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2020七上·溫州期中)讀圖1,據此回答問題。1.圖1使人一目了然,是因為它具備了( )①方向 ②比例尺③圖例和注記 ④等高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圖中白鎮位于尼湖的什么方位( )A.東北 B.東南 C.西南 D.西北3.據圖1顯示,白河的東北方向不存在:( )A.耕地 B.公路 C.村莊 D.古村落【答案】1.A2.B3.D【知識點】方向;圖例和注記【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地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1.根據所學可知,地圖三要素指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故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據此判斷白鎮位于尼湖的東南方。故答案為:B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古村落位于白河的西南方。故答案為:D4.(2020七上·溫州期中)新冠疫情期間,社區居委會對小區進行布防,要求戴口罩、量體溫,出示健康碼才能進入,這體現了社區的 ( )A.管理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社區居委會對小區進行疫情防控管理,這體現了社區的管理功能。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社區的 功能,屬于容易題。5.(2020七上·溫州期中)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召開,眾多專家、學者云聚一堂,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助力溫州發展。從區域交流的角度來看,峰會的召開有利于 ( )①人才交流 ②信息交流 ③軍事交流 ④技術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區域合作【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 眾多專家、學者云聚一堂,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 ”可知,開展了區域間的人才、信息和技術交流。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區域交流的內容,屬于容易題。6.(2020七上·溫州期中)下列關于城市聚落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人口稀少,聚落規模小 ②高樓林立,交通發達③與鄉村相比,綠地面積比重大 ④居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服務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城市人口密集,聚落規模大,故①說法有誤;城市高樓林立,交通發達,故②說法正確;鄉村聚落面積比城市聚落大,故③說法有誤;城市居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服務業,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城市聚落,屬于容易題。7.(2020七上·溫州期中)在相同的圖幅條件下,下列比例尺表示地理事物最詳盡的是 (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 B.1:100 000C.1:50 000 D.1:4000 000【答案】C【知識點】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內容越詳盡。C>B>A>D。故表示事物最詳盡的是C。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比例尺,難度適中。8.(2020七上·溫州期中)火的使用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個重大進步。迄今為止的考古證明,我國最早知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北京人是迄今為止的考古證明,我國最早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ACD三項均不符合題干中“最早”,不符合題意;B項北京人是我國最早知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9.(2020七上·溫州期中) 2020年5月,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能在該遺址看到的文物有 ( )①碳化的稻粒 ②豬紋黑陶缽 ③簡單的樂器骨哨 ④半地穴式建筑模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遺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稈。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挖水井。①②③能在河姆渡遺址看到。半坡人發明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故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能在河姆渡遺址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0七上·溫州期中)下表是某同學在學習商朝歷史時做的筆記,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 二里頭遺址,反映了商朝的文明進程B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鑄造技術的典范C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D 武王在牧野打敗商軍,商朝滅亡A.A B.B C.C D.D【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這里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這里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等,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A項A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BCD三項都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歷史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知道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11.(2020七上·溫州期中)“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業。”這里的“他”是( )A.秦穆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齊桓公【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齊桓公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齊桓公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下列屬于上海城市功能的是( )①政治中心 ②文化中心 ③經濟中心 ④工業基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城市聚落【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上海城市功能有:②文化中心,③經濟中心,④工業基地; ②③④ ,正確。①政治中心是北京的主導功能。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城市主要功能有: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管理功能、協調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城市功能是主導的、本質的,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13.(2020七上·溫州期中)文物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①獸牙石珠項鏈出現在山頂洞人時期,②殷墟甲骨出現在商朝,③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時期的文物,④打制石器是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類使用的石器。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④①③②。C項④①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文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注意識記重要文物出現的時代。二、非選擇題14.(2020七上·溫州期中)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相關問題。(1)量得學校到長超山的圖上距離是是3.2厘米,那么兩地的實地距離為 米(2)長超山山頂最高不超過: 米(3)A地與B地都在等高線上,它們之間的相對高度是: 米(4)溫州市登山協會組織登山探險愛好者來登含山,為了達到登山探險的目的,你認為他們從甲乙丙丁四地哪處攀登最理想?說說你的理由。 ;理由: 【答案】(1)320(2)650(3)200(4)丙;丙處等高線較密,是陡坡,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合登山探險【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100米,因此學校到長超山的距離為320米。(2)圖示中等高距為100,因此長超山的海拔不超過650米。(4)登山探險者攀登選擇地勢陡峭的丙,因為等高線最密集。故答案為: (1)320米(2)650米(3)200(4)丙、丙處等高線較密,是陡坡,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合登山探險【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15.(2020七上·溫州期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制度創新】材料一:【技術創新】材料二:春秋鐵器 戰國牛尊【政策創新】材料三:……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上圖反映西周時期實行的哪一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對當時社會有何積極作用?(2)上圖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什么新現象?它們的推廣對當時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3)寫出材料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名稱。該歷史事件有何意義?(4)結合三則材料,談談對你的啟示。【答案】(1)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可(3)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圍繞“創新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內容。即周天子把土地、奴隸和平民分封給親屬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西周通過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2)本題考查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要求學生具備讀圖識圖能力。材料二圖片“春秋鐵器”“戰國牛尊”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3)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學生具備識記和理解能力。根據材料三“……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聯系所學知識,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在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本題使用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可。(3)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圍繞“創新作用”,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識記和理解分封制,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16.(2020七上·溫州期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材料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百姓擁護)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材料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1)材料一中的“繁榮局面”被稱作什么?(2)材料二體現了什么思想?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張?(3)材料三中的思想家是哪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據材料指出他認為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條件是什么?(4)結合材料一至四分析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熠熠生輝”有何積極影響?【答案】(1)百家爭鳴(2)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老子(3)儒家;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2)本題考查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的意思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反映了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根據材料三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結合所學知識,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根據材料三是故得乎丘民(百姓擁護)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可知孟子認為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條件是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本題考查的積極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故答案為:(1)百家爭鳴。(2)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老子。(3)儒家;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2020七上·溫州期中)讀圖1,據此回答問題。1.圖1使人一目了然,是因為它具備了( )①方向 ②比例尺③圖例和注記 ④等高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圖中白鎮位于尼湖的什么方位( )A.東北 B.東南 C.西南 D.西北3.據圖1顯示,白河的東北方向不存在:( )A.耕地 B.公路 C.村莊 D.古村落4.(2020七上·溫州期中)新冠疫情期間,社區居委會對小區進行布防,要求戴口罩、量體溫,出示健康碼才能進入,這體現了社區的 ( )A.管理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5.(2020七上·溫州期中)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州召開,眾多專家、學者云聚一堂,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助力溫州發展。從區域交流的角度來看,峰會的召開有利于 ( )①人才交流 ②信息交流 ③軍事交流 ④技術交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0七上·溫州期中)下列關于城市聚落的說法,正確的有 ( )①人口稀少,聚落規模小 ②高樓林立,交通發達③與鄉村相比,綠地面積比重大 ④居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服務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0七上·溫州期中)在相同的圖幅條件下,下列比例尺表示地理事物最詳盡的是 ( )A.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千米 B.1:100 000C.1:50 000 D.1:4000 0008.(2020七上·溫州期中)火的使用是人類利用自然力的一個重大進步。迄今為止的考古證明,我國最早知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9.(2020七上·溫州期中) 2020年5月,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能在該遺址看到的文物有 ( )①碳化的稻粒 ②豬紋黑陶缽 ③簡單的樂器骨哨 ④半地穴式建筑模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0七上·溫州期中)下表是某同學在學習商朝歷史時做的筆記,其中不符合史實的是 ( )A 二里頭遺址,反映了商朝的文明進程B 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鑄造技術的典范C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D 武王在牧野打敗商軍,商朝滅亡A.A B.B C.C D.D11.(2020七上·溫州期中)“他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業。”這里的“他”是( )A.秦穆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齊桓公12.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下列屬于上海城市功能的是( )①政治中心 ②文化中心 ③經濟中心 ④工業基地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20七上·溫州期中)文物是了解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列文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①②③二、非選擇題14.(2020七上·溫州期中)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完成相關問題。(1)量得學校到長超山的圖上距離是是3.2厘米,那么兩地的實地距離為 米(2)長超山山頂最高不超過: 米(3)A地與B地都在等高線上,它們之間的相對高度是: 米(4)溫州市登山協會組織登山探險愛好者來登含山,為了達到登山探險的目的,你認為他們從甲乙丙丁四地哪處攀登最理想?說說你的理由。 ;理由: 15.(2020七上·溫州期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制度創新】材料一:【技術創新】材料二:春秋鐵器 戰國牛尊【政策創新】材料三:……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上圖反映西周時期實行的哪一制度?該制度的實施對當時社會有何積極作用?(2)上圖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什么新現象?它們的推廣對當時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3)寫出材料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名稱。該歷史事件有何意義?(4)結合三則材料,談談對你的啟示。16.(2020七上·溫州期中)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道德經》材料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百姓擁護)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材料四: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1)材料一中的“繁榮局面”被稱作什么?(2)材料二體現了什么思想?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張?(3)材料三中的思想家是哪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據材料指出他認為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條件是什么?(4)結合材料一至四分析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熠熠生輝”有何積極影響?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B3.D【知識點】方向;圖例和注記【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地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1.根據所學可知,地圖三要素指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故①②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2.本題采用指向標定向法,據此判斷白鎮位于尼湖的東南方。故答案為:B3.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古村落位于白河的西南方。故答案為:D4.【答案】A【知識點】社區功能【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社區居委會對小區進行疫情防控管理,這體現了社區的管理功能。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理解社區的 功能,屬于容易題。5.【答案】B【知識點】區域合作【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 眾多專家、學者云聚一堂,搭建國際合作交流平臺 ”可知,開展了區域間的人才、信息和技術交流。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區域交流的內容,屬于容易題。6.【答案】C【知識點】城市聚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城市人口密集,聚落規模大,故①說法有誤;城市高樓林立,交通發達,故②說法正確;鄉村聚落面積比城市聚落大,故③說法有誤;城市居民主要從事工商業和服務業,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城市聚落,屬于容易題。7.【答案】C【知識點】比例尺【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內容越詳盡。C>B>A>D。故表示事物最詳盡的是C。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比例尺,難度適中。8.【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解析】【分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們會使用天然火,他們用火燒烤食物、驅趕野獸,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北京人是迄今為止的考古證明,我國最早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ACD三項均不符合題干中“最早”,不符合題意;B項北京人是我國最早知道保存火種的原始人類,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人,要求具備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9.【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遺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稈。他們還飼養家畜,會制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挖水井。①②③能在河姆渡遺址看到。半坡人發明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故排除含④的選項。A項①②③能在河姆渡遺址看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河姆渡人的生產生活狀況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這里有宮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業作坊,還有平民生活區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這里還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樂器,成套的青銅酒器,鑲嵌綠松石的精美銅牌,王室使用的高貴禮器等,反映了夏朝時期的文明進程。A項A不符合史實,符合題意;BCD三項都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朝歷史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知道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11.【答案】D【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的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齊桓公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偉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齊桓公的識記能力,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2.【答案】D【知識點】城市聚落【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任何一座城市的功能都不是單一的,上海城市功能有:②文化中心,③經濟中心,④工業基地; ②③④ ,正確。①政治中心是北京的主導功能。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城市主要功能有:生產功能、服務功能、管理功能、協調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城市功能是主導的、本質的,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13.【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①獸牙石珠項鏈出現在山頂洞人時期,②殷墟甲骨出現在商朝,③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時期的文物,④打制石器是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原始人類使用的石器。按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④①③②。C項④①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要文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注意識記重要文物出現的時代。14.【答案】(1)320(2)650(3)200(4)丙;丙處等高線較密,是陡坡,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合登山探險【知識點】地形圖的判讀【解析】【分析】(1)根據圖示信息可知,圖上1厘米表示實地100米,因此學校到長超山的距離為320米。(2)圖示中等高距為100,因此長超山的海拔不超過650米。(4)登山探險者攀登選擇地勢陡峭的丙,因為等高線最密集。故答案為: (1)320米(2)650米(3)200(4)丙、丙處等高線較密,是陡坡,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合登山探險【點評】本題考查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屬于容易題。15.【答案】(1)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可(3)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圍繞“創新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圖片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內容。即周天子把土地、奴隸和平民分封給親屬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西周通過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2)本題考查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要求學生具備讀圖識圖能力。材料二圖片“春秋鐵器”“戰國牛尊”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3)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要求學生具備識記和理解能力。根據材料三“……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聯系所學知識,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在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本題使用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2)出現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可。(3)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圍繞“創新作用”,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分封制,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識記和理解分封制,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商鞅變法的相關知識。16.【答案】(1)百家爭鳴(2)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老子(3)儒家;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2)本題考查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二“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的意思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反映了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3)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根據材料三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結合所學知識,這是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的。根據材料三是故得乎丘民(百姓擁護)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可知孟子認為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條件是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本題考查的積極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故答案為:(1)百家爭鳴。(2)事物有對立面且可以相互轉化;老子。(3)儒家;君王治天下應愛護百姓,以民為本。(4)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百家爭鳴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準確識記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三中學2020-2021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