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2運動的規律性教學設計【課標要求】表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態度。【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為核心內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價值等。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美好生活的向導。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主要內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落腳點是堅持辯證唯物論。學習本課,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鑒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都有重要意義。第二框“運動的規律性”,在上節課幫助學生認識到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以后, 這節課主要是講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以及所有的運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同時也為第三課的學習:把握世界的規律做鋪墊,所以說本課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目標】(1) 了解運動的含義,理解物質與運動的關系。(2) 了解規律的含義,理解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3) 了解主觀能動性的表現,理解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4)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與要求。【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堅持唯物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做到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結合。2.科學精神: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和內涵,能夠認識和分辨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濟主義的弊端。3.公共參與:學習和生活中能夠作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以負責任的態度和行動促進社會和諧。【教學重點】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含義與要求。【教學難點】了解主觀能動性的表現,理解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視頻分析《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不斷變化》思考: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不斷變化,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生答:物質是運動的師:物質是運動的,那么,什么是運動?物質是怎么運動的呢?有沒有規律呢?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我們的課堂。新課講授:出示課題——運動的規律性第一幕:規律是客觀的議題一:物質、運動和規律之間的關系?1、什么是運動 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是什么 3、什么是規律 規律有什么特點 探究活動一:圖文分析探究問題:從上面圖文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自然界處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之中;人類社會是運動變化的。繼續探究:閱讀材料《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不斷完善2020年1月16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向各地發出通知,并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方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監測方案》等多份新型冠狀病毒診療、防控方案,以指導各地做好疫情防控。2020年1月22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二版)》。2020年1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 2020年2月6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2020 年2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2020年3月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2020年9月 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探究問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不斷完善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人的思維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探究結果一、規律是客觀的1.運動的哲學含義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注意:哲學上講的運動是對世界上一切運動形式共同特征的概括和總結,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運動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探究活動二:圖文分析學生討論回答:探究問題:行星轉運和鐵生銹分別是什么運動?其載體分別是什么?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探究過程繼續探究:出示第二組圖片和表格探究問題:人的生老病死的生命運動和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變化分別是什么運動?其載體分別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繼續探究:觀看視頻《對新冠肺炎血清的認識》探究問題:對新冠肺炎血清的認識是什么運動?其載體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探究結果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無條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錯誤傾向: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刻舟求劍。(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錯誤傾向: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 仁者心動總結:本課原理一: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原理原理:(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根本不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方法論:(1)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反對兩個錯誤傾向: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及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那么,物質的運動是雜亂無章的嗎 探究活動三:圖文分析探究問題:這些大自然的現象是什么在起作用?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學生討論回答:規律在起作用,自然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繼續探究:圖文分析探究問題:人類社會發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一般過程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回答:人類社會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繼續探究:圖文分析探究問題:遺忘的發展是“先快后慢”,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回答:人的思維運動是有規律的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過程3.規律的含義:物質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客觀規律。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小試牛刀:探究活動四:出示兩人們所熟知的案例探究問題:這些案例給與我們什么警示?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結論——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4.規律的特點:(1)規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2)規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所以,人類只能被規律支配嗎?第二幕: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議題二:怎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人的意識活動有哪些特點 意識的特點讓人類能做到什么 2、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3、為什么要尊重規律?探究活動五:視頻分析《袁隆平院士一生追夢》探究問題:①袁隆平院士一生追夢的過程,體現出人的意識活動有哪些特點 這些特點讓人類能做到什么 ②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寫了人類饑餓歷史,充分說明了人的意識有何作用 ③袁為什么說1959年的天災——干旱,是人造成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提取視頻關鍵信息,回答探究問題①袁隆平院士一生追夢的過程,體現出人的意識活動有哪些特點 這些意識的特點讓人類能做到什么 ②袁院士的研究成果改寫了人類饑餓歷史,充分說明了人的意識有何作用 ③袁為什么說1959年的天災——干旱,是人造成的?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它不僅可以認識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深藏于事物內部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注意: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動物的活動是無目的本能的活動,也不同于動物的適應性活動2.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意識不僅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注意:①意識不能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而是通過指導人們實踐才能引起物質形態的變化。②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3.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1)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才能有效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達到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2)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會導致實踐的失敗,會對事物的發展產生阻礙作用。(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總結:本課原理二: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①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②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可以正確指導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錯誤意識則會導致實踐失敗,阻礙事物的發展。方法論:①必須尊重規律;②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③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第三幕: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議題三:怎樣理解“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1、什么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為什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3、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探究活動六:續根據前面視頻,提出探究問題探究問題:袁隆平院士為什么始終堅持真理,討厭吹牛?對比袁隆平的“禾下秉涼夢”和大躍進的“畝產萬斤夢”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學生討論回答:在從橫向人類社會構成的角度證明。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提取關鍵信息,分析回答探究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什么?)一切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就是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2.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的原因(為什么)?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物質決定意識,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3.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的要求(如何做?)(1)要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客觀)(2)它要求我們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發揮主觀)(3)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主客觀結合)(4)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主觀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形而上學)(反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總結:本課原理三: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綜合一、二框內容]原理: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可以正確指導實踐,實現改造世界的預期目標;●錯誤意識則會導致實踐失敗,阻礙事物的發展。方法論:①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②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本課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