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14】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名師原創獨到評析(全科10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14】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名師原創獨到評析(全科10份打包)

資源簡介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化學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化學試題通過對化學學科中主干知識、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的考查,全面測試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試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試卷結構穩中有新
2013年高考山東卷化學試題繼續保持以往風格,試卷結構和試題難度保持了相對穩定,難度梯度設計合理,契合考生特點,有較好的區分度。Ⅰ卷相對難度較小,梯度設計層次合理。Ⅱ卷突出能力考查,重點放在對考生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化學問題并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解答)這些問題能力的考查上。試題難易搭配合理,難度設計遵循先易后難、難點分散的原則,貼近考生答題習慣。此外,三個選做模塊的試題在知識點數量、能力層級要求、作答文字量等可控難度參數上基本相當,充分體現公平性。
今年試題更加強調對考生思維深度的考查,不求全而求精、求透。如第10題,以莽草酸的結構為載體,考查考生對乙烯、乙醇、乙酸結構特點及主要性質的遷移應用,進一步考查了考生對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與往年相比,許多試題信息量、思維容量都有所增大。如第11題中考查了四個基礎實驗的基本操作及實驗室常見儀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要求考生對每一個實驗的實驗步驟、操作過程及典型儀器均有全面了解。試題考查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際上是在間接考查考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這種實驗題的設計必然對那些真正動手做過實驗的考生更加有利。
二、試題內容突出主干
試題必做題部分盡管只有10道題,但卻集中體現了對高中化學主干與核心知識的考查,涉及內容包括化學與技術、社會及環境的關系、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反應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氧化還原反應、化學用語、熱化學、電化學、重要元素單質及化合物的相關性質、化學實驗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機化學基礎知識等等,可以說基本涵蓋了高中化學的主干知識。
三、試題情境立足實踐
試題對情境的選擇巧妙,從實驗室制備到工業合成,從無機制備到有機合成,從生活中的化學到工業生產中的“廢物利用”、環境保護,從傳統的金屬的冶煉到現代科技的前沿問題……,這些試題情境充分體現了化學的時代性和應用性,使考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有用的化學”。
這些試題情境的選擇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即所取素材都是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有的是傳統的工業生產,有的則是應用廣泛的新技術,這些情境對考生來說可能是陌生的,但考查的重點仍是高中化學的基礎知識,充分體現出試題“高起點、低落點”的特點。
四、試題立意突出能力
試題在設計上很好地體現了能力立意要求。以第9題為例,體現對考生信息整合能力的考查。莽草酸這種化合物對考生來講是相對陌生的,考生需認真分析題中所給莽草酸結構簡式,從中獲取有效信息,結合常見有機物乙烯、乙醇和乙酸的性質,通過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此外,28題要求考生根據試題中“b極有少量紅棕色氣體產生”的信息,結合所學電解原理的有關知識,才能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這些試題均很好地體現了對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的考查。
而對“分析問題和解決(解答)化學問題的能力”的考查在第29題上有著很好的體現,該題要求考生根據題目提供的示意模型,結合化學平衡移動的相關知識,采用分析、綜合的方法方解決溫度T1和T2大小的問題,而對于循環物質的判斷更是對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試題對三種能力的考查往往不是孤立的,著重對某項能力考查的同時,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與之相關的其它能力,這一點在Ⅱ卷的填空簡答題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總體來看,2013年高考山東卷化學試題秉承了多年來“重視基礎、立足實踐、突出能力、不斷創新”的特點,試題準確體現了考試說明的要求,科學、準確、公平、規范,難度適中,同時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區分度,很好地實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穩健中有創新,基礎性與選拔性兼顧,外在形式的平實與內容考查的豐富相得益彰。從整體上看,主要特點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固本、創新、引領。
????一、固本
????2013年歷史試題保持了相對穩定,在繼承的基礎上,突出了高考歷史試題的兩大本質特征:選拔性和學科性。
????1、選拔性。2013年歷史試題突出“能力立意”,要求考生有較高的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以選擇題為例,第11題“中國政治制度變革的總體趨勢”是對歷史發展脈絡的考查,第14題隱含了對15-16世紀的中國和西方歷史發展階段特征的考查,都需要考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結論。第14、16題將“人民公社”和“李贄思想”置于與世界歷史的比較研究視野中,考查了考生比較分析,準確把握歷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再如第28題,以“1902~1904年的譯書活動”和“京師大學堂專業設置”為新材料,創設新情境,以20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為背景,探討了文化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試題呈現形式平實,而考查內涵卻非常豐富。
從知識考查上來說,試題考查了文化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它不是教材的陳述性知識,它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屬于課程知識。考生死記硬背教材知識,無法作答本題。考生只有在完整、準確的理解“西學東漸”、“中體西用”、“甲午戰爭”、“洋務運動”等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同時把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脈絡和20世紀初的歷史階段特征才能得出正確答案。
從能力考查上來說,第(1)題“說明這一階段譯書活動的主要特點”,要求考生完整、合理的解讀歷史信息,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特征,其思維特征是從材料到結論,“論從史出”,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第(2)題“京師大學堂的課程設置如何體現了中體西用的辦學思想”,其思維特征則是從結論到材料,“史論結合”,考查了考生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信息,說明和證明歷史現象的能力。試題以譯書活動和京師大學堂課程設置的特點為中心,第(1)題是思維的上溯,要求考生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第(2)題是思維的下延,要求考生說明其造成的影響,從不同的側面,考查了考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概括、歸納等方法論證歷史問題的能力。第(3)題由分到合,要求考生探討“文化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考查了考生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
2、學科性。試題注重對考生歷史思維能力、歷史學習方法的考查,具有鮮明的學科性。
(1)試題體現了歷史學科綜合性、復雜性的特點。例如,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和官僚政治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三大主題,三者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是三位一體的關系,第11題就將其柔和在一起,對秦漢至宋元的政治制度變化趨勢進行了綜合考查。再如上面所述第28題,它以“1902~1904年的譯書活動”和“京師大學堂專業設置”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文化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它打破了教材將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割裂的狀況,將西學東漸、中體西用思想、甲午戰爭、洋務運動等政治、經濟、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對20世紀初中國社會時代特征的掌握程度。
(2)歷史學科是一門講究史料的學科。試題大量引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來考查考生的歷史思維和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與往年相比,今年試題特別注重第一手史料的引用,第35題還直接就話本史料的價值進行設問,不但達到了能力考查的目的,同時也是一種歷史方法的引領。
????二、創新
????1、新情境新材料
????(1)重視原始史料的引用。與往年的試題相比,今年試題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減少了觀點性、史論類材料的使用。如第9題《周禮·考工記》、第10題《漢書·食貨志》、第11題清宮檔案史料、28題京師大學堂專業設置簡表、36題孫寶琦致清內閣電報等。這些原始性材料更為客觀,給考生以歷史真實感,體現了歷史求真求實的特點。同時,它更有利于歷史情境的創設,更便于對考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能力的考查。
(2)史料類型的多樣性。今年試題史料的來源類型多種多樣,非常豐富。有嚴肅的正史史料,如《周禮·考工記》、《漢書·食貨志》,也有富裕生活氣息、形式活潑的史料,如紐約某報紙的《船訊》、杜邦公司發展史料等。有政府檔案史料,如《奏定大學堂章程》《孫寶琦致清內閣電》等,也有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學史料,如話本《拗相公》。整份試卷可謂嚴謹而不失活潑,很好地體現了歷史資料的豐富性。
(3)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點。例如第29題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產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就拉近了試題與考生生活的距離。第35題的宋代話本材料,非常口語化,生活氣息濃郁。這些材料在試題中的使用,凸顯了歷史新課程的生活化理念。
????2、新史觀新視角
試題不拘泥于教材對歷史知識的表述,重視引導考生用多元視角去審視和解讀歷史事實。
(1)從多元視角去考察歷史。如第28題第(2)題京師大學堂專業和課程設置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考生運用革命史觀可得出“以經學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發展”的結論,運用現代化史觀則得出“培養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結論。思維的發散性,答案的非唯一性有助于考生的個性發揮,有利于對考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2)從社會生活史的角度理解歷史。如第15題以一則報紙的新聞通訊考查了1787年憲法的相關內容,第35題則以宋代話本為材料考查了王安石變法的史實。
(3)從微觀史學的角度審視歷史。試題從宏觀著眼,微觀著手,知微見著,如中國傳統文化模式表現為以“禮”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它滲透到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第9題以《周禮·考工記》對周王城形制的規定,考查了考生對“禮”這一思想的掌握情況。第10題以《漢書·食貨志》中一則西漢政府的禁令入手,考查了重農抑商這一在中國古代一以貫之的宏觀經濟政策。最為典型的是第29題,它以美國杜邦公司的發展為線索,系統考查了自工業革命以來至二戰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史。
(4)從全球史的視角,將歷史事物置于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如第16題將李贄思想和人文主義思想放在15-16世紀中西方都出現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下進行比較分析,第37題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對中國抗戰面臨的國際形勢的預測切入,考查了二戰前蘇美英的外交政策和國際形勢。
????三、引領
????1、試題客觀上對中學教學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
試題涉及儒家“禮”的思想、重農抑商政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特點、五四運動的影響、人民公社、美國1787年憲法、西學東漸、中體西用思想、甲午戰爭、洋務運動、中國現代化、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經濟全球化、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等都屬于歷史課程的主干知識,考查內容在選材上不偏、不怪,都是考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知識,突出了考查的基礎性。同時,試題所考查的知識以教材為依托,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屬于課程知識而非單純的教材知識,避免了考生靠死記硬背去答題。
試題以主干知識為主要內容,突出了考查的基礎性,試題立意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但呈現形式平實,這些有助于引導中學正確的解讀和使用課程標準,抓住教學重點,回歸歷史教學的本質。
試題引用了大量豐富多彩的史料,創設新情境,搭建了一個考查考生創新能力的新平臺。同時,試題引進新的史觀,讓考生從多元視角去審視和解讀歷史,這有助于引導中學教學超越教材的束縛,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2、試題注重思想性,關注對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和考查。
試題注重思想性,關注對考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領,充分體現了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第28題以20世紀初的譯書活動和京師大學堂專業設置為切入點,探討了在歷史轉折時期文化教育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突出了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社會進步的時代主題。第29題以杜邦公司的發展為主線,考查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主題。試題引導考生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考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
再如第35題,第(2)題承接第(1)題“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考查考生對話本史料價值的認識:話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時,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通過這一認識,引導考生尊重歷史,追求歷史真實,學會如何正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歷史事實。
?????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縱容了法西斯的擴張,是二戰爆發并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而世界各國結成反法西斯聯盟,聯合起來共同對敵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可靠保證。第37題密切聯系當前國際關系的熱點問題,以1938年中國抗戰面臨的國際形勢為切入點,引導考生去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鑒。
?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地理試題評析
?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地理試題評析
?
一、立足學科核心知識,注重能力考查
2013年高考山東卷地理試題以學科主干知識為考查重點,注重從時間變化與空間差異兩方面揭示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思維方法的運用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探討和論證問題”為考核目標,注重對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整體把握,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的靈活運用,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學科能力。
今年所有試題均提供了充足有效的背景資料,材料信息明確,節省了考生讀取信息的時間,也避免了因考生對試題涉及區域的熟悉程度不同導致的答題差異。如第27題,從文字材料中可提取原料和市場信息,從圖中可讀取石油資源信息。
二、合理設問,實現多層次、多角度考查
今年的地理試題,同一題目的不同設問間、不同試題間均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實現了多層次、多角度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探討和論證問題”等地理學科能力的目標。選擇題分為4個題組,一方面從不同角度考查地理知識的運用及其相關能力。如第Ⅰ題組,在考查水循環過程和主要環節的同時,還考查了城市化與區域發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從不同的層次考查地理知識的運用及其相關能力。如第Ⅱ題組,在考查我國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成因。
三、創新設問情景,凸顯學科本質特征
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征,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時空差異是地理學科的本質特征。以不同類型的地理單元為載體,考查考生運用地理知識、原理、規律來分析、評價、論證和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今年試題的一大突破。4組選擇題、2個學科綜合題以及3個選做題,均以不同類型區為載體,科學地體現了地理學科的本質特征。
與要素相對均一的地理單元相比,不同地理單元的過渡地區各種地理要素相互交錯、相互作用更復雜,更有利于揭示地理學科的本質特征。第26題的區域選擇與設問情景創設,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該題以文字材料、區域圖、景觀圖和素描圖相配合的方式,構建設問情景,全方位、綜合而直觀地呈現試題信息,多層次考查考生能力,避免了對區域地理背景知識的機械理解與死記硬背。本題首先考查了該區域所處的宏觀環境背景下典型地貌的形成,然后考查特殊下墊面(黃河貫穿和賀蘭山的“守護”)形成的特殊地理環境“塞上江南”,進而考查這一特殊環境的內部差異、相應農業地域類型的形成及其布局,最后探究特色農業的發展方向。試題以銀川平原及周邊區域為載體,以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具體而形象地體現了區域自然與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間和時間上的相互作用與相互關系,以及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影響和可持續發展方向,凸顯了地理學科的特色。
四、創新呈現形式,強化地圖語言表現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在直觀表現地理要素的空間關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試題主要以圖的方式提供材料,試卷共有12幅圖。傳統的區域圖在26題、27題和選修模塊的32題和33題中發揮了提供背景資料的作用;第1題的流量變化曲線圖、26題的景觀圖與素描圖和34題的景觀剖面圖形象直觀,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應用。
根據考查內容與設問的需要,將復雜區域圖模式化是今年地理試題地圖呈現形式的重要創新。4個選擇題組全部以模式化區域圖給出材料,第Ⅰ題組的流域開發過程模式圖、第Ⅱ題組的水平與垂直自然帶分布模式圖、第Ⅳ題組的城市空間結構與演化模式圖等,簡潔而不失科學性。尤其是第Ⅲ題組中小尺度的海陸瞬時等溫線模式圖,打破了以往等溫線彎曲的呈現方式,出現了一種較理想的平直狀況,其呈現方式新穎,更體現了思維方式的創新。
五、重視體驗和探究,突出地理學科的實踐價值
今年地理試題中的第Ⅰ題組,以流域開發的不同階段為設題線索,試題的創設依據體驗和探究的過程來進行,情景逼真,使考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試題從點到面、從部分到整體,多角度考查了地理要素特征的空間變化與時間變化。又如第26題的第(3)、(4)小題,多角度、多層次考查了考生對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整體性、差異性的認知及人類活動影響的地理思維,步步推進,層層深入,不斷進行地理問題的探究。
六、關注社會熱點,體現時代特色
今年地理試題大多反映或隱含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和熱點問題,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倡導學以致用,體現了地理學科強大的應用價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如第26題第(4)小題對“寧夏枸杞特色農產品產業帶”的考查,關注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第27題,以巴西的甘蔗生產乙醇為背景,既考查了區域能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又關注了能源問題及其糧食安全問題;第32題,考查了旅游生態旅游時應注意的事項,關注了對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試題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有利于學生形成愛國情感和全球意識,有利于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觀,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2013年地理試題貼近現實,風格平實,難度適中,布局合理。試題的“知識抽樣,圖文載體,方法運用,思維綜合,能力提高,價值取向”等特色鮮明,“穩、變、新”的亮點突出。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基本能力科目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基本能力科目試題內容豐富、考點新穎、設問巧妙,通過清新活潑、親切自然的卷面風格溫和地切入,引導考生輕松愉快地作答。
?1.和諧美好的生活氣息,含蓄雋永的文化韻味
試卷中包括藝術欣賞、運動體驗、生態意識、文化內涵、生活常識、社會現象、科學實驗、科技應用、健康理念、政史修養、圖形解讀、程序優化、勞動技能等題目,巧妙新穎的題目設計傳達出一種和諧美好的生活氣息。
含蓄雋永是中國文化的特質,基本能力試卷力求通過考題表現和傳達這種特質。“詩畫一體”、“虛擬表演”“高壽美稱”“眼里聞聲”“桑基魚塘”“方寸印章”“古人對聯”“抗倭將領”“穿著變化”“漢字演變”等等都在用題目敘說傳統,傳遞文化,娓娓道來,貼切自然。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素材選擇到考點設問都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科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解釋和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
2.豐富多彩的試題素材,深入淺出的素材運用
試卷中既有“羊角錘”“蚊香”“墊桌腿”“照鏡子”“小熊戲水”“隊列口令”“比賽積分”“潔齒劑”“聚乙烯塑料”“面包制作”“地圖符號”等生活化素材,也有“離子感煙器”“數字視頻監控”“太陽能發電塔”“新興經濟體”“古代法典”“地形分析”“語音郵件”等專業性素材,考點的設置都深入淺出,與能力考查目標緊密結合。如“太陽能發電塔”素材為高科技,考查的點是學生根據素材進行分析判斷能量轉化過程、發電時空氣運動,熱量散失與分子內能變化等。“新興經濟體”素材為經濟發展的新興事物,考點卻是對材料和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判斷。
3.科學嚴謹的推理表述,清新巧妙的選項設問
科學嚴謹的題干表述和推理設問,給學生搭好臺階,讓學生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進而進行推理判斷。例如第3小題,先交代“茶壽”的來歷,再讓考生推理“米壽”美稱的涵義。第4小題,先提示“輪唱是同一旋律在不同聲部相繼出現”,再讓考生分析幾個譜例,判斷出輪唱譜例。
考查考生的體驗和感受。例如,第2小題對表演動作的體驗;第7小題對“音樂情感和繪畫”的體驗比較;第8小題對“整隊口令”的體驗;第38小題對“照鏡子”的體驗;第47小題對“起釘子”的體驗等,均體現了命題者對生活的深入挖掘,是對考生學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深入分析。
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也就是調動已有知識儲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第17小題通過對聯中歷史人物事跡的概述來對各相關歷史名人進行判斷;第52、78小題通過運動體驗對動作和規則進行判斷;第59~61小題通過地形圖的解讀對地形、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方式進行判斷等。
把學生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物作為素材,考查考生對生活和社會現象的理解。例如,第10小題爬山虎、第23小題合理使用藥物、第25小題臭氧和第26小題牙膏、第36小題公共信息符號、第65小題日影變化、第84小題地圖符號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見的現象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刻的道理,于細微之處考查考生觀察生活、解釋自然與社會現象的能力。
4.圖文并茂的版面效果,意味深長的期望傳達
整份試卷不僅有20幅圖片、十余處詩文,還有17個小題的選項配有圖形或譜例,形成了一種圖文并茂、詩情畫意的卷面效果,有利于考生輕松愉快作答。
題組和學科融合題目能夠增加試卷的整合性。試卷含9個題組,分別為合唱、桑基魚塘、感煙器、數字監控系統、小熊戲水、羊角錘、地形圖、蚊香、語音郵件。內容相關隱形題組數有5個,分別為體育課與跑步、植物與動物生活習性、日常生活與時代變遷、免疫與健康、體育技能。學科融合題目數有6個:音樂與美術、音樂與歷史、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物理、生物與健康、生物與地理、體育與歷史。另外還包含綜合文化類題目6個。在題目選項設計時,通過縱向挖掘、橫向延伸、多方聯系等方式拓展考點,使一個小題涉及多個考查點,考查不同方面的能力。這種圖文并茂、形散神聚的試卷結構也傳達了命題者對考生的殷切關懷和美好期望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政治試題評析
?
一、試題穩中有新,內涵豐富,主旨鮮明
2013年高考山東卷政治試題在試題風格、試卷結構、試題難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對平穩。試題風格平穩,整個試卷選材合理,表意清晰,試卷構架與往年基本一致,讓人感覺清新自然;題目類型平穩,從選擇題到主觀題,從必做題到選做題,題目類型保持穩定,考生比較容易上手;試題難度平穩,搭配適當,與往年基本保持一致,考生能正常發揮水平。
今年試題在材料邏輯結構、情景設置、設問類型等方面進行了適度創新。例如第30題,圍繞科技創新這一主題,以我國科技創新的“現狀——發展措施——影響”為線索,分別從經濟、政治角度設置了三個問題,體現了學科內綜合試題的整體性和融合性。試題材料與問題的設置不僅遵循了我國科技創新本身發展的過程,而且符合人們對事物認知的過程。尤其是第(3)小題對政治生活的考查,擺脫了傳統的“顯性主體”的材料呈現方式,創新設問角度,參考答案設計新穎、簡潔、準確,真正做到了題在書外,理在書中。38、39題選修題目要求考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表格,這一考查方式符合我省選修課程教學的實際,有利于考生在答題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對知識的理解、歸納和運用能力,豐富完善了選修題目的考查思路和方式。31題關于文化遺產的材料淡雅雋永,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那一句“使我們成為我們,讓我們懂得未來的方向”激起了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設問不落俗套,考查不再教條,真正考出了文化味,這正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試題恰當把握了穩定與創新的辯證關系,穩中求新,從選擇題到主觀題都深刻挖掘選題的內涵,突出主題;同時遵循知識和時政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尊重考生的思維過程,整體把握材料、知識、設問之間的邏輯關系,有利于考生在合理的思維邏輯中答題。
二、試題選材多樣,專業味濃,蘊意深刻
材料的選擇和運用是今年試題的一大亮點。試題注重從現實社會的重點、熱點問題選取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時代感,體現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科特點。試題既注重從宏觀層面的國內外重大熱點問題入題,例如國務院機構改革、創新驅動戰略、和平發展道路、公民道德建設等;也注重從中觀、微觀層面上的問題切入,例如互聯網對未成年人成長的影響、夢想與行動、科技發展與公民政治生活、交通文明等,體現了“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原則,實現了考綱考點、教材重點、社會熱點的有機統一,有利于引導學生走出書本和課堂,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世界,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
同時,試題的情境材料更具專業韻味,更加貼近學科的內涵和本意,彰顯學科內在價值。例如,18題以2012年政府的宏觀調控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對調控目標與相應的經濟政策、經濟措施之間內在關系的認識和理解。22題以青花瓷壺為載體,考查文化交流對中華文化和歐洲文化的影響,弘揚“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價值觀。24題以哲學小故事為背景材料,旨在說明哲學并不是高高懸浮于空中的思想樓閣,而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31題呈現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及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的現狀,通過文學化的語言渲染了我國獨特的文化遺產,在對文化韻味的品味中感受獨特的文化魅力。
多樣化的材料情境使試題不再是一張簡單、抽象的答卷,更為考生奉獻了一份生動多彩的政治大餐,增加了考生的親近感,更好地調動了考生的答題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多樣化的材料情境也實現了試題考查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考查考生不同層次的能力目標及學科素養。
三、試題形式靈活,設問巧妙,指向明確
試題通過精心設置的設問來實現考查目標。具體表現在:設問注重結合材料,不是直接考查單一知識點,而是有一定的知識含量,對知識的跨度要求比較高;設問對思維的品質和質量具有較高的要求,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和方法。例如,?第21題,通過具體的數據說明信息時代背景下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時面臨的問題,考生要在認真閱讀題干的基礎上,針對材料呈現的問題,逐一分析各個題肢。30題第(2)小題考查國家為推進科技創新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考生應首先仔細研讀材料,從中獲取國家為推進科技創新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然后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點,一一分析和解讀政府制定和實施這些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31題第(2)小題要求根據材料呈現的問題,運用矛盾的知識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將材料信息與所學知識建立準確的聯系。39題第(2)小題考生首先需要正確解讀材料的內涵,認識到公德建設既是一個道德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問題。然后根據設問要求,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正確闡釋“如何點亮交通文明的‘照明燈’”。
全卷試題的材料簡練、要素清晰、表述準確,解答要求指向精準無誤,問題與選項(或答案)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度高。選擇題的正確選項指向明確,錯誤選項和無關選項的迷惑性和干擾性適度,組合選擇題采用四選二的組合方式,區分功能良好;非選擇題設問的知識指向與能力要求具體明確、科學規范且有所創新,如30題第(1)小題“解讀圖表反映的經濟信息”直接指向《考試說明》規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考查。31題第(1)小題“談談你對材料中‘使我們成為我們,讓我們懂得未來的方向’的理解”直接指向“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考查。考生作答所需知識、能力水平的層次清晰、難易適度,切合當前教學實際。
四、試題注重基礎,突出能力,富有深意
試題注重突出主干知識,深入考查知識的內涵;同時突出知識間的相互關系,考查考生對基本概念和基本觀點的綜合比較、分析判斷能力。《經濟生活》考查了企業、分配制度、財政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等考點;《政治生活》考查了公民的政治參與、政府的職能、政府權力的行使與監督、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等考點;《文化生活》考查了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走進文化生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考點;《生活與哲學》考查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能動作用、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等考點。
試題堅持“能力立意”,注重對考生基于情境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考查,體現高考規定的能力考查要求。在情境材料的呈現與能力考核的方式上,“陌生中考查熟悉”和“熟悉中考查陌生”相得益彰。“陌生中考查熟悉”,就是在獲取、解讀新情境中的有效信息中考查考生的應變、遷移能力,例如30題第(3)小題“說明科技發展對于政治生活的意義”,設問的形式是全新的,這就要求考生領會材料的主旨,根據材料中公民、政府和國家三個主體的活動,靈活調動、遷移所學知識;“熟悉中考查陌生”,就是在考生比較熟悉和親切的熱點、生活案例中深入考查其整體把握問題、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例如21題直面當前未成年人在使用互聯網時面臨的問題,引導考生堅持“思”與“辨”的統一,提升自己文化選擇的能力,正確使用互聯網。試卷各題的能力層次和要求清晰,能力考查的布局起點高,沒有過于容易和極難下手的試題,正確處理了試題難度與區分度的關系,在平和中實現了區分和選拔的功能。這對改變教學中機械訓練形成的“模式化、押寶式”的備考行為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試題注重對考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試題立意積極而深刻,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現象,思考社會現實。試題通過豐富的材料和能激發考生主動思考的設問來引領和考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考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觀察、辨別復雜的社會現象,培養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例如,17題政策性保險,惠農政策暖民心;18、19、20題實施宏觀調控、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完善市場經濟,科學發展為人民;23題“中國夢”,實現夢想靠奮斗;25題城市形象宣傳,人民福祉擺案頭;39題,中國式過馬路,德法并舉提素質。每一個題目立意深遠,都有一定的思想性,很好的引領了考生的價值取向。特別是23題“中國夢”的立意,實現夢想需要奮斗,而不僅靠精神的狂歡;39題,解決“中國式”過馬路,需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雙管齊下,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指責。一份有深度的試題,引發人們的思考,帶給人們心靈的震撼。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數學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數學試題,嚴格遵循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各項要求,在考查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了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強化了對數學理性思維的能力要求,展現了數學的學科價值和人文價值,同時兼顧試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和現實性,具有良好的選拔和導向功能。
一、試卷保持相對穩定,平衡傳承與創新
2013年高考山東卷數學文、理試卷結構、題型、題量及分值分布等都與往年保持相對穩定,從宏觀和微觀上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整合,繼續承襲“多題把關”的命題特點,第21、22題并列壓軸。文理兩科的解答題,在題目設計上做到了入口寬、梯度合理,有利于不同程度的考生充分地發揮。
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2013年試卷進行了適度創新。如文理科第12題,試題表面上以三元方程形式呈現,通過一系列地巧妙轉換,化為考生熟悉的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將基本不等式的應用與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一氣呵成,渾然一體。又如文理科第16題,新定義以考生熟悉的對數運算為載體,以分段函數的形式呈現,考查了分類整合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動靜結合”,“等與不等”自然轉化,富有思考性和挑戰性,是考查考生創新意識和潛在的數學素養的極好素材,是今年山東卷的點睛之筆。再如理科第22題將常考的直線與圓錐曲線的相交關系變為相切關系,推理為主,運算為輔,斜率設而不求,設問方式上突破了常規的“存在”模式,把一題多解置于題目解答中,為不同層次的考生提供了更寬廣的展示舞臺。
二、突出主干知識,注重能力立意
試卷依據考試說明,全卷涵蓋了考試說明中的絕大部分知識點,對要求較高的三角函數、立體幾何、概率統計、數列、函數和導數的應用、圓錐曲線等主干知識均以解答題形式出現,并都達到了一定的考查深度和廣度。在知識與信息的重組上呈現多元化,從數學學科的整體角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出發,充分展現知識網絡交匯點。如理科第14題絕對值不等式與幾何概型的巧妙結合,第13題程序框圖中“斐波那契數列”的滲透,第18題立體幾何中“墻角”模型的呈現,第22題圓錐曲線中光學性質的蘊含等,起點低,層次多,題意新,結構巧,給整份試卷注入了活力。
試卷體現能力考查主旨,有效地考查了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以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等。探索性問題、應用性問題、新情境問題和綜合性問題的考查力度大,如第16題“正對數”問題來源于考生比較熟悉的對數知識,考查了考生自主學習能力,體現了“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活于課本”的思想和理念。該題“分類討論”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落腳點,較好地考查了考生潛在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解析幾何和導數的應用等都是連接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的紐帶,例如理科第22題第Ⅱ問“幾何味”較濃,立意于平面幾何中的角平分線定理,一題多解,充分調動考生的能動性,引導考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用靈活的方法解決問題。試卷中出現了一些“生活元素”,如文科第10題、第17題、理科第19題等試題貼近考生生活,背景公平,富有時代氣息,考查了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應用意識,是對中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檢閱。
三、注重通性通法,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考查
2013年試題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基礎知識為重點,注重對通性通法的考查,淡化特殊技巧,?突出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考查。如文科第22題的解題思路是將直線方程代入圓錐曲線方程,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再利用根的判別式、求根公式、韋達定理、兩點間距離公式等布列條件組,從而解決問題。
山東數學卷歷來重視數學思想與方法的考查,今年也不例外。如數形結合的思想滲透在線性規劃(文科第14題、理科第6題)、函數圖象(文科第9題、理科第8題等)的題目中;函數與方程的思想則體現在文理科第21題、第22題等題目中;轉化與化歸思想貫穿整份試卷,如理科第15題、文科第19題等;試卷對分類討論的思想(文理科第16題、第21題等)做了深入考查。
四、體現文理差異,兼顧版本區別,彰顯人文關懷
對照文科數學卷與理科數學卷,我們看到兩者既有共性又有區別,相映生輝,符合考試說明對于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的不同要求以及山東考生的實際情況。在基礎題目的設置上,文科卷和理科卷中完全相同的僅有5道,題序也做了合理的布局。文理卷在數列、不等式、導數、概率與統計等知識的考查方面,具有較大差別,各自展現獨創性。如文、理第22題,載體都是橢圓,都考查了直線與圓錐曲線的位置關系、韋達定理、兩點間距離公式、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換元法等,但是理科卷的思維廣度、深度要稍微大一些。
總之,2013年高考山東卷數學試題,注重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份試卷穩中有變,變中求新,新題不難,難題不偏,“穩”以考查基礎,“變”以考查能力,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物理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物理試題切合高中物理教學,貼近考生的實際,注重基礎,突出能力,適度展現科技新發展。試題對考生的思維起點要求適當,思維跨度設置合理,有效地考查考生的物理思維品質。試題語言表達科學嚴謹,情景敘述簡明扼要,問題設置獨具匠心。
一、注重基礎,科學設計體現公平性
試題內容注重對物理學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考查。試題注重基礎性,注重考查物理核心思維方法。全卷在試題材料選擇、情景設置、題目設問等方面都進行了科學設計,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層次的考生,保證了試題的公平、公正。
試題從考生答題的思維規律出發,合理設置問題難度和梯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使考生在解題時能夠比較容易切入,拾級而上,又使不同層次的考生都有所收獲,保證了試題有較高的區分度。
試題選考部分注重考查三個模塊的基礎知識,在閱讀量、思維量、作答量等方面基本等值,彰顯了考試的公平性。
二、突出能力,體現素質教育新理念
試題全面考查了《考試說明》中規定的五種能力,層級恰當,覆蓋全面,比例合理。試題著重考查考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第22、23題按物體運動發生的先后順序分別設置了2個和3個問題。問題的設置層級分明、難度梯度合理。前面的設問設置較為基礎的問題,既使考生能很快入題,也使考生緊張的心理得到些許緩解;后面的問題體現出對不同能力水平考生的不同要求,關注不同層次考生個體差異,為考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第21(2)題以教材上涉及到的霍爾元件為背景素材,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試題以此為情景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考查,帶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創新性,既凸顯了對科學探究能力、開放性思維能力的考查,也體現了對創新意識、實踐能力、遷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三、立意新穎,緊密聯系科技新發展
試題既注重加強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及科技發展的聯系,適度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體現新課標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的要求,也注意在考生所熟悉的經典情景上不斷創新,設計出新穎的設問方式,體現出穩中有變,變中求新的特點。
第21(2)題以霍爾元件為素材,設計實驗測定霍爾系數,看上去離平常電學實驗很遠,但考查的又都是平時實驗的基本要求和操作,這正是題目立意新穎之處,對考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對新知識的理解遷移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近期我國科學家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突破性進展,被譽為“這是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里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在此背景下,該題更體現了試題關注科技發展前沿的理念。
第36題以蛟龍號再創載人深潛新紀錄為背景,考查氣體的性質和內能的變化。背景素材新穎,模型傳統經典,凸顯物理試題從現代科技、生產生活中提煉情境的特點。很好地詮釋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四、重視實驗,突出方案設計和操作
實驗題在重視原理的基礎上,從基本儀器,實驗操作入手,以基本技能和基本實驗方法為考查重點,突出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操作的考查,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體驗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既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科學素養,又全方位考查了考生的實驗能力。
第21(2)題以霍爾效應這一電磁基本現象為情景,圍繞測量霍爾系數的實驗展開一系列設問,這些設問包括了實驗數據處理、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對實驗方案的反思和優化。題目中關于霍爾效應的示意圖直接取自教材,使考生有一種熟悉和親近感。試題要求考生根據實驗數據畫出圖像,并進一步根據圖像進行數據分析、總結有關物理規律,問題融入實驗操作之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題目通過提供“使電流反向能減小測量誤差”這一信息,要求考生在給定電路中找到實現電流反向的方法,進而要求考生發現并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隱患,這些設問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質疑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既考查了考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對實驗方案設計、優化和反思的能力。這正是我們在平時實驗教學中有待加強的。
五、覆蓋合理,有利于高校人才選拔
縱觀全部物理試題,既突出了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又達到了較廣的覆蓋面。試卷整體平穩,穩中有變,變中求新。試題內容注重基礎,突出能力,設計科學,完全符合山東卷《考試說明》的要求。對中學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也能保證考試有較高的信度、效度,有利于科學選拔人才。
?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生物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生物試題保持了相對穩定,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試題難度適宜、題目平和,不偏不怪,設計新穎精巧,綜合性強。
一、點多面廣,重基礎
試題注重考查考生在高中學段所學習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考查內容和能力要求均在《課程標準》《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規定的范圍之內。試題內容注重考查高中生物學的主干知識,同時兼顧知識覆蓋面和模塊之間的平衡,特別是側重考查了屬于II級要求的重點內容。試題點多面廣,考查雙基,能夠全面檢驗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試題與中學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密切結合,立意均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而作答又回歸教材。
二、題目新穎,巧綜合
試題文字簡潔,語言規范,設計巧妙,形式新穎,著眼于知識體系和認知結構的構建,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立足學科主干,落實綜合應用,注重學科內綜合的考查。如第4題通過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實驗材料鹽酸為紐帶,巧妙地把“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觀察DNA、RNA在細胞中的分布”“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觀察葉綠體和線粒體”四個實驗綜合在一起考查,既綜合又新穎。有些題目的題干只有簡短的一、兩句話,但通過圖示給出信息,綜合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養。
三、聯系實際,考能力
試題注重將生物知識與生產生活相聯系,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的能力。試題以主干知識為載體,堅持能力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試題情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如第3題以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免疫調節為情境,以細菌抗原的吞噬、加工處理和呈遞過程圖示為信息,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特征、特異性免疫機理以及細胞器的功能等為考點,考查考生綜合運用免疫調節、分子與細胞等基礎知識解釋機體對病原體的處理過程和原理。該題需要學生對免疫調節有準確理解,而不是對課本知識的簡單記憶,需經思考分析后才能得出正確答案,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突出了對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與觀點,通過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某些生物學問題進行推理,作出合理判斷或得出正確結論的理解能力的考查。第5題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家貓體色遺傳為載體,考查考生運用基因的分離定律、伴性遺傳、生物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等相關知識,通過比較和分析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第25(4)題通過生產實際中大田種植大豆時,“正其行,通其風”的目的與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等理論知識進行結合,考查考生理論聯系實際、綜合運用能力。第27(4)題以推測寬葉紅花突變體體細胞內與該表現型相對應的基因組成為情境,通過設計一步雜交實驗確定寬葉紅花突變體的基因組成,考查考生基因的分離定律與自由組合定律、基因與性狀的關系、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和數目變異等主干知識以及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和分析等相關能力。
4.?關注時代,提素養
試題以當代科技成果為載體,以生物主干知識為考查點,凸顯對考生獲取信息與理解能力的考查,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生命科學的新進展,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形成熱愛生命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第26題用近幾年稻田種養結合的生態新模式--稻鴨共育和稻田中有害生物防治的利益和代價模型為情境,涉及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數量變化、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應用、生態環境的保護等重要知識,引導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意識,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關注生命科學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
2013年高考山東卷生物試題,以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考查主體,以能力為考查重點,以提升科學素養為目標,充分體現素質教育和新課程對“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力”的三維目標要求,反映了新課程的基礎性、創造性、選擇性和時代性等顯著特征,達到了考基礎、考能力、考素質、考潛能的考試目標,對中學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英語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英語試題風格與往年保持相對穩定,難度適中,不偏不怪,內容豐富,試題考點都是中學常見常考的內容。同時,試題在選材、設題等方面進行了優化和一定程度的創新。各題型的具體特點如下:
1.?聽力部分話題豐富,貼近考生
試題秉承了往年一貫的風格:整體難度與往年保持基本一致,語音清晰,語速適當,內容生活化,題目設置合理。話題都源自考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場景,話題覆蓋面廣,對話內容邏輯清楚,語言流暢,難度適中。
2.?單項填空考點微調,目標明確
單項填空題避免了機械的語法知識考查,而是將語法知識融入到完整自然的語境中進行考查,考生在答題時不會有陌生感,容易理解。
今年該部分沒有專門考查詞匯知識的試題,主要考查了一些基礎的語法知識如時態、狀語從句、定語從句、名詞性從句、非謂語動詞、代詞、冠詞、介詞等,同時該題突出了中學英語教學的幾個重點和難點,其中第24、27題分別考查了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的用法,第31、35題考查了定語從句的相關知識,第25、29、33題考查了非謂語動詞的用法,第26、28題考查了狀語從句的相關知識。
3.?完形填空注重選材,導向積極
完形填空題選用了一篇記敘文。文章講述了一個凡事總以自我為中心的年輕人,在經歷一番挫折和反思之后,終于明白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變得善良而又成熟的故事。在當今社會,我們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在生活中應打開心扉,與周圍的人多溝通、多交流,多關愛他人,這樣我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可以獲得友誼和幸福感。該文主題明確,條理清晰,敘事通暢明了,邏輯性強,語言地道生動,內容頗具教育意義,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完形填空考查了7個動詞、6個名詞、5個形容詞、1個代詞和1個連詞,重點考查考生根據上下文選擇恰當詞匯的能力,考點設置合理,20個題目考查對象以實詞為主,考查目標明確。在干擾項的設計上,避免了干擾項與正確選項意義相反或相近度過高而引起的干擾性過弱或過強的情況,以使考生的作答情況能充分反映出不同層次考生對短文的理解程度和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由于完形填空題選用的是記敘文,學生比較容易掌握故事梗概,因此本題整體難度不大。
4.?閱讀理解難易得當,設題合理
閱讀理解部分4篇文章體裁、題材各不相同,分別涉及求職奇遇、人物傳記、科技發明和商務案例等。A、B兩篇文章難度較小,C、D兩篇文章難度稍大,4篇文章在難度上拉開檔次,有利于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閱讀理解部分在詞匯量以及超綱詞的處理上也保持了往年的風格。閱讀量與往年保持相對穩定,超綱詞匯不多,個別超綱詞匯加了漢語注釋,有助于考生理解文章。
試題有考查主旨大意的題,有考查推理判斷的題,有考查代詞指代內容的題,也有考查事實細節的題。各題信息定位具體,考點分布均勻,語言表達簡潔、準確。20個題目中有18個以完整問句的形式出現,這符合閱讀理解題的考查原則。另外,C篇文章配了插圖,既有助于考生理解,又使得試卷更加活潑,不沉悶。
5.?閱讀表達設題巧妙,注重能力
閱讀表達題文章講述了美國石油大亨Jean Paul Getty的故事。題目設計巧妙,獨具匠心,既考查了考生對段落主旨大意的概括能力(如76題),還考查了其利用上下文語境線索進行邏輯推理的能力(如77題)以及準確把握篇章信息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如79、80題),第78題讓考生用英語解釋劃線句子,這種首次出現的題型對考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也更能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表達各小題都需要考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總結并作答,靈活的設題方式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試題的效度和區分度。第77題的答案“金錢沒有給他幸福”更是頗具教育意義。
6.?寫作試題貼近生活,平中見奇
以前的寫作試題多是讓考生主動給外國朋友或筆友寫一封書信或電子郵件,而今年是讓考生回復一封電子郵件,這更好地體現了語言的交際性和寫作的必要性,能夠有效測試考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水平。
寫作話題真實,寫作情境的創設貼近考生的生活,?現實性和實用性很強。讓考生解釋未能及時回復電子郵件的原因是準備期末考試,符合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沒有生硬之感,自然合理。讓考生談談暑假打算,這是他們熟悉的話題,考生能有感而發,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英語書面表達能力。
“假期打算”對于所有考生來說都不陌生,因此,該題乍一看非常普通,所有考生都覺得話題熟悉,有話可說,都有自己發揮的空間。但是該題將“給朋友回信”作為試題的切入點,要求考生首先解釋未及時回信的原因,然后談談自己的假期打算,這樣考生就沒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套用,考生需要按照題目要求,自己組織語言,方能行文流暢,自圓其說。這也是試題設計的巧妙之處。
總之,2013年高考(山東卷)英語試題延續了往年的風格,選材合理、題型穩定、難度適中。試題在穩定中有些許細微的變化,在實現選拔目的的前提下,對中學英語教與學有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2013年普通高考(山東卷)語文試題評析
?
2013年高考山東卷語文科目的試題依據《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充分體現科學、準確、公平、規范的原則,在考查考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審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試卷在內容、設題等方面以穩、以延續性為主,又不乏出新之處。
一、守正出新。
今年的試題與往年試題保持內容、形式、難度、區分度的連續性與穩定性。考試內容,符合《考試說明》的要求,注重考查考生的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對考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審美、探究能力的考查。”試題不超綱,難易適中。在語文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方面,第一題考查常用字的讀音、常用字字形、常用詞(包括成語)、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和辨析病句。本題內容與往年基本一致,但是今年這一題選材語文特征典型,相關句子內容活潑健康,趣味橫生,除了考試功能外,有很好的可讀性。一般論述類、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三篇現代文閱讀材料,從選材內容、文體基本保持往年的思路。古文、古代詩歌也是如此。
同時試卷中也有出新之處,主要表現為三方面:
其一是考查方式。例如第2題考查常用字的使用,出新之處是將錯字放在句子中,一方面符合錯字使用的常見情形,一方面對考生形成了一定的迷惑。如“五臺山位于山西東北部,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勝地,山上有許多寺院,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勝地”對同音詞“圣地”的誤用,必須依賴具體語言環境才能鑒別,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語言功底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6題填寫關聯詞語,這是比較新的考法,用以檢測考生的邏輯能力;第18題給“創造”下定義,這也是一種新考法,它介于歸納概括信息與表達之間,可以考查考生閱讀、提煉、概括、表達等綜合能力。
其二是選材。整個試卷中現代文的論述類、文學類、實用類與古文、古詩的選材對試卷風格影響很大。論述類選擇的是關于中國藝術境界的論述,全文以中國畫為據,文字秀美,論證過程清晰。文學類選取的是余華的《活著》,生活氣息濃郁,人物性格鮮明。實用類選取的是沈從文的《定和是個音樂迷》,包含著民國作家的深邃、含蓄和恣縱。古文另辟蹊徑,選擇明代最優秀的散文家宋濂的《看松庵記》,第一次把古代“記”體引入高考試卷中,可以拓展學生關于古文文體的認知。古詩選擇晚清江湜的寫景抒情詩,其意境之優美,一點也不亞于唐宋詩詞。這些選材都表現了嘗試與出新,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三是設題。在設題方面出現了新的亮點。往年的試題較多在語句、文字上做無謂的纏繞。今年試題關注了論述文閱讀規律,從文體方面加進了設問,如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等,增加了試題的科學性。
二、突出語文本體。
試題從選材到設題都凸顯了語文的本體特征。語言類主要考查了考生的語言識記能力,又在選材中關注了材料的典型性與人文色彩。例如第2題考查正確使用字詞,其中的D項材料為:“對峙的雙方情緒激動,箭拔弩張,幸虧民警及時趕到,才避免了一起暴力事件的發生。”這是個錯項,“箭拔弩張”中的“箭”應為“劍”。這個詞的誤用較為常見,但錯誤也是明顯的。如果對中國漢語成語并列結構的構成略有了解,與“弩”對應的一定是“劍”而不是“箭”。第3題考查詞語的正確使用,其中D項“此前中國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與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場份額相差無幾。”這個語料考“鼎足而立”的使用。既然鼎足,一定是指三種事物并列,而語料中指出的只有兩家,用鼎足而立是錯誤的。再如第五題中的第18題讓考生從一段話中提取信息,限定字數,完成定義,對邏輯思維有很好的考查效果。文學類文本選擇余華的著名作品《活著》。此小說寓意深刻豐富,形象生動突出,描寫簡潔準確,有很高的文學審美水平。試題從小說文體出發,引導考生分析形象,鑒賞關鍵語句,探究小說寓意的能力,考查了考生的文學審美能力,突出了文體特征。實用類文本《定和是個音樂迷》文體鮮明,傳主張定和是現當代著名音樂家,其對音樂追求的人生歷程對青年人有很深刻的啟發教導作用;行文極富沈氏個性。設題突出了傳記文體的特征,全面而富有層次。文言文閱讀《看松庵記》內容上文化品格很高;行文漂亮精萃,難易適當,是一篇難得的文學色彩鮮明的好文。江湜的寫景抒情詩《山寺夜起》明白如話,景色優美,情感單純。總之,今年的語文試卷從各方面凸顯語文的本體特征。
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提高人文情懷。
今年的試卷從總體風格凸顯了人文精神,比較集中表現于作文命題上。往年的材料作文,或選取名人名言,或選取具有象征意義的詩句格言,今年的作文題針對當前語言運用中出現的問題,從《咬文嚼字》中提煉出材料,此材料具備幾個特點:(一)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由于外來文化、網絡文化、快餐文化等影響,漢語言的純潔性、準確性受到了極大的侵害,新聞聯播、百家講壇等權威公共平臺常犯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的錯誤,而電臺、報紙、網絡等媒介更是謬誤頻出。這些現象扭曲了人們敬畏語言文字的觀念,給中華民族的主體語言帶來很壞的影響。歷史文化知識的誤用,更是當前文化行為中較為多見的現象;更有甚者,或為了吸引眼球,或為了商業利益,或出于無知……對歷史胡編亂造,肆意想象歷史,篡改歷史典章制度,對民族歷史毫無敬重。《咬文嚼字》雜志這一背景下發起的這一活動,反映了語言文字工作者對正確使用民族語言的努力。因此作文題選擇這一材料,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二)材料有較高的文化品位。《咬文嚼字》雜志發起對文壇名家進行“咬嚼”的活動,是一個有特殊意義的文化活動。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重視語言文字運用、保持本民族語言的純潔性,是文化自立的重要保證。能否正確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一直是民族文化修養的標志。具體到個體,則是一個人內質外修的表現。著名作家們的積極回應,反映了這些使用語言文字的大家對此問題的重視。
(三)材料與考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時代是接受各種影響最強的階段,現今媒體對青少年影響很大,多種信息對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在他們生活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良影響,對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等運用不嚴肅的態度,就是其一。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學習過程中,閱讀材料中,隨時可能出現語言運用不規范、歷史文化知識不準確的現象,甚至他們自己都可能經常出現這些方面的錯誤而渾然不覺,或以此取樂。因此,這個題目貼近學生實際,可以讓他們聯想到自己及身邊使用語言文字的現象、故事,從而盡快選擇文體,立意設題,組織材料,盡快進入寫作狀態。
(四)材料本身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材料本身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如雜志社求真求實,不懼權威,引導人們正確使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著名作家認真嚴謹、求實平和、從善入流的態度等等,對當今社會、對學生的成長都具有積極意義。
除此之外,材料富有張力,可以引發考生對所述社會現實做多方面的思考:一是《咬文嚼字》雜志對著名作家作品的挑錯,指出其使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方面的謬誤;一是著名作家的回應。考生既可以在二者之間選擇某一方面進行構思,也可以由此事抽象出某種人生哲學進行論述。從表層意義來說,考生既可以論述“咬文嚼字”的文化意義,也可以撰寫正確或者錯誤使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的故事;既可以敘述自己使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知識的經歷,也可以敘寫他人的此類事例;既可以寫歷史的,也可以寫現實的。就深層意義而言,考生可以在從善如流、知錯就改善莫大焉、聞過則喜、請別人挑錯來消除謬誤、不盲從權威、嚴謹認真做人、地位與心胸、地位與修養、客觀對待知識缺陷、正確使用歷史文化知識在繼承傳統中的作用等方面立意,進行敘述性或論述性寫作。
總之,2013年高考山東卷語文試題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考生實際,重視試卷的審美性與人文精神,較好實現了對考生語文基礎與基本能力的考查,與歷年山東語文卷相較,既有延續性,也不乏新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泾源县| 屏东市| 桦甸市| 利辛县| 西乌| 南阳市| 斗六市| 阳泉市| 鄂伦春自治旗| 武清区| 洪洞县| 卓尼县| 乌鲁木齐县| 曲阳县| 邮箱| 阿坝县| 赣州市| 禄丰县| 珲春市| 兴和县| 且末县| 灯塔市| 南雄市| 南华县| 盐山县| 依安县| 安国市| 天台县| 平顺县| 金昌市| 吉木萨尔县| 柳林县| 长治县| 陆良县| 富宁县| 天祝| 苏尼特右旗| 重庆市| 屏东市| 唐山市| 界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