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22課活動課:唱響《國際歌》 單元:第七單元學科:歷史 年級:九年級活動目標:1、通過查閱資料,考察《國際歌》的創作背景。2、通過上網查閱,了解《國際歌》的詞曲作者。3、通過閱讀圖書,查閱資料了解《國際歌》歌詞及其翻譯的過程。4、通過合作探究了解《國際歌》的流傳和中外革命導師對國際歌的評價。5、在老師的引領下,師生學唱《國際歌》。重點:學唱《國際歌》難點:評價《國際歌》教學環節:教師活動播放歌曲《國際歌》,同學們聽過這首雄壯的樂曲嗎?知道它的名字嗎?會唱嗎?知道它是怎么誕生的嗎?通過今天的活動課,我們來解決上面的問題。學生活動:欣賞歌曲 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活動過程:首先,分小組選題,確定研究主題全班分成五個小組:一組:考察《國際歌》的創作的背景;二組:通過上網查詢,了解《國際歌》詞曲作者,三組:通過上網查詢,了解《國際歌》歌詞及翻譯的過程,四組:通過合作探究了解《國際歌》的流傳和中外革命導師對《國際歌》的評價,五組:教全班學生唱《國際歌》學生活動:根據課前分組安排,由小組成員匯報學習效果,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學生收集資料,掌握學習和獲取歷史資料的方法。合作探究:一、《國際歌》的創作背景和詞曲作者:老師在大屏幕上出示四張圖片,讓第一組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講述背景。師總結:1871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的失敗,普軍兵臨城下,法國資產階級政府卻屈膝投降,鎮壓人民,導致了1871年3月政府軍隊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工人很快占領全城,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隨后,資產階級政府對巴黎公社發起了進攻。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城內的敵人展開力量激烈的巷戰,三萬多名公社戰士犧牲,史稱“五月流血周”。28日,巴黎失陷,巴黎公社以失敗告終。公社失敗后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歐仁。鮑狄埃創作了詩歌《英特那雄耐爾》(又譯《《國際工人聯盟》》)。該詩曾使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1888年,法國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國際歌》譜寫了曲子,國際歌創作完成。請第二組同學上臺對詞曲作者進行簡單介紹。二、《國際歌》的翻譯過程:《國際歌》誕生于法國,最早的翻譯家,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的是瞿秋白。請第三組同學介紹一下把《國際歌》翻譯成中文的第一人——瞿秋白的翻譯過程。學生:瞿秋白在莫斯科工作期間著手翻譯《國際歌》的。1923年他回國后,又根據俄、英、法等文本譯出了新詞,并在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此版本有三組歌詞,大致對應法文歌詞第一、二、六和副歌,其中“internationale”(國際的精神)在歌詞中音譯為“英特納雄耐爾”原來是國際工人聯合會(第一國際)的簡稱,有時表示國際共產主義。早在20世紀之初,中國的一些刊物上就出現過未曾署名的《國際歌》中文版。最早有署名的中文版本應該是鄭振鐸與其好友耿濟之在1920年10月翻譯發表留下來的。但是以詩的形式出現,沒有附曲,不適合傳唱。瞿秋白對照原文,一字一句的推敲。時而沉思斟酌,時而自彈自唱。每一句歌詞定稿,都要如此反復再三。他譯著,唱著,譯到“國際”一詞時,漢語只有兩個字,托得這么長,那將是很難唱也是十分不悅耳的一句。這個詞怎么翻譯頗費思索,最終用音譯的辦法解決了這個難題。瞿秋白不但單單翻譯出來的歌詞更加本地化,而且一生當中為文化交流做出突出的貢獻。三、革命導師的評價列寧曾這樣評價《國際歌》的影響:在歐洲,只要你唱起《國際歌》,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同志和朋友。師:《國際歌》曾在哪些重大國際會議中演唱?你知道嗎?學生:1926年3月18日,巴黎公社55周年紀念時,國民革命軍第三軍政治部印行《國際歌》傳單,有三組歌詞。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區)成立時,決定以《國際歌》作為國歌。1962年中國音協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邀請有關專家,對《國際歌》譯文重新加以修訂。《國際歌》這是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演奏歌曲。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四、反復聽《國際歌》,演唱《國際歌》。學生分組合作討論完成教學問題, 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總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