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 七下第七八單元復習提綱第七單元 生活的變化一、規則的演變1.規則的含義:規則是人們行為的規范和準則。2.規則的重要性:(“為什么我們要遵守規則?”或“我們的生活必須尊重規則、遵循規則的理由”)①“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生活中的規則無處不在。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線縱橫交錯,社會的經緯是由眾多的規則共同編織而成的。②它標明生活的規范,建立生活的質量,提高生活的質量;它存在于生活的時時處處,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③規則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現,應生活的內容而存在。3.規則的內容:①禁止性規則----規定不許做什么 ②非禁止性規則(許可性規則)----規定可以做什么4.規則的存在形式:有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如校規、法律等;也有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如民俗風情。5.交通規則、體育競賽規則、法律,這些規則的共同點是:強制性,需要有人監督,違規要受到懲罰。6.規則變化的原因:規則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①隨著人類活動的范圍不斷擴大,一些新規則不斷出現,以適應新領域中的新事物和新變化;(從無到有的規則,如太空交通規則,動物福利法,寵物法,動物遺棄法案等)②無數新的規則依照社會發展的要求而產生,也有無數舊的規則和制度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而被廢除;(從有到無的規則,如農業稅條例。)③規則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斷修改的規則,如新交通規則中對酒駕、毒駕的處罰加大。)7.規則的意義和價值:任何規則的出現,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任何規則的廢立與沿革,都是歷史進程的折射。從這個意義上講,規則的存在,源自于生活的需要;規則的演變,見證了生活的歷史。二、傳媒的行程1.傳播的含義:傳播是通過說話、寫作或者形象等傳遞、分享或交換信息的行為。2. 生活中的文化傳播①小到親朋好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②所有的交往都可以看成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只要有交往,人們總在不自覺地參與文化傳播活動。文化傳播,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3.文化傳播的基本途徑,如:商貿活動、人類的遷徙、學校教育等。4.傳媒的概念:文化傳播需要一定的手段或載體作為媒介,這就是傳媒。5.傳媒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階段。6.傳媒與文化傳播的影響:傳媒不斷改進、豐富的行程,就是文化傳播日益廣泛、深入的行程。7.大眾傳媒的含義和標志:即面向大眾傳遞信息,如書籍、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和互聯網等。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8.新興的大眾傳媒——互聯網:它兼收并蓄各種已有的大眾傳媒,還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如它具有虛擬的人際交往平臺和信息傳播平臺。9.大眾傳媒的作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0.傳媒演變見證了歷史:傳媒,承載著文化傳播的使命,更記載著生活時空的變遷。它記錄著生活的內容,也記錄著生活的變化。傳媒因生活的改變而發展,生活因傳媒的發展而改變。三、生活的故事1.規則的演變、傳媒的行程,集中反映了生活的變化。生活的變化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變化。2.傳媒促進了精神追求:傳媒的行程,傳承著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匯集著同代人的求索與創新,還具有改變生活的力量。.3..生活的變化一般從物質條件的改變開始。4.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也在變化之中。過去節儉消費、量入為出,現在是更新換代和“寅吃卯糧”。5.代際差異:就是由于社會生活經驗的不同,不同時代的人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方面存在著的明顯的差異。6. 代際差異導致的代際隔閡就是“代溝”。7.代際差異的表現:①代際差異印證著社會生活的變遷,始終伴隨著我們的人生旅程。②生活總在不停地變化,代際之間的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一脈相通的繼承和堅守。8.學習歷史的意義:歷史就是關于社會如何變化,為何變化的學問。歷史告訴我們怎樣選擇、怎樣做事、怎樣為人。歷史的教訓值得汲取,它凝聚著先驅們付出的辛勤和犧牲;歷史的經驗值得珍惜,它是我們勵精圖治的智慧和力量之源。四、綜合探究七1.如何了解區域的變化:①內容:人口的遷移、環境的變遷、交通的發展等②依據的資料:第一手資料是指來自自己實踐、經歷或直接觀察所獲得的資料。.第二手資料是指從當事人或目擊者那里轉述得來的資料。第一手資料比第二手資料更可靠。2.如何看待區域的變化:不同的區域,其變化有快有慢,有好也有壞;同一個區域的變化,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3.事實與觀點:事實是事物的真實情況,觀點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4.說明區域的變化一般包括:一是取標題,標題要能鮮明地體現區域變化的特色;二是說明資料的來源;三是選取區域變化的實例,進行事實描述;四是對區域的變化進行評價,亮出自己的觀點。第八單元 文明探源一、原始先民的家園1.舊石器時代:遠古時期,人類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2..如果以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為人類誕生的標志,人類已有二三百萬年的的歷史了。3.新石器時代:以磨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4.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和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出現了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人們主要依靠人工種植的糧食和飼養的家畜為生,出現了定居的聚落。5.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比較表(都生活在舊石器時代)北京人山頂洞人距今時間約70萬年至20萬年約3萬年發現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體貌特征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和現代人基本一樣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用火情況天然火人工取火生活群體群居生活氏族6.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農業聚落出現在西亞地區。距今9000年前后,長江和黃河的中下游以及遼河流域也開始出現農業聚落。7.農業聚落的出現,表明人類進入定居時代,是人類社會演進歷程中的重大事件。8.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比較表(都在新石器時代)時間地點工具房屋農作物河姆渡遺址距今約七千年前長江流域,浙江余姚磨制石器,黑陶,耒耜干欄式水稻半坡遺址距今約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陜西西安磨制石器,彩陶,骨制的箭頭、魚叉半地穴式粟二、早期文明區域1.大河流域的文明發祥地(表格)文明發祥地地理位置出現文明時間遺址遺跡文字文明標志兩河流域西亞5000前后烏魯克楔形文字階級分化、國家出現、文字發明尼羅河流域東非5500前后孟菲斯象形文字印度河恒河流域南亞4500前后摩亨.佐達羅---------黃河長江流域東亞 4000年前二里頭甲骨文Ⅰ兩河流域(1)位置:位于亞洲西部的美索不達米亞,在地理范圍上,大致在今天的伊拉克境內。(2)“兩河”指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3)文明成就:出現了手工業者、商人、祭司、書吏等階層,國家政權,有組織的宗教和新的社會秩序。有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烏魯克古城,圖畫文字——楔形文字等。Ⅱ尼羅河流域(1)位于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經埃及境內注入地中海,全長6600多千米。(2)尼羅河定期泛濫,泥沙沉積,為河谷耕地帶來了理想的天然肥料。(3)距今6000年前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紙草文書。距今5500年前后,出現幾十個小國。距今5000年前后,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Ⅲ.印度河流域(1)自然環境:位于南亞次大陸上,氣候溫暖濕潤,土壤肥沃。(2)距今4500年前后出現城市國家,會修筑攔河堤壩,引水灌溉農田,種植棉花。著名的古城鎮——摩亨佐·達羅城。2.克里特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1)克里特島是愛琴海中一個大島,也是今天希臘的第一大島。遠古時期,這里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為主,還盛產魚、水果和橄欖油,是地中海周邊地區的貿易中轉站。(2)距今4000年前后,文明的曙光就投射到克里特島上,如著名的米諾斯王宮。(3)在克里特文明之后,愛琴海截獲又出現了邁錫尼文明,它們合稱為愛琴文明,歷時約800年,它是古代希臘文明的開端。3.中美洲文明(位置和范圍:中美洲是指從墨西哥南部到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洲中部地區,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奧爾梅克文明瑪雅文明在3000多年前,這里的農業聚落發展成為中美洲地區最早的文明距今1100年前,瑪雅文明在數學、天文、藝術、文字等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三、中華文明探源1.距今一萬年前后,黃河和長江的沿河地區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并出現了早期農業。黃河流域為旱作農業區,主要種植粟;長江流域為水作農業區,主要種植水稻。2.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陶器。陶器是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用具,考古證明:蛋殼黑陶杯。3.私有制和社會分化的出現:生產發展帶來了剩余產品,社會分工推動了商品交換,私有制開始出現,人們因財富和權力的不同而分屬不同社會階層。考古證明:玉琮,龍虎堆塑,玉器等4.城市的出現:伴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長,一些原始聚落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逐漸向城市邁進??脊抛C明:地下陶制排水管5.原始宗教的出現:在新石器時代,中華大地上還出現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師專門負責宗教活動??脊抛C明:舞蹈紋彩陶盆,女神廟和女神頭塑6.傳說時代:在文字發明以前,人類的歷史依靠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成為古史傳說。古史傳說中所描述的遠古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7.炎帝和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發明耒耜,教人農耕,嘗遍百草,發明醫藥,因此號稱神農氏。他還發明陶器,開辟集市。黃帝開始建造宮殿,發明車船,制作衣裳,教人們打井,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他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抽絲技術。8.堯舜禹的傳說:禪讓制和大禹治水9.距今大約4000年,禹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大體結束,中華文明正式開始。四、綜合探究八1.時間與紀年(1)西漢武帝前,歷代帝王都是以自己在位的時間計算年代。(2)漢武帝首創以年號紀年,定公元前140年年號為“建元”,這一年就是“建元元年”。此后中國古代文獻就采用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方法。(3)干支紀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4)把基督教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5)通常我們還把一個較長的時段稱為“時代”。每100年稱為一個“世紀”。每10年為一個“年代”。2.我們可借助的資料大致可以分為文獻資料、實物資料和口述資料。3.文獻資料包括史書、檔案、日記、報刊、圖片等其他文字和音像資料。4.實物資料主要是指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各種遺存,如遺址、墓葬、出土文物等。5.口述資料是指人們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來的資料,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回憶錄、采訪記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