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是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一課的第二框,是本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引導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從而增強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教學對象: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本節課的相關歷史知識,在了解史詩的基礎上,政治教學要達到的目的不僅是識記基礎知識,還有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注意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指導,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貼近學生實際,事例要有代表性,過程要有可操作性。教學目標分析:1、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理論基石和創立標志,馬克思主義的特征,以及科學社會主義的實踐,進一步理解社會形態更迭的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這一人類社會發展規律。2、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通過展示成果環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和自我表達能力;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進一步理解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增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的分析,使明白工人階級取得勝利必須通過科學理論的指導,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剝削和壓迫的命運,從而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制度終將戰勝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認同馬克思主義歷史發展觀和社會主義終究要取代資本主義這一歷史趨勢。【科學精神】正確認識工人階級自我解放的途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法治意識】依法有序參與政治生活,表達政治訴求。【公共參與】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確信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理論基石。理解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及其走向實踐的歷史意義。2.教學難點:了解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理論基石。理解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及其走向實踐的歷史意義。六、教學過程:【課前導入】上節課我們講到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經濟危機。它主要的矛盾就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雖然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新課講授】議題:科學社會主義為什么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材料導入】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來閱讀材料。材料一: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最先是從毛紡織業發展起來的。新興的資產階級競相經營和擴大牧羊業,發動了大規模的圈地運動。他們用暴力把農民從世代耕種的土地上趕走,用暴力手段迫使生產者和生產資料相分離,被迫淪為無產者,被驅入資本主義工場,被迫接受資本家的廉價雇傭剝削。材料二:從簡單協作手工業到工場手工業,再到大機器工業階段,期間經歷了地理大發現、德國宗教改革、法國啟蒙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有力催生和促進了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材料三: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慘世界》、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和《大衛·科波菲爾》等作品,都以辛辣尖銳的筆法,無情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貪婪、兇殘,描寫了下層民眾的悲慘處境,反映了勞苦大眾的抗爭。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改變社會現狀的愿望和要求日益強烈。思考:根據材料內容及教材,嘗試說明空想社會主義產生的原因?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已經取得了統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它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于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形成】伴隨著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日益顯現的激烈矛盾,社會主義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在資本主義到來之時,一些先進分子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端,紛紛對資本主義進行揭露和批判,同時表達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訴求,從而形成了空想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拓展閱讀】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空想社會主義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6世紀至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初,共經歷了300多年。三個階段的社會和歷史條件各不相同,無產階級的發展水平也不同。16世紀至17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實行公有制”、“人人勞動、按需分配”等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但對社會主義的設想還僅僅只是一個粗糙而簡單的輪廓而已。18世紀,這時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開始對社會主義進入理論探討和論證階段,并用“法典”形式作出明確規定;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批判,認為私有制引起經濟上的不平等、進而導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當具備初步的階級觀點后 ,主張實行絕對平均主義的、斯巴達式的共產主義;在設計未來理想社會時,以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為原型,主張在封建制度崩潰后,在農村公社和手工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 ;贊同君主制、終身制、家長制等。19世紀30和40年代,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峰時期。由于英國的工業革命在歐洲大陸迅速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這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進行了批判 ;理論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礎是經濟狀況,指出私有制產生階級和階級剝削;設計未來理想社會主義制度時以大工廠為原型,完全拋棄了平均主義和禁欲主義。【概括版】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來源。(2)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三個時期:16世紀初至17世紀末的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莫爾的《烏托邦》和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描述了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18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從法律角度批判資本主義私有制。代表著作:《自然法典》和《論法治或法律的原則》。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發展到最高階段。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拓展閱讀】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圣西門(1760—1825),法國思想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出身貴族,卻拋棄了自己的貴族稱號,積極參加了資產階級革命。當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后他卻又舉起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旗,構建其所謂的社會主義。傅立葉(1772——1837),法國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的奠基人之一”。生長于法國的一個富商家庭。長期從商的經歷使他對資本主義商業的內幕有著直接的感受和認識,對商人的詭詐十分了解。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批判,被恩格斯稱為“自古以來最偉大的諷刺家之一”。歐文(1771——1858) 英國杰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和實踐家,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的主要人物。出生于英國的一個手工業家庭,十幾歲就在工廠做工。由于經營才能出色,被人請去作了一家工廠經理。 1799年,歐文合伙買下拉納克紡紗廠,擔任經理。在這里奠定了他在英國工人運動史上的卓越地位。思考:空想社會主義有哪些局限性?為什么空想社會主義者們的思想都以失敗告終?局限性: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從理性、正義等原則出發,揭露資本主語的弊端,設計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他們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進行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思考:那空想社會主義就完全沒有意義嗎?是否不需要存在?習總書記這么說過:從1516年莫爾發表《烏托邦》到圣西門、傅立葉、歐文三大空想家,提出對未來社會的一些積極主張和猜測:一是廢除私有制和雇傭勞動;二是改變資本主義的分配制度,合理分配;三是有計劃的組織生產;四是消滅城鄉、腦力和體力勞動、階級三大差別;五是把國家變為純粹的生產管理機構。歷史貢獻: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從理性、正義等角度出發,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罪惡,對未來社會提出了種種合理主張,描繪了未來社會的美好藍圖。這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準備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論基礎。歷史局限:主張階級調和,反對階級斗爭,看不到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無產階級的力量,沒有找到消滅資本主義社會和建立新社會的強大力量,也沒有找到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名言導入】恩格斯說:“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18世紀60 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大生產時代,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顯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其歷史合法性。《共產黨宣言》:“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弊端和矛盾。【三大工人運動(階級基礎)】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先后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①以三大工人運動的發生為標志,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開始聯合起來反抗資產階級的通知,將斗爭的矛頭指向整個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②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另一個歷史前提。無產階級的斗爭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科學社會主義應運而生。【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拓展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愿望是對于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經濟理論《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恩格斯: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和馬克思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共同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參加了第一國際的領導工作。馬克思逝世后,他承擔整理和出版《資本論》遺稿(第二、三卷)的工作,還肩負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擔。除同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還著有《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反杜林論》等。(1)唯物史觀:①創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成分,徹底擺脫了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創立了唯物史觀。②意義: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揭示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建立在科學認識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2)剩余價值學說:①創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思想,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②意義:剩余價值學說從經濟學角度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占有工人勞動的秘密,揭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利益的根本對立,找到了變革資本主義社會的堅定力量,為無產階級的斗爭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石,使社會主義實現了由空想到科學的偉大飛躍。【拓展閱讀】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剩余價值學說:(1)資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資,購買工人的勞動力以后,即強迫工人為其長時間地勞動,貨幣由此轉化為資本;(2)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于購買工人的勞動力,稱為"可變資本",其價值量在生產過程中是可變的,能通過工人的勞動來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購買機器設備、原材料、燃料等,稱為"不變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其價值量是不變的,只是將原來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3)工人的全部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勞動時間",用來再生產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勞動時間",用來創造新的價值;(4)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所創造的新價值,就叫剩余價值;(5)剩余價值本來是工人勞動的產物,應歸工人所有,但是卻被資本家憑借對企業的所有權無償獨占,這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發財致富的秘密;(6)資本家為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賺取更多的剩余價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徑有兩條,一是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或強迫工人提高勞動強度,絕對地增加剩余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絕對剩余價值";二是通過技術進步,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即縮短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這種方法叫"相對剩余價值";(7)利潤、利息、地租以及商業、運輸業、金融、保險、服務業等非產業部門職工的收入都是由產業部門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而來。【材料閱讀】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來閱讀材料。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圣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有哪一個反對黨不被它的當政的敵人罵為共產黨呢?又有哪一個反對黨不拿共產主義這個罪名去回敬更進步的反對黨人和自己的反動敵人呢?從這一事實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共產主義已經被歐洲的一切勢力公認為一種勢力;現在是共產黨人向全世界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圖并且拿黨自己的宣言來反駁關于共產主義幽靈的神話的時候了。思考: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意義?(3)標志:①時間: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社會主義的誕生。②意義:《共產黨宣言》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科學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必然性。《共產黨宣言》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4)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宣言》總結了工人運動的經驗和教訓,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無產階級的性質、特點、任務和策略原則,闡明了簡歷無產階級政黨的重要性。①性質:共產黨是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代表整個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②作用:無產階級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有組織地進行斗爭,團結絕大多數人,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使全體社會成員全面發展,從而為建立共產主義新社會創造必要條件。(5)共產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思考:對比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究竟好在哪里?(1)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①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消滅了任波雪人的制度,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②建立: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俄國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斗爭,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了無產階級政權,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變為現實,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2)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大發展,實現了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的歷史性飛躍。②20世界末期,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出現嚴重曲折。但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來看,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看,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念是不可動搖的。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版”。面對風云變幻的當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就不難看到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了何等強大的生命力。世界上現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共有五個:中國、朝鮮、老撾、越南、古巴。【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確信了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了解了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前提和理論基石。并且理解了科學社會主義誕生的標志及其走向實踐的歷史意義。希望同學們通過學習,真正理解科學社會主義,更加堅定共產主義理念。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積極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偉大實踐中去。【本課框架】板書設計:八、課后反思:本課主要采用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由于學生在歷史學科中學習了部分相關知識,因此,對本課知識并不陌生。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沒有難度。本課主要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一定能取代資本主義的意識,從而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