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說課稿【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本課從學生具有一定生活體驗的“錢”入手,是全書的開篇,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必須高度重視。首先,從日常生活體驗中感悟經濟道理,透過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是經濟學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養學科思想的重要環節;而第一堂課能否在這方面有所突破至關重要。其次,商品、貨幣是現代市場經濟非常活躍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后續學習的基礎。(二)教材特點1.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注意了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發現知識。2.知識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論色彩濃厚。3.知識跨度大,相互之間的銜接不流暢。(三)教育教學目標按照傳統的確定教學目標的方式,一些體驗性的、探究性的和實踐操作性的教育教學目標無法容納,因此,采用了這種形式來表明教育教學目標。1.體驗物物交換的困難,知道貨幣產生的必然性。2.對比貨幣與一般商品,揭示貨幣的本質。3.感受利用貨幣進行交易的場景,理解貨幣的職能。4.理解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5.了解紙幣發行量過多或過少的危害,知道紙幣發行要遵循貨幣流通規律。6.感受生活現象,認清制販假幣的危害,愛護人民幣。7.初步樹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為樹立科學的金錢觀打下基礎。(四)重點、難點1.難點:(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2)紙幣是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2.重點: 貨幣的基本職能。【學生分析】高一學生對于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識,具備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夠通過經濟現象形成一定的規律性的知識,但是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教學方法】1.教法:情境教學法。創設教學情境,學生自主探究。2.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體驗式學習。【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展示100元的人民幣和一張相同大小的白紙片)提出問題:同樣質地的兩張薄薄的紙片,為什么一張能購買各種商品,而另一張不可以呢?它為什么具有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神奇的貨幣,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從學生生活經驗入手,設置疑問,激發思考)一、從商品和交換說起──從貨幣產生的過程探究貨幣的本質(15分鐘)(一)自主學習——探究商品的基本含義學生自主學習教材中商品的含義。教師舉例由學生判斷后,再讓學生討論并自己舉例,整個學習過程遵循由具體——一般——具體的認知規律,將歸納和演繹相結合,掌握商品的兩個條件。1、 自然狀態的空氣、陽光。(非勞動產品)2、 農民自己生產自己食用的糧食。(沒有用于交換)3、 農貿市場上待售的蔬菜。(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你還能再舉幾個商品的例子嗎?(二)小組合作──探究價值的含義牛奶、鹽、咖啡、紅珍珠等這些千差萬別的商品,有何相同之處呢?在學生分組學習和充分的討論之后,由學生代表發言。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商品他們有何共性?(都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有何共性?(都要消耗人的勞動)——消耗的勞動形式上相同嗎?(不同)——消耗的勞動有何共性?(都是體力和腦力的消耗)——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教師在此基礎上,將探究引向深入:不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否有價值?為什么?(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是商品所特有的)(三)感受物物交換的困難,合作探究解決辦法──探究一般等價物的產生利用動漫演示物物交換,創設教學情境。演示結束以后,讓學生談談他對這種交換的感受,并想辦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最終找到解決辦法:尋找大家相對比較樂意接受的商品。多媒體逐步展示:(四)比較貨幣與其他一般等價物──揭示貨幣的產生和本質1.多媒體展示牛羊、貝殼、布匹等一般等價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它們的缺陷。2.展示金銀的圖片,說明金銀的優點,揭示貨幣的產生:由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3.引導學生比較貨幣與其他商品的不同點與相同點,得出:是否充當一般等價物,是貨幣與其他商品的本質區別,貨幣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價物的作用,因此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二、觀察體驗生活,探尋貨幣的作用──探究貨幣的基本職能(15分鐘)(一)模擬問價場景,感受貨幣的作用──貨幣價值尺度職能創設教學情境表演結束后,設置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適當進行引導:1.哪種衣服價值更大?你是根據什么判斷出來的?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為什么貨幣能起到這種作用?2.賣衣服的人說出來的和標價牌上寫的“每件衣服××白銀?表現的是什么?3.在這個過程中你有沒有看到真實的貨幣?這表明什么?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結論1:貨幣具有價值尺度職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為商品,具有價值。結論2: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在此,教師要簡單介紹我國貨幣單位的變化,使學生的認識和現實接軌。(我國最初主要用“兩”作為貨幣單位;1914年的“國幣條例”中把貨幣單位名稱改為“圓”,每圓的純銀量為23.977克,銀圓由此而來。再后來貨幣單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續到現在。)結論3:充當價值尺度的貨幣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只需要想像中的或觀念上的貨幣。(二)模擬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對比分析──貨幣流通手段職能創設教學情境表演結束后,設置問題,由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只在必要時進行適當引導。1.木匠用桌椅換取貨幣,是最終目的還是一種手段?貨幣在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2.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的出現對商品交換過程產生了什么影響?3.如果木匠賣不掉桌椅,對他會有什么影響?他會不會接受觀念上的貨幣?通過交流討論,使學生逐漸得出以下結論:結論1:與物物交換相比較,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使商品交換更加通暢,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樣暢通無阻,對于這種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結論2:貨幣出現以后,賣和買可以分離,異時異地進行,因此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貨幣”或“貨幣──商品”。結論3:貨幣具有流通手段職能,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結論4:商品所有者能否順利賣出商品,關系到商品生產者的生存競爭。三、回溯歷史,探究貨幣的演變──紙幣的產生、發行與使用(一)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奧秘──探究紙幣的產生和本質多媒體播放1.從交子發行和使用過程探究紙幣的本質。問題(1):從交子的產生過程來看,它為什么能夠購買商品?引導學生得出:交子能夠用來購買商品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憑借紙幣可以隨時兌換貨幣,在這里紙幣作為貨幣的象征、符號,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紙幣的本質是一種貨幣符號。問題(2):由私人發行交子存在什么問題?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得出:私人發行不能保證兌換,信譽缺乏保證。所以后來紙幣就改為由國家發行,并強制使用。引導學生結合上述兩點得出紙幣的內涵:紙幣就是由國家發行、強制使用的貨幣符號。問題(3)使用交子與使用金屬貨幣相比,有何好處?紙幣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攜帶和運輸,使商品交換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屬貨幣在流通中的磨損。正是由于這種優點,紙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普遍使用。(二)剖析案例,探究“法幣”貶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紙幣發行量1935年,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國、交通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從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幣崩潰為止,法幣發行量上升到四十七萬倍。最初的100元法幣可以買兩頭牛,到了1949年五月僅可以買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過三道,物價跳三跳”。由于物價瘋狂上漲造成的恐慌心理驅使,人們瘋狂地搶購各種物資。思考討論:1、100元法幣最初能買兩頭牛,最后只能買到三粒大米,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經濟現象?這種現象有哪些危害?2、如果紙幣發行過少行不行,為什么?3、紙幣發行量怎樣就比較適當?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在師生交流討論中,最終由學生得出結論:紙幣發行的如果過多,就會導致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秩序;如果過少,就會導致商品銷售困難,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國家不能任意發行紙幣,必須與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相等。(三)辨識社會現象──規范人民幣的使用調查班內有多少學生收到過假幣,并請他們談談他們收到假幣后的想法和做法。通過討論交流后,明確:1、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過制販假幣獲取不義之財。嚴重干擾了國家金融秩序,必須依法予以嚴懲。2、作為我們消費者,也要增強防范意識,學習一些辨識假幣的知識。3、作為我們公民,愛護人民幣是義不容辭的職責。4、作為我們中學生,自己要愛護人民幣,也要教育周圍的人愛護人民幣。【走進生活、判斷運用】(5分鐘)欣賞FLASH動畫,結合社會現實,談談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金錢。【設計策略】(一)運用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生活體驗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經濟現象,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或者是有些學生并沒有體驗,但是它能夠和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很好的結合,是可以體驗的。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本課在設計上,努力強化這種體驗,在體驗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知識與生活的交融。(二)讓學生經歷探究知識并形成知識的過程從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由學生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力求實現認知過程與結果并重,知識與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標。(三)讓學習過程成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過程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圣殿。本課作為商品和貨幣經濟理論的開篇課,教師理應通過課堂從正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本課在設計上,有意安排了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FLASH欣賞,用詼諧、直觀的動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為中學生應該怎樣對待金錢、樹立怎樣的金錢觀等問題。通過學生自己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感悟,進行正確的價值評判和選擇,進而能夠主動自覺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融入到實踐活動之中,有助于實現知、信、行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