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1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課標要求】說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表達無神論立場;【教材分析】本單元以“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為核心內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價值等。通過對比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美好生活的向導。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主要內容是探究世界的本質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落腳點是堅持辯證唯物論。學習本課,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都有重要意義。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主要講述了物質和意識的概念,通過論證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意識都是物質的,證明了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教學目標】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2.了解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產生重要作用。3.了解人腦的出現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生理基礎。4.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黨的思想路線、堅定馬克思主義和無神論立場。科學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堅定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公共參與: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指導實踐活動。【教學重點】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教學難點】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導入新課:圖文分析思考:宇宙、地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師: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我們的課堂新課講授議題一:為什么自然界是物質的?1、自然界的形成與發展是由人決定的嗎 2、你認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物質呢?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 3、《自然在人類產生后會完全屈從于人類的意愿嗎?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探究活動一:觀看視頻《地球的形成》探究問題:世界的本質是什么?自然界的形成與發展是由人決定的嗎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組成部分。因此,宇宙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神或上帝,更不存在神或者上帝創造世界的活動。探究活動二:認為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物質呢?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嗎 學生討論回答:探究問題:你能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歸納出哲學上物質的含義嗎?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探究過程2、什么是物質?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提示:(1)物質的客觀性:指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客觀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2)物質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3)①物質的唯一特性②萬事萬物的唯一共性③物質和意識的根本區別探究活動三:圖文分析探究問題:我們看不見磁場、超聲波、紅外線,可是它們又真實存在,它們的共性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分析過程3、物質的唯一特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注意:客觀實在≠客觀存區別:①“客觀實在”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它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它除了包括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比如,他人的意識對于我來說就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說是“客觀實在”,因為不論誰的意識都不屬于物質范疇。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探究活動四:圖示分析探究問題:結合上面圖示分析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一回事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全部舊哲學的分水嶺。4、比較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第二幕: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議題二:為什么人類社會是物質的?1、人及人類社會是如何產生的 2、是什么原因促進了古猿向現代人的轉變 3、還可以怎樣證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探究活動五:觀看視頻《人的進化》探究問題:從猿進化到人,再到人類社會的出現,是什么起了決定性作用?具體發揮了哪些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整理提取視頻關鍵信息,分析回答探究問題繼續探究: 我們已經從縱向人類社會產生的角度證明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那么,還可以怎樣證明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呢?答:還可以從橫向人類社會構成的角度證明。你能說出人類社會有哪些構成要素嗎?生產方式為什么也屬于物質范疇啊?人們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如:”大躍進“以失敗告終!人們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如:“大鍋飯”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失敗告終!從人類社會構成的角度看(橫向)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第三幕:意識的本質議題三:如何正確認識意識的本質?1、意識是從來就有的嗎?2、為什么意識只在人腦中產生而沒有在狗腦豬腦中產生 3、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那么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呢 探究活動六:觀看視頻《自然界生物進化的四種形態》探究問題:合自然界生物進化的四種形態分析意識是與是俱生、從來就有的嗎?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提取關鍵信息,分析探究問題黑猩猩為什么不能像人一樣用桶從河里取水救火呢?動物的心理能稱為人的意識嗎 動物腦在機能上是能達到人腦的水平嗎?動物腦遠遠沒有人腦復雜,所以從生理基礎上看,在機能主是無法達到人腦的水平如果讓一個具備了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的人脫離人類社會,他的意識還會產生嗎?第四階段:狼孩的故事,我們都聽過吧?狼孩本是人類的孩子,由于長時間與狼一起生活被稱為“狼孩”,狼孩也有人腦,為什么他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頸長,卻沒有人的意識?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探究活動七:視頻分析《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人腦》探究問題:為什么意識只在人腦中產生而沒有在狗腦豬腦中產生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產生意識活動的生理基礎。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人腦的結構復雜且組織嚴密2、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那么,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那么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呢 探究活動八:如果讓你畫一畫你想象中的“鬼神”你會畫成什么樣子?你畫的鬼神是憑空捏造的嗎 取材自哪里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結合所學內容回答探究問題鬼神觀念是意識的一種,是錯誤的意識,它也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反映,是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映。所以,離開了客觀對象,不會形成鬼神觀念。從意識的內容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1)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2)離開客觀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識。知識拓展: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1)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內容是客觀的)正確的意識——如實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如黨的方針、思想、路線、定理)錯誤的意識——歪曲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宗教、鬼神、法輪功。)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2)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形式是主觀的)感覺、知覺、概念、判斷、推理等。意識不像照鏡子一樣對客觀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而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對同一對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映。知識拓展:意識的形成過程本課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