學視角,對生命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生命活動的過程和規律、生物界的組成和發展變化、生物與環境關系等方面的總體認識和基本觀點,是生物學概念、原理、規律的提煉和升華,是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現象、分析和解決生物學實際問題的意識和思想方法。生命觀念主要包括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生命觀念對認識生命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是科學自然觀和世界觀的有機組成和重要基礎。科學思維科學思維是指在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尊重事實證據,崇尚嚴謹求實,基于證據和邏輯,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綜合、建模等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對既有觀點和結論進行批判審視、質疑包容,乃至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格。發展科學思維是培育學生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等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探究實踐探究實踐是源于對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現實需求,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或完成實踐項目的能力與品格。探究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主要環節有:發現問題或提出任務,制訂方案,實施方案,獲得證據或形成初步產品,分析證據或改進設計,得出結論或物化成果,進行表達、交流或展示等。科學探究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式,跨學科實踐是擴展視野、增強本領的重要途徑,探究實踐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標志。態度責任態度責任是指在科學態度、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和責任擔當。其中,科學態度是指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具有嚴謹求實、勇于質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傾向;健康意識是指在掌握人體生理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基礎上,關注身體內外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社會責任是指基于對生物學的認識及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相互關系的理解,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責任擔當和能力。態度責任關系到知識和能力的正確運用,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要體現。(二)目標要求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體現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2022年版課程標準結合核心素養的內涵從以下5個方面呈現: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以下目標。掌握生物學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生命觀念獲得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的多樣性、生物與環境、植物的生活、人體生理與健康、遺傳與進化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生命觀念;能夠應用生命觀念探討和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認識生物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認識生物界的發展變化,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初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能夠應用生命觀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與生物學相關的實際問題。初步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具備一定的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尊重事實證據,能夠運用比較和分類、歸納和演繹、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綜合等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初步形成基于證據和邏輯的思維習慣;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對他人的觀點進行審視評判、質疑包容;能夠運用科學思維,探討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初步具有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能力,能夠分析解決真實情境中的生物學問題能夠從生物學現象中發現和提出問題、收集和分析證據、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生物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與實驗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通過設計、制作和改進,形成物化成果,將解決問題的想法或創意付諸實踐,逐步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實踐創新意識、審美意識和創意實現能力。初步確立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初步理解科學的本質,能以科學態度進行科學探究;面對各種媒體上的生物學信息或社會性科學議題,做到不迷信權威,不盲從他人,能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進行理性審視,尊重他人的觀點;樂于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關注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新進展及其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樹立健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強身健體和服務社會關注身體內外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在飲食作息、體育鍛煉、疾病預防等方面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能夠基于生命觀念和科學思維,破除封建迷信,反對偽科學;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的相互關系,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初步形成生態文明觀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踐,立志成為美麗中國的建設者;主動宣傳關于生命安全與健康的觀念和知識,成為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課程內容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綜合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社會需求和生物學發展三個方面,以學科知識內在邏輯為主線,從微觀到宏觀、個體到群體、多樣性到統一性等視角,系統構建課程結構。課程內容選取以下7個學習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的多樣性”“生物與環境”“植物的生活”“人體生理與健康”“遺傳與進化”“生物學與社會 跨學科實踐”。從內容結構來看,“生物學與社會 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與其他6個學習主題構成了完整的課程內容體系,它們之間是相互融合的關系。在課時安排方面,這7個學習主題的總課時數應與課程方案相一致,前6個學習主題約占總課時數的90%,“生物學與社會 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約占總課時數的10%。每個學習主題都包括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其中,內容要求部分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形式呈現相應的概念體系,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學業要求部分對學生學完相應主題的內容后在核心素養方面的表現提出具體要求;教學提示部分包括教學策略建議、情境素材建議和學習活動建議,這些內容對教師的教學具有指導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拓展和補充。變化解讀:主題的調整:(1)科學探究主題分解到各個主題內,不再單獨呈現;(2)新增(七)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主題;(3)其余主題合并、拆分呈現,如下表:2022年版 2011年版(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二)生物的多樣性 八、生物的多樣性(三)生物與環境 三、生物與環境(四)植物的生活 四、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五)人體生理與健康 生物圈中的人動物的運動和行為6.1.2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十、健康地生活(六)遺傳與進化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九、生物技術9.2.2 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五、生物圈中的人5.5.1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八、生物的多樣性8.2.2 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刪除具體內容前的動詞(學習目標);新增【學業要求】,2011年版課程標準的活動建議融入【教學提示】的學習活動建議中,并新增教學策略建議和情境素材建議,學習活動建議分為實驗探究活動、調查與交流活動、項目式學習活動。具體變化內容如下:(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2022年版 2011年版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功能不同的組織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統。多細胞生物體依靠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配合,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尺度認識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初步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部分與整體相統一等觀念,逐步形成科學的自然觀。(新增) 生物體有一定的結構層次。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長是細胞重要的生命活動。細胞經過分裂和分化可以形成生物體的各種組織,由功能不同的組織可以形成器官,共同完成某種生理功能的器官可以形成系統。多細胞生物體依靠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之間的協調活動,表現出生命現象。【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1 生物體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能夠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重要概念5: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組成1.3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1.1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重要概念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1.1.1 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組成 重要概念5:一些生物由單細胞構成,一些生物由多細胞組成1.1.2 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 重要概念2:動物細胞、植物細胞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和線粒體等結構,以進行生命活動1.1.3 植物細胞具有不同于動物細胞的結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 重要概念3:相比于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具有特殊的細胞結構,例如葉綠體和細胞壁1.4區別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1.1.4 細胞不同結構的功能各不相同,共同完成細胞的各項生命活動(新增)1.1.5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1.5描述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1.2 生物體的各部分在結構上相互聯系,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新增)1.2.1 細胞能通過分裂和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 2.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重要概念4:細胞能進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種類的細胞用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1.2.2 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包括細胞、組織、器官和個體,高等動物體的結構層次包括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和個體 3.1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3.2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1.2.3 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新增)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2.1.1表示2011版課程標準中主題二下第1個二級主題的第1條具體內容,下同)2.1.1 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作用【學業要求】(新增)正確、規范地制作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能夠針對觀察結果中可能出現的成像不佳等情況,從材料制備、儀器設備、操作程序等方面初步分析原因。識別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并說出其異同點,說明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運用示意圖或模型等方式,展示和說明細胞各結構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運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探究單細胞生物的運動或趨性。描述細胞分裂和分化的基本過程;識別人體和植物體的主要組織;說明細胞通過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組織構成不同的器官。識別給定生物材料所屬的結構層次,并闡明生物體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給學生提供多種生物材料,指導學生制作臨時裝片,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使學生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觀察的方法,形成對細胞結構的感性認識。(2)指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歸納等方法,找出不同類型細胞的共同特征,并運用模式圖或模型等方式展現細胞的結構。(3)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某種器官不同組織的特點,基于事實進行科學推理,深入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建立對細胞和組織這兩個結構層次關系的抽象認識。(4)運用實物、圖片、影像資料等教學資源,直觀展現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引導學生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認識。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與細胞結構和功能有關的生活現象,如糖拌西紅柿滲出汁液、煮莧菜時湯汁變紅等;細胞學說的科學史材料;植物細胞分裂典型時期的圖片或影像資料;與細胞研究有關的科學研究成果,如克隆羊“多莉”、克隆猴“中中”“華華”等。3.學習活動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實驗探究活動 練習使用光學顯微鏡 使用顯微鏡用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 用顯微鏡觀察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制作植物細胞、動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 給學生提供多種動植物材料,通過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嘗試制作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的結構模型(新增)觀察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 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注意細胞分裂過程中有染色體的變化)觀察人體和植物體的基本組織 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觀察某種原生動物(如草履蟲),并探究其取食、運動或趨性 觀察某種原生動物(例如草履蟲)的取食、運動、趨性調查與交流活動 收集有關顯微鏡技術發展的資料,討論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新增)通過專業書籍閱讀、網絡查詢、專家訪談等,收集有關細胞研究進展方面的資料并進行交流和分享(新增)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活動建議:2.1.5 有條件的學??梢灾笇W生從網絡中查找有關方面的資料(針對細胞核在遺傳中的重要功能)。2.3.1 通過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體各器官的功能及其相互聯系。生物的多樣性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種多樣的。依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可將生物分成不同的類群。生物與人類的生活關系密切,生物的多樣性對維持生態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生物種類豐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態和結構上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別,進而認識到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同時,本主題的學習還有助于學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和行為習慣,增強社會責任感。【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2 生物可以分為不同的類群,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 重要概念3:不同類群的生物各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極為重要。2.1 對生物進行科學分類需要以生物的特征為依據 重要概念1: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可以根據特征將生物進行分類。2.1.1 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將生物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分類等級 重要概念2:為了科學地將生物進行分類,弄清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它們劃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不同等級?!胺N”是最基本的分類單位。2.1.2 “種”是最基本的生物分類單位2.2 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將生物分為不同的類群 1.1 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2.2.1 藻類是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簡單的生物2.2.2 從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到種子植物,逐漸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植物繁殖過程逐漸擺脫了對水環境的依賴 1.4 概述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2.3 無脊椎動物與人類關系密切,如線蟲動物(蛔蟲)、環節動物(蚯蚓)、節肢動物(蝗蟲、蜜蜂)等2.2.4 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都具有適應其生活方式和環境的主要特征2.2.5 動植物類群可能對人類生活產生積極的或負面的影響 1.5 概述無脊椎動物不同類群(如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概述脊椎動物不同類群(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3 微生物一般是指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細菌和真菌(新增)2.3.1 病毒無細胞結構,需要在活細胞內完成增殖2.3.2 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無成形的細胞核2.3.3 真菌是單細胞或多細胞生物,有成形的細胞核2.3.4 有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產、醫藥工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1.2 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3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2.4 我國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是每個人應有的責任(新增)2.4.1 我國擁有大熊貓、朱鹮、江豚、銀杉、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資源 1.6 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2.4.2 可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等多種方式保護生物資源;有關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是保護生物資源的基本遵循 1.7 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2.4.3 外來物種入侵會與本地的物種競爭空間、營養等資源,進而威脅生態安全(新增)【學業要求】(新增)(1)說明生物的不同分類等級及其相互關系,初步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2)對于給定的一組生物,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其進行分類。(3)分析不同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關注外來物種入侵對生態安全的影響,認同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性。(4)主動宣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物多樣性。【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組織學生識別生物的特征,嘗試開展分類活動。(2)通過列表等多種方式,對不同生物類群的形態結構、生活環境、繁殖方式等進行比較,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生物具有多樣性和統一性的認識。(3)組織學生收集生物資源安全方面的資料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型實例,在課堂上進行展示、交流和討論。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簡單的分類檢索表,各種類型的動植物標本,動植物生活的影像資料,當地(或我國其他地區)動植物資源的資料,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的故事,赤潮、水華現象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資料,全球物種滅絕速度的相關數據資料,鳳眼藍(水葫蘆)、福壽螺等外來物種入侵導致生態平衡受到嚴重威脅的事件。3.學習活動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實驗探究活動 嘗試對給定的一組生物進行分類(新增)觀察不同類群的動植物,認識其主要特征(新增)培養并觀察細菌的菌落(新增)用放大鏡或顯微鏡觀察酵母菌和霉菌 觀察酵母菌、霉菌。調查與交流活動 調查當地食用菌的種類及生產情況 調查當地食用菌的種類及生產情況。認識校園內的植物并掛牌 認識校園內的植物并掛牌。收集當地一種養殖動物的相關資料 收集當地一種養殖動物的相關資料。收集和交流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 收集和交流有關生物資源保護的法規。收集和交流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的相關資料 收集和交流珍稀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收集當地(或我國其他地區)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生態破壞的實例(新增)討論生化武器對人類的危害(新增)項目式學習活動 調查當地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撰寫調研報告 調查當地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生物資源,提出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建議。(三)生物與環境2022年版 2011年版生物的生活離不開環境,同時生物又能適應和影響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能力是有限的,人類活動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維護生態平衡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運用系統與整體的思維方式認識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認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形成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觀,確立生態文明觀念。(新增) 任何生境中都有多種多樣的生物。每種生物都離不開它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又能適應、影響和改變環境。生物與環境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并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3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重要概念1 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3.1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實現了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重要概念4 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光能)轉化為化學能,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3.1.1 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1.1 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1.2 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3.1.2 生態因素能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夠適應和影響環境3.1.3 生態系統是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與非生物環境構成的有機整體 2.1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3.1.4 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通過捕食關系形成了食物鏈和食物網 2.3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3.1.5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通過食物鏈在生物之間傳遞 2.4 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3.1.6 生物圈是包含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最大生態系統 2.2 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3.1 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3.2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生態安全3.2.1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3.2.2 人類活動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可以通過防止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措施保障生態安全 2.5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3.2 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學業要求】(新增)(1)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闡明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2)運用圖示或模型表示生態系統中各生物成分之間的營養關系。(3)分析某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具體實例,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4)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實例,形成保護生物圈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指導學生通過對一片草地、一個池塘、一塊農田等生態系統的分析或研究,學習調查和觀察的方法。(2)通過資料分析、調查、實驗探究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3)結合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并用恰當的形式呈現,發展學生的建模思維。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當地環境問題和生態保護成就,我國三北防護林建設成就,我國退耕還林、還草、還湖與生態環境改善的資料,長江禁漁、中國沿海定期禁漁與資源保護政策,全球變暖與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要舉措,我國各類垃圾年產生量的數據與垃圾分類回收現狀,環境空氣顆粒物檢測數據與環境空氣質量標準。3.學習活動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實驗探究活動 探究影響鼠婦(或蚯蚓等)分布的環境因素 通過室外觀察和室內實驗,探究影響鼠婦(或蚯蚓等)分布的環境因素探究植被類型與環境濕度或溫度之間的關系 主題四 活動建議 收集或實測不同植被環境中的大氣溫度數據,并進行比較分析。調查與交流活動 在學校生物園或附近的小池塘、農田等環境中調查生物之間的關系 在學校生物園或附近的小池塘、農田等環境中調查生物之間的關系。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態系統的資料。收集和交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 收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調查人類活動破壞或改善生態環境的實例 主題五 活動建議 調查人類活動破壞或改善生態環境的實例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模擬召開“生物圈國際保護”研討會,結合本地實際討論如何保護生物圈 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模擬召開“國際保護生物圈”研討會,結合本地實際討論如何保護生物圈項目式學習活動 設計校園綠化方案 主題四 參見附錄1的實例4:設計校園綠化方案擬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 主題五 5.5.5 擬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活動建議:3.1.1 向學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區域分布資料,討論溫度、水、空氣、光等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3.3.1 討論和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參見附錄1的實例3:探究“酸雨”的危害)(四)植物的生活植物分布廣泛,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植物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植物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植物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和原理,運用這些生命活動原理分析、解釋、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某些實際問題,并從物質循環和能量變化的角度闡明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地位。(新增)【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4 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并維持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它的生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對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水循環發揮著重要作用4.1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 重要概念2 綠色開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萌發、生長、開花、結果與死亡等階段。4.1.1 種子包括種皮和胚等結構(新增)4.1.2 種子萌發需要完整、有活力的胚,需要充足的空氣、適宜的溫度、適量的水等環境條件 1.1 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4.1.3 根的生長主要包括根尖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和伸長區細胞的生長 1.2 描述芽的發育和根的生長過程。4.1.4 葉芽通過細胞的分裂和分化發育成莖和葉4.1.5 花中最重要的結構是雄蕊和雌蕊,雄蕊產生的精子與雌蕊產生的卵細胞相結合形成受精卵,花經過傳粉和受精后形成果實和種子 1.3 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4.1.6 植物可以通過扦插、嫁接、組織培養等無性生殖的方式繁殖后代 1.4 體驗一種常見植物的栽培過程。主題七 3.1 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3.2 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4.2 植物通過吸收、運輸和蒸騰作用等生理活動,獲取養分,進行物質運輸,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4.2.1 植物根部吸收生活所需的水和無機鹽,通過導管向上運輸,供植物利用,其中大部分水通過蒸騰作用散失4.2.2 葉片產生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供植物其他器官利用(新增)4.2.3 植物通過對水的吸收和散失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 2.1 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2.2 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4.3 描述綠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環中的作用。4.3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獲得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和能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4.3.1 植物能利用太陽能(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為貯存了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4.3.2 細胞能通過分解糖類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3.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4.3.4 植物可以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有機物和氧氣4.3.5 植物在維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1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3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重要概念4 在生物體內,細胞能通過分解糖類等獲得能量,同時生成二氧化碳和水3.2 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4.1 概述綠色植物為許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4.2 說明綠色植物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4.1.1 描述種子萌發的過程【學業要求】(新增)(1)識別和描述種子、根尖、芽、葉片、花的結構及功能,以及花與果實在發育上的聯系,通過繪圖或模型等形式呈現各個結構的特點。(2)運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方面的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相關現象。(3)從物質循環與能量變化的角度,闡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4)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探究關于植物生活的影響因素。【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探究實驗等多種途徑,探究和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吸收和運輸等生理過程及其影響因素。(2)引導學生通過科學史等資料,了解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眾多科學家經過長期探索、共同努力的結果。(3)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實例分析,引導學生關注植物生命活動的原理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4)結合當地的農業生產實踐,設計簡單的任務,指導學生運用植物生理過程的相關知識、跨學科知識等,嘗試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人工種子,海爾蒙特的柳樹苗實驗,普利斯特利的小鼠實驗,英格豪斯的植物凈化空氣實驗,薩克斯的葉片遮光實驗,《呂氏春秋》中關于合理密植的描述,儲存糧食的主要措施,施肥過多造成的植物燒苗現象,通過樹皮環割提高水果產量的實例。3.學習活動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實驗探究活動 觀察種子的結構(新增)觀察根尖的結構(新增)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新增)制作徒手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新增)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 開展“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其生長發育的全過程 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從種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長發育以及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運用無土栽培技術栽培一種植物(新增)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 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調查與交流活動 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 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討論植物光合作用對碳中和的重要貢獻,認同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新增)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活動建議:4.1.3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人工授粉等活動。4.2.1 為班級或家庭中的植物澆水、施肥。4.4.1 列舉若干種動物所吃的主要食物,并分析這些食物與綠色植物的關系。7.3.1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組織培養的活動或參觀組織培養生產基地。(五)人體生理與健康人體具有多個系統,各系統相互協調與配合,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人體健康是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機體健康至關重要。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從系統、器官等不同的結構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與功能,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了解傳染病的危害;理解人體免疫的基本原理;認識到遵守社區、地區和國家的相關防疫要求,有助于傳染病的防控,增強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對傳染病和免疫、醫藥與急救等知識的學習,認同生物學及醫學倫理觀念,養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新增)【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5 人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各系統協調統一,共同完成復雜的生命活動 重要概念7 人體各個系統相互聯系、相互協調,以完成生命活動。5.1 人體通過消化系統從外界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 1.人的食物來源于環境5.1.1 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脂質和維生素是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主要營養物質 1.1 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5.1.2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1.2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5.1.3 消化系統能夠將食物消化,并通過吸收將營養物質轉運到血液中 1.3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5.1.4 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肥胖 1.4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5.1.5 食品安全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良好的飲食、衛生等習慣對人體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1.5 關注食品安全。5.2 人體通過循環系統進行體內的物質運輸 2.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5.2.1 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血管和血液 2.1 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5.2.2 血液循環包括體循環和肺循環,其功能是運輸氧氣、二氧化碳、營養物質、代謝廢物和激素等物質 2.2 概述血液循環。5.3 人體通過呼吸系統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 2.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5.3.1 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構成,其主要功能是從大氣中攝取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 2.3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5.3.2 呼吸運動可以實現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4 概述發生在肺部及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5.3.3 肺泡與周圍毛細血管內的血液、毛細血管內的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5.4人體主要通過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和多余的水 3.人體代謝廢物的排出5.4.1 泌尿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結構 3.1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5.4.2 血液經過腎小球和腎小囊的濾過作用及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3.2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5.4.3 人體可以通過汗腺排出部分尿素、無機鹽和水等物質 3.3 描述其他排泄途徑。5.5人體各系統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相互聯系和協調,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以適應機體內外環境的變化 4.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調節生命活動5.5.1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及它們相連的神經構成 4.1 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5.5.2 反射是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反射的結構基礎 4.2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5.5.3 人體的運動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由肌肉牽拉著骨圍繞關節進行的 主題六 1.2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5.5.4 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外界信息,科學用眼和用耳能夠保護眼和耳的健康 4.3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5.5.5 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等激素參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4.4 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5.5.6 性激素能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對第二性征的發育和維持具有重要作用5.5.7 人在青春期會出現一些顯著的生理變化,如身高和體重迅速增加、出現第二性征、各項生理功能增強等 主題十 1.1 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5.5.8 青春期的衛生保健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青少年順利地度過青春期 主題十 1.2 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概念6 人體健康受傳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癥及外部傷害的威脅,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醫療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主題十 2.傳染病和免疫6.1 人體具有免疫功能,通過計劃免疫等措施能夠預防傳染病 主題十 2.3 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6.1.1 人體能夠通過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主題十 2.4 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6.1.2 常見的寄生蟲?。ㄈ缪x病、腸道蠕蟲病等)、細菌性傳染病(如淋病)、病毒性傳染病(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是人體健康的威脅 主題十 2.2 列舉常見的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包括淋?。?、病毒性傳染病(包括艾滋?。?。6.1.3 傳染病可通過空氣、食物、血液、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播 主題十 2.1 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防措施。6.1.4 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等措施可以控制傳染病的流行6.1.5 接種疫苗能夠提高人體對特定傳染病的免疫力 主題十 2.5 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6.1.6 某些傳染病,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會對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產生嚴重影響(新增)6.2 生活習慣與行為選擇能夠影響人體健康 主題十 重要概念4 個人的生活習慣與行為選擇能對一生的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影響3.威脅人體健康的當代主要疾病6.2.1 心血管疾病、癌癥等疾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主題十3.1 關注心血管疾病的危害。3.2 關注癌癥的危害。6.2.2 酗酒、吸煙等不良嗜好和吸毒等違法行為對人體健康具有危害作用 主題十 4.酗酒、吸煙和吸毒的危害4.1 說明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4.2 說明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4.3 拒絕毒品。6.2.3 藥物可分為處方藥和非處方藥,遵從醫囑,按照藥物使用說明合理用藥,避免藥物誤用和濫用 主題十 5.1 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和作用。5.2 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6.2.4 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工呼吸、心肺復蘇、包扎止血等一些急救方法能減少傷害或挽救生命 主題十 重要概念5 了解基本的急救方法,能減少傷害或挽救生命。5.3 運用一些急救的方法。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5.2.5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6.1.1 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6.2 動物的行為【學業要求】(新增)(1)描述消化、循環、呼吸、泌尿、神經、內分泌等系統的構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2)能夠設計簡單的實驗,探究有關人體生理與健康的問題。(3)運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消化與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識,設計一份合理的食譜。(4)從結構與功能的角度,說明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差別,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相互聯系。(5)學會根據血常規、尿常規等化驗的主要結果初步判斷身體的健康狀況。(6)描述眼和耳的結構與功能,闡明視覺和聽覺的形成過程。學會科學用眼和用耳,保護眼和耳的健康。(7)結合具體的實例,分析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功能對機體內外環境變化所作出的反應,闡明其重要意義。(8)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分析由于機體特定結構受損可能導致的機體功能障礙或異常行為表現,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9)說出性激素對第二性征的影響,正確認識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生的變化,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健康地度過青春期。(10)關注有關傳染病的社會性科學議題,舉例說明傳染病的危害,辨別信息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斷,并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嘗試提出可有效預防傳染病的方法。(11)關注常見疾病對人體和社會產生的危害,模擬展示特定情況下的急救方法(如人工呼吸、心肺復蘇、包扎止血);拒絕吸煙、飲酒和毒品;學會科學、合理地用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增強機體健康。【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模型或實物展示、材料分析、探究實驗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識別和推斷人體各系統相應結構的功能,幫助其初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念。(2)結合具體實例,引導學生分析在青春期所發生的身體和心理方面的變化。(3)通過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傳染病的具體應對舉措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有效預防傳染病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傳染病預防、特定情況下的急救等措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4)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課題,開展學習活動(如通過調查研究或實驗,認識吸煙、酗酒等不良 生活習慣和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傷害,或吸毒對人體的危害),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學校的營養餐食譜;肺部纖維化疾病(如塵肺病)的防治;澄清石灰水與二氧化碳反應變渾濁實驗;劇烈運動時脈搏、血壓的變化;血常規和尿常規的化驗單;人工心肺機(ECMO,體外膜肺氧合機)原理;血液透析機原理;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眼球和耳的結構模型;蠟燭等物體的凸透鏡成像裝置;縮手反射、膝跳反射、條件反射的演示;青春期身體變化的資料;全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和防疫材料,我國在抗疫中的成就和經驗,我國科學家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事跡;我國古代傳染病預防與治療方面的成就,如東晉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關于傳染病治療的描述,以及用人痘預防天花、利用艾葉預防瘟疫等;有關食品安全、流行病預防方面的法律法規。3.學習活動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實驗探究活動 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制作小腸壁結構模型 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探究幾種食物能量的差異 探究幾種食物熱價的差異。觀察血涂片 觀察血涂片。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觀察哺乳動物心臟、腎臟的形態與結構(新增)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 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觀察人或動物的某些反射活動 觀察人或動物的某些反射活動,說明其意義。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或成活率的影響 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制作可調節的眼球成像模型(新增)調查與交流活動 調查當地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問題 調查當地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實例。收集和分享有關腎透析、腎移植方面的資料 收集有關腎透析、腎移植方面的資料。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 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的資料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病的資料。調查當地的主要傳染病 調查當地的主要傳染病。收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艾滋病等傳染病及預防資料;參與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艾滋病等傳染病的宣傳 收集(包括從報紙、書刊、網絡)有關艾滋病的資料或參與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資料并討論心血管疾病與生活習慣的關系 收集心血管疾病及其防治的資料并討論心血管疾病和生活習慣的關系。收集有關癌癥防治研究進展的資料 有條件的地方收集有關癌癥防治研究進展的資料。參觀禁毒展覽,或觀看有關影像資料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參觀禁毒展覽,或觀看有關影像資料。收集家庭常備藥品的說明書,分析藥品說明書包含的信息 收集家庭常備藥品的說明書,分析藥品說明書包含的信息。項目式學習活動 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 收集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制訂合理的膳食計劃。開展人工呼吸、心肺復蘇、包扎止血的模擬實踐活動(新增)針對當地某種傳染病,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設計和制作社區海報,宣傳傳染病預防的科普知識(新增)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活動建議:5.2.1 解讀血常規化驗的主要數據。模擬“血型鑒定”,有條件的學校觀看血型鑒定的錄像,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10.1.2設計青春期教育的板報并展示,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參觀性教育展覽。10.5.1列出外出郊游時自備藥箱中的藥品名錄。10.5.3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六)遺傳與進化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動物和人通過生殖和遺傳維持物種的延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是生物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解釋了生物多樣性的原因。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遺傳信息與生物性狀的關系,以及遺傳信息可以在親子代之間傳遞;逐漸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能夠正確認識轉基因技術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新增)【內容要求】2022年版 2011年版概念7 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由親代傳遞給子代 重要概念5 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7.1 生物通過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產生后代 重要概念3 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一些進行無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來自同一親本;一些進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可來自不同親本7.1.1 睪丸和卵巢可分別產生精子和卵細胞,卵細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能夠發育成新個體 1.1 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1.2 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1.3 描述受精過程。1.4 描述胚胎發育過程。7.1.2 生物可以通過有性生殖或無性生殖繁殖后代 重要概念3 生物能以不同的方式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一些進行無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來自同一親本;一些進行有性生殖,后代的遺傳信息可來自不同親本7.2 生物體的性狀主要由基因控制 4.3 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7.2.1 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4.1 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7.2.2 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A片段,隨配子由親代傳給子代 4.2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7.2.3 基因位于染色體上,人的性別是由性染色體的組成決定的 4.4 解釋人的性別決定。7.2.4 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組成和環境共同決定的7.2.5 遺傳信息發生改變可以引起生物變異 4.6 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7.2.6 雜交育種、轉基因等技術促進了農業發展 4.7 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上的應用。主題九 2.2 舉例說出轉基因技術的應用。概念8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來自共同祖先,是長期進化的結果(新增)8.1 地球上現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新增)8.1.1 生命最有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 主題八 2.1 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8.1.2 化石記錄是生物進化的直接證據 主題八 重要概念4 地質學、化石記錄、解剖學等從不同方面為進化理論提供證據8.2多種多樣的生物是經過自然選擇長期進化的結果(新增)8.2.1 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 主題八 重要概念5 生物的遺傳變異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生物的進化8.2.2 生物的進化總體上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趨勢 主題八 2.2 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8.2.3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都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主題五 5.1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7.2 動物的生殖和發育7.4.5 認同優生優育8.2.3 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學業要求】(新增)(1)能夠解釋遺傳信息在生殖過程中完成了傳遞,并控制新個體的生長發育。(2)借助圖示或模型闡明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3)運用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闡明基因組成和環境共同決定生物的性狀。(4)通過實例分析,認識到雜交育種、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生產生活具有巨大推動作用。(5)運用進化與適應的觀點,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原因。【教學提示】1.教學策略建議(新增)(1)通過資料分析和實驗觀察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不同生物的繁殖和發育方式。(2)組織學生調查和統計人體的常見性狀,引導學生認識遺傳與變異現象,分析基因的傳遞規律。(3)通過資料分析活動,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生物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幫助學生初步形成進化與適應的觀念。2.情境素材建議(新增)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我國人口普查中關于性別比例的資料,人類基因組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近親結婚的條款,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和科學精神,《物種起源》和自然選擇學說,金魚品種培育過程,種子蕨、恐龍、孔子鳥、北京猿人等的化石圖片或影像資料。3.學習活動建議實驗探究活動:人的性別決定的模擬活動,遺傳性狀顯隱性的模擬活動。(新增)調查與交流活動:調查人體常見性狀,調查家族內遺傳性狀的表現。(新增)2022年版課程標準刪除的內容:活動建議:7.1 觀察有關的模型、掛圖,觀看有關的影像資料。7.2.3 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雞卵,觀察雞卵孵化的全過程。7.4.2 收集和交流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資料等信息。7.4.5 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7.4.6 觀察某種生物(如金魚)的變異現象。7.4.7 收集和交流我國遺傳育種方面成果的資料。8.2.2 利用自制的“生物進化主要歷程”拼圖游戲板開展拼圖競賽。(七)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新增)本學習主題包括模型制作、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發酵食品制作三類跨學科實踐活動。通過本主題的學習,學生能夠認識生物學與社會的關系,能夠理解科學、技術、工程學、數學等學科的相互關系,并嘗試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設計和制作,解決現實問題或生產特定的產品,發展核心素養。【內容要求】概念9 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通常需要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設計方案并付諸實施,以尋求科學問題的答案或制造相關產品9.1 模型制作類跨學科實踐活動:針對特定的生物學內容,運用生物學、物理、技術、工程學等學科概念,以及“結構與功能”“尺度、比例和數量”“系統與模型”等跨學科概念,選擇恰當的材料,設計并制作模型,直觀地表征相應的結構與功能,提升探究實踐能力在這類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可供選擇的項目如下。(1)制作可調節的眼球成像模型,提出保護眼健康的方法根據眼球的結構和成像原理,運用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選擇適當的材料和工藝,制作眼球結構模型和成像模型。模型可用于演示正常眼的成像,展現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以及矯正方法。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撰寫調查報告,結合眼球結構和成像原理提出保護眼健康的方法。(2)制作實驗裝置,模擬吸煙有害健康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自制實驗裝置,模擬香煙煙霧對呼吸道黏膜的危害;形成吸煙有害健康的觀念,自覺拒絕吸煙;學會用科學證據向公眾宣講吸煙有害健康。(3)設計并制作能較長時間維持平衡的生態瓶根據水生生態系統的組成,以及“尺度、比例與數量”“穩定與變化”“系統與模型”等跨學科概念,利用生活中簡單易得的透明材料制作裝置,裝入水、塘泥和不同的水生生物,制作能夠維持較長時間的生態瓶。9.2 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類跨學科實踐活動:植物栽培和動物飼養可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考慮“結構與功能”“物質與能量”“因果關系”等跨學科概念,設計恰當的裝置,以滿足生物生長的需要在這類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可供選擇的項目如下。(1)探究栽培一種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學環境條件(2011年版相關內容:4.1.4 活動建議 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從種子到成熟植株的生長發育以及開花結果的整個過程。)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土壤,在土壤中栽培一種植物(如番茄),定期澆水、適時施肥、松土。觀察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設計表格,記錄和交流株高、葉片數量、葉片大小、開花結果的時間和數量等信息。探究栽培一種植物所需的物理和化學環境條件。(2)探究植物無土栽培條件的控制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環境條件,選擇或設計恰當的裝置,利用營養液無土栽培一種植物(如番茄),定期補水、更換營養液、通氣。觀察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設計表格,記錄和交流株高、葉片數量、葉片大小、開花結果的時間和數量等信息。探究植物無土栽培條件的控制。(3)探究影響扦插植物成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2011年版相關內容:7.3.2 具體內容 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根據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條件,扦插繁殖、芽的結構與功能等相關概念,選擇適于扦插的植物枝條(如月季)和扦插培養基,按照扦插的技術要領和操作規范進行扦插繁殖。定期觀察、記錄和交流扦插枝條的生長發育情況。探究影響扦插植物成活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4)飼養家蠶,收集我國養蠶的歷史資料(2011年版相關內容:7.2.1 活動建議 飼養家蠶或其他昆蟲。)根據家蠶的生活史、生活習性、食性、生活所需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利用生活中簡單易得的材料設計并制作恰當的裝置,飼養家蠶。觀察和記錄家蠶的生長發育過程,收集我國養蠶的歷史資料。(5)制作水族箱,飼養熱帶魚選擇某種熱帶魚,根據其生活史、生活習性、食性、生活所需的環境條件(如溫度、溶解氧含量)等,利用生活中簡單易得的材料設計并制作水族箱,飼養和繁殖熱帶魚,觀察并記錄熱帶魚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過程。9.3 發酵食品制作類跨學科實踐活動:發酵食品的制作可以運用傳統的發酵技術來完成。發酵食品的改良需要好的創意,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從發酵的條件控制、裝置的改進、食材的選擇等方面不斷嘗試在這類跨學科實踐活動中,可供選擇的項目如下。(1)收集當地面包酵母菌種,比較發酵效果依據酵母菌代謝所需的環境條件、營養來源、產物等相關知識,以面粉、酵母粉為材料,選擇特定的廚具,按照發酵技術的操作程序制作饅頭或面包。比較不同酵母菌種的發酵效果。(2)設計簡單裝置,制作酸奶(2011年版相關內容:9.1.1 活動建議 練習制作面醬或酸奶等發酵食品。)依據乳酸菌代謝所需的環境條件、營養來源、產物,以及蛋白質在不同酸度環境中的狀態不同等相關概念,以牛奶、乳酸菌(或酸奶)為材料,選擇恰當的容器,按照乳酸發酵技術的操作規范和程序制作酸奶,測定并分析酸奶的酸度和甜度,確定適宜的酸度和甜度范圍。(3)制作泡菜,探究影響泡菜亞硝酸鹽濃度的因素(2011年版相關內容:9.1.1 活動建議 練習制作面醬或酸奶等發酵食品。)依據乳酸菌的分布、代謝所需的環境條件、營養來源和產物等相關知識,選擇或設計便于消毒和密封的恰當容器,依據個人對食品的喜好選擇相應的蔬菜(如白蘿卜、胡蘿卜、芹菜、甘藍)和配料(如辣椒、花椒),按照發酵技術的操作規范和程序制作泡菜,測定泡菜的亞硝酸鹽濃度,分析亞硝酸鹽濃度與原料、腌制方式、時間等因素的關系。【學業要求】(1)根據觀察到的生物學現象或與生物學相關的現實需求,嘗試提出需要解決的生物學或跨學科實踐問題。(2)根據研究問題和活動目標,結合相關的科學知識或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利用簡易器材,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如確定研究變量、研究步驟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運用現代技術(如傳感器、無線通信、大數據、3D打印等)設計研究方案。(3)在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方式收集和記錄證據,通過分析證據發現研究中的不足,再通過循環迭代不斷改進研究方案或提高產品質量,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4)撰寫實踐活動報告,包括活動目標、方案、結果、研究反思等,能夠運用恰當的方式(如模式圖、曲線圖、數據表格、照片等)直觀、簡潔地呈現實踐成果。(5)通過書面或口頭方式分享實踐成果,針對他人提出的問題,能夠運用證據進行交流和討論,并在此基礎上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改進實踐方案。【教學提示】(1)將“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與前6個學習主題的重要概念和學習活動有機整合,可以參照本標準提供的內容,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本標準的學習主題靈活進行選題,系統規劃跨學科實踐的活動順序和時間安排。(2)指導學生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完善活動方案。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利用簡易材料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3)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尋求恰當、可利用的物質資源和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4)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采用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5)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做好實驗室安全、交通安全、環境安全等方面的工作。(6)在活動結束后,指導學生形成物化的成果及說明,以及實踐活動報告,同時對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成果進行多元評價。學業質量(新增)(一)學業質量內涵學業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反映核心素養要求。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生物學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及評價的重要依據,同時對教學設計與實施、教材編寫等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二)學業質量描述基于真實的生物學問題情境,描述生物學現象或與生物有關的特征,運用生物學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生態觀等生命觀念解釋產生特定生物學現象的原因,分析生物學的發展趨勢及對社會產生的影響,針對生物學相關議題進行科學論證與合理決策,并嘗試探究生命活動過程、人體健康、生物與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初步形成從不同生命觀念的視角認識和分析生物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基于證據、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形成科學態度和健康意識,并具有一定的責任擔當。在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問題情境中,識別人體結構,描述其發生的變化;根據生理指標等方面的檢測結果,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知識進行分析,推測產生特定病癥的可能原因;從機體生理功能穩定、經濟成本、社會倫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考慮,嘗試提出可能的疾病預防或治療方案;形成健康生活的態度和行為習慣,學會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鑒別與疾病治療、營養健康有關的傳言或偽科學,主動傳播生命安全與健康生活的觀念和知識。在與生物資源開發和利用有關的問題情境中,如糧食生產、水資源保護、優良品種選育、生物材料應用等,運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生物進化等生物學概念,確定生物資源生產和應用過程中的關鍵因素;結合研究結果,運用物質與能量、進化與適應等生命觀念,分析生物資源生產或應用等社會性科學議題中有待解決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判斷;認識到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于緩解生態壓力、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在與生物和環境有關的問題情境中,如環境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防治等,識別生態系統中的不同成分,分析其作用;運用進化與適應觀和生態觀分析生物在形態結構和行為等方面與環境相適應的特征;結合有關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監測結果,分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變化等現象產生的原因;針對相關的生態學問題,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等方面,嘗試提出研究思路或可能的解決方案,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展現生態文明觀念。在與生物技術有關的問題情境中,如人體生理指標的智能監測產品、轉基因技術、利用人造器官治療疾病的新技術等,分析相應技術中所涉及的生物學原理;運用生物學、物理、化學、地理、數學、技術與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思想方法進行分析,嘗試提出生物技術產品的設計或改進方案;嘗試從技術進步、個體生存、種群延續、生態安全、社會發展和倫理等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技術的前景及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課程實施(一)教學建議2022年版 2011年版制訂教學目標應體現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重視運用以探究為特點的教學策略加強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5.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一)提高貫徹課程目標的自覺性(二)引導并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三)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四)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五)落實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教師應在認真學習和領會本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制訂教學目標應體現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本課程的價值追求。教師要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內涵及相互關系,根據課程目標、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等制訂教學目標,將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具體化,體現核心素養的綜合性、發展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教學目標應體現核心素養的綜合性。核心素養的每個方面都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同時,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又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的。在制訂教學目標時,要突破單純羅列知識目標的做法,盡可能涵蓋核心素養的多個方面;重視體現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應用的要求;注重從問題解決的綜合表現來界定目標。教學目標應體現核心素養的發展性。核心素養是在學習生物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般經歷概念理解和技能獲得、解釋身邊的現象或問題、解決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真實問題等過程,表現為由低到高不同水平。教學目標制訂應反映核心素養的形成過程,具體目標應體現核心素養發展相應水平的要求,不同單元的教學目標應形成序列,循序漸進,逐步發展。教學目標應體現核心素養的實踐性?!白鲋袑W”“用中學”“創中學”是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策略。教學目標的制訂要注重實踐育人,體現對實驗探究和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要求。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教師要深入理解“內容聚焦大概念”的內涵和意義。反映學科本質的大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可以解釋較大范圍的生物學現象。要注重發揮大概念對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的廣泛指導作用和對學習的引領作用,體現“少而精",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建構概念,加強概念間的聯系。要圍繞大概念組織教學內容,使知識結構化。以大概念的核心內涵為綱,將相關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按照其內在邏輯關系編織成網絡化的概念體系。大概念的建立難以一蹴而就,需要由小到大逐步推進。例如,“植物的生活”學習主題的大概念“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可以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參與生物圈中的水循環,并維持碳氧平衡”,其核心是“可以制造有機物”,可圍繞有機物的制造、運輸、轉化、利用,以及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線索將相關概念組織起來,建立概念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建構和理解。應重視概念的主動建構,為運用概念奠定基礎。概念的主動建構,一是應以學生認識豐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實為基礎,為概念形成提供支撐。這些事實可以來自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可以來自學生的觀察、調查、實驗,也可來自教師提供的資料等。二是應組織引導學生圍繞事實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開展抽象和概括活動,建立并正確表述生物學概念。三是應注意學生頭腦中已有的前概念,特別是那些似是而非的日常概念、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辨析真偽,由表及里抓住本質,建立科學概念。重視運用以探究為特點的教學策略探究活動是主動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認識這種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的價值,指導學生采用實驗、資料分析、調查、測量等多種方式開展探究活動。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應重視以下幾點。(1)引導學生從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個人經歷、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創設真實情境,指導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并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可能性解釋,進而為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確定大致的方向和方式。(2)指導學生主動獲取證據,作出判斷。教師指導學生針對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開展課程內容要求的實驗、觀察、調查等學生活動獲取證據。開展實驗時,應鼓勵學生參與實驗設計,可以設計利用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實驗,也可以設計利用簡單易得、低成本器具材料的實驗。開展觀察、調查時,應引導學生明確觀察對象、調查范圍和目的要求。查閱或分析資料時,應引導學生注意資料來源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無論通過哪種途徑和方法獲取證據,都應重視相關技能和方法的指導;都應要求學生如實記錄,既要收集、記錄與預期相符的信息,也要重視與預期不符的信息;都應要求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得出合理的結論。(3)重視探究活動報告的完成和交流。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規范的文字、表格、示意圖、曲線圖等呈現報告內容,組織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并進行適當的評價,完善結論。(4)在開展實驗探究和調查活動時,應注意安全教育。實驗安全包括規范使用電器、燃氣設備、實驗器具(如解剖器具、玻璃器皿、酒精燈等)、實驗藥品(如酒精、酸、堿等),還包括妥善處理實驗廢棄物等。應指導學生做好預案,正確應對可能發生的實驗事故。調査活動應重視交通安全教育、環境安全教育,以及環境保護教育和相關倫理教育等。4. 加強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教師要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積極組織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通過具體事例展現社會需求驅動生物科學、技術和工程學的發展,生物科學發展催生新技術的出現,技術、工程學進步促進生物學研究的發展,以及科學和技術影響社會發展。應引導學生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和網絡等多種媒體主動了解更多相關信息,深化對科學、技術、社會緊密聯系的認識。應促使學生關注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問題,關注和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討論,踐行并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抵制偽科學和迷信等活動。應整體規劃跨學科實踐活動,探索項目化實施??鐚W科實踐活動可與其他學習主題內容的教學有機結合,也可獨立安排,務求有效落實。要引導學生基于真實的實踐任務,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實踐等方式實施,形成物化的學習產品和學習成果,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對學生開展必要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相關概念、過程方法、技能等方面??蛇\用具體的、典型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案例,示范項目選擇、方案制訂、實施操作、成果展示和交流評價等環節。(2)明確項目每一環節的評價標準。例如,項目價值、設計的總體想法(概念依據、跨學科知識、基本思路和方法等)、實施的具體步驟、最終的成果形式(產品或報告等),以及形成的概念、實踐后的反思等。評價標準可以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3)加強過程指導和管理。實踐活動項目一般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應規劃每一環節完成的時間和評價方式。在教師的統一管理下,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家長支持和指導。5. 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教師應重視運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豐富師生互動交流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可以運用文字、圖片、動畫、視頻、模擬實驗等數字化資源,改進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豐富性。如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和數字設備,設計完成模擬實驗,進行虛擬仿真實驗,突破實驗材料、實驗時間和實驗設備的限制,減少學習活動對材料、場地和設備等條件的依賴。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習素材及評價方案等數字化資源,改進師生互動的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可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典型問題等錄制微課,滿足不同水平和興趣特長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二)評價建議評價應根據本標準規定的內容和要求,實施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過程和質量的有效監控,為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依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同時為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提供重要依據。1.教學評價2011年版課程標準中評價建議從評價的內容、評價的方式兩個方面呈現,2022年版課程標準從評價原則、評價實施兩個方面呈現,具體內容均有調整,具體內容如下:(1)評價原則以評促學。堅持素養導向,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既要重視對學生知識理解和應用的評價,又要關注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實踐操作、推理想象和解決具體問題等能力的評價,還要注意對學生態度責任的評價;基于學業質量標準和學業要求,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用自評的方法發現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分析形成的原因,并通過自我反思改進學習方法。以評促教。要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關注個體差異,根據評價結果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尋找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的原因,從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礎上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多元多樣。強調主體多元,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等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綜合利用各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促進所有教育參與者教育方式和行為的改變;強調方法多樣,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紙筆測試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綜合利用各種方法,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2)評價實施通過多種評價,判斷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反思教學行為,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或方式,確保教學活動不偏離課程目標;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知識,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①課堂評價要注重觀察學生回答問題、參與活動、討論發言、實驗操作等方面的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理解、技能掌握等進行評價。要針對不同水平學生的行為表現,選用恰當、生動的語言進行即時評價。②作業評價精心設計課時與單元作業,發揮作業的診斷評價功能。作業類型要注重多樣性,既要有書面作業,又要有實踐活動類作業,如養殖、栽培、調查、制作模型,以及社會性科學議題討論等。作業內容不僅有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練習,還要有應用知識技能開展的實踐活動。③單元評價單元評價應以大概念為單位進行。教師要將單元內相關重要概念分解轉化為單元評價要素,并制訂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應重視評價的連續性、過程性特點,充分體現單元評價的階段性特點,提升單元評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單元評價應考慮本單元與課程整體的關系,明確本單元在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單元學習內容和學業要求,明確本單元核心素養側重點;突出理論聯系實際,強調以真實的任務情境為背景,針對單元內的具體概念,精選與學生后續學習和終身發展關系密切的評價內容,考查學生單元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④跨學科實踐活動評價教師應重視通過跨學科實踐活動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著力考查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注重對選題價值、方案設計、動手操作、反思改進等方面進行評價,注重依據項目報告和物化成果綜合評價項目完成質量。⑤期末評價期末評價是對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應結合學生在作業評價、單元評價和期末考試中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定,要求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本學期課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期末考試應充分體現本學期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試題既要注意覆蓋面,又要突出重點內容。命題的形式和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符合教學實際情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試卷的難易度要恰當。試題素材應有利于問題融入真實情境和思維過程,盡量貼近學生生活。試題應重視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狀況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應具有開放性,利于學生潛能的自主發揮,以便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2.學業水平考試(新增)(1)考試性質和目的義務教育生物學學業水平考試是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由省級或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的考試,主要評價學業質量的達成程度,反映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發揮對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正向引導作用。學業水平考試以學業質量為命題依據,考試成績是初中生畢業和高一級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義務教育生物學學業水平考試由紙筆測試、實驗操作性考試和跨學科實踐活動測評三部分組成。實驗操作性考試包括基本實驗操作和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實施;跨學科實踐活動測評,應根據學生日常完成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定。(2)命題原則堅持素養立意,凸顯育人導向。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探索與核心素養立意相匹配的試題設計,圍繞學習主題和大概念,創設真實情境,適當提高應用性、探究性和綜合性試題的比例,實現對核心素養導向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學業質量的全面考查。遵循課標要求,嚴格依標命題。全面理解和體現課程標準要求,依據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學業質量命題,認真開展實驗探究和跨學科實踐活動的考查,保證命題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豐富試題形式,引領改革方向。適當選用傳統題型,以核心素養為維度創新試題形式,重點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內容和形式要注重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有利于引領教學方式改革。(3)命題規劃明確試卷結構。試卷應總體難度適當,符合測試的性質和目的要求。內容覆蓋課程標準各學習主題的核心內容,考查學生在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試卷通常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這兩部分的試題應保持合理的比例。制訂多維細目表。多維細目表應包括核心素養、學習主題,以及題型、分值、題目難度等基本要素。制訂多維細目表時,需分析、統計各維度所占的分值比例,確保比例合理,符合測試的性質和目的,保證試巻的整體性和均衡性。(4)題目命制題目命制應按照明確考查意圖、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和確定評分標準的基本流程進行。明確考查意圖。在考試和評價中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是新課程改革理念落地的重要環節。根據本標準的要求,明確試題考查意圖,即明確所考查的核心素養側重點,以及與之相關的具體生物學知識、技能和方法。選取情境素材。根據考查意圖,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聚焦核心素養,結合課程內容,選取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生物科技新進展、生物科學史等素材,創設問題情境。設定問題任務。題目以簡潔、清晰的圖文呈現,設問要與問題情境緊密關聯,問題要求明確,有清晰的層次和嚴謹的邏輯,指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確定評分標準。以學業質量所刻畫的表現特征為依據,結合具體問題或任務的要求,預估學生可能的作答情況,確定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三)教材編寫要求1.教材編寫原則(新增)(1)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加強思想性。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生物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觀念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2)堅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強化適宜性。符合初中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發展水平,注重聯系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實際,通過舉例、演示、類比等多種形式闡釋抽象的生物學概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內容容量和難度合理,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3)堅持核心素養導向,精選課程內容。圍繞大概念遴選教材內容,既要體現基礎性,又要反映時代性。以科學實踐為載體,構建活動體系,以關鍵問題為引導,倡導以探究為主的多種主動學習方式,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一體化設計,與小學科學和高中生物學教材順暢銜接,體現連貫性、整體性和發展性。(4)堅持規范與創新相統一,優化呈現方式。符合知識產權保護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保證內容科學、概念準確,文字表述生動、可讀性強,圖文并茂、配圖合理,適教利學。2.教材內容選擇與2011年版課程標準對比,內容調整變化較大,具體內容如下:(1)精選基本內容。在整體架構內容體系的基礎上,內容選擇要貼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