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學內容:本課內容是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課“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二框的內容。本框共安排兩目的內容:第一目“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分析了其歷史必然性,闡述了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刻意義。第二目“在艱辛探索中前進”。教材通過相關鏈接、探究與分享等內容,介紹了中國共產黨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取得的歷史成就和經歷的嚴重曲折,闡明了這一歷史階段的探索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教學對象:高一學生對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的相關史實背景內容有一定積累,但主要停留在較為粗淺的認識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環節的設計要貼近學生實際,要結合學生已具備的知識,過程要有可操作性,做到以理服人,用史實和現代實踐來證明課本觀點。此外,高一新生總體來看視野比較開闊,接受性較強,思維比較活躍,但缺乏仔細閱讀教材的耐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加閱讀和朗讀教材的環節,加強學生對教材的重視度。教學目標:1.知道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共八大確立的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2.能夠結合歷史深刻闡述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3.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深刻領會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明確只有社會主義才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堅定制度自信。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明確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通過觀察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感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科學精神】明確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我國發展規律的。【公共參與】了解我國近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立足實踐,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并積極投入實踐,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明確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了解我國近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立足實踐,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懷,并積極投入實踐,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教學難點:明確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我國發展規律的。六、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上課,同學們好。上節課,我們說到新中國于1949年10月1日終于迎來了成立。面對舊政權留下的滿目瘡痍,冷戰格局下誕生的新中國,在建設的進程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領導人民如何開辟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觀看視頻《建國之初的巨大困難和勃勃生機》。教師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思考: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是否可以直接步入社會主義呢?【一、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1)過渡時期的時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1949--1956)第一階段:經濟恢復時期,完成民主遺留問題時期。(1950-1952年底)第二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6)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來說就是一化三改。“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辨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按照總路線的要求,黨從1953年起,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建設的同時,開展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任務是:把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全民所有制,把以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為基礎的私人所有制改造成為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過渡時期的大事件】第一階段:經濟恢復時期,完成民主遺留問題時期。(1950-1952年底)1.1950年平抑全國物價和統一財經工作取得決定性勝利2.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第二階段: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6)1.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2.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逐步進行三大改造3.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4.1956年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即指農業合作化運動。農業合作化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各種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個體農業經濟,改造為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農業合作經濟的過程。這一社會變革過程,亦稱農業集體化。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在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條件下,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手工業個體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勞動基礎上,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落后,阻礙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把它們組織起來,使之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要求。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由資本家和私人經營的各種工商企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黨中央和毛澤東科學地分析了我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特點,正確地把我國資本主義劃分為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兩個不同的部分,并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對官僚資本采取無償沒收的政策,對民族資本則實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從而將資本主義經濟改造成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過程。2.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是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的國家銀行(1953至1978年)在統一的計劃體制中,自上而下的人民銀行體制,成為國家吸收、動員、集中和分配信貸資金的基本手段。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加快,私營金融業納入了公私合營銀行軌道,形成了集中統一的金融體制,中國人民銀行作為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的機構,既是管理金融的國家機關又是全面經營銀行業務的國家銀行。1947年美國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遏制戰略,標志著冷戰的開始。之后,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0年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成立了由蘇聯和東歐國家組成的經互會。1928年斯大林上臺,新經濟政策逐步廢止,到1936年蘇聯新憲法出臺,標志著蘇聯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新經濟政策完全廢止。在經濟上,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政府希望借鑒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基于國家計劃來實現工業化,重視重工業,輕視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于以下年先后通過四個憲法。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憲法規定了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肯定了從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具體途徑。3. 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標志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4. 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意義(1)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的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2)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進一步改變了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增強了社會主義的力量,對維護世界和平產生了積極影響。(4)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不僅再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獨創性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采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于戰后處于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興工業部門,如飛機、汽車、重型機器、發電設備、冶金和礦山設備、精密儀器、新式機床、塑料、無線和有線電器材的制造等,我國建立起一大批新的鋼鐵、煤炭、電力、機械、有色金屬、化工和軍工企業,構成了我國工業布局的基本框架,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為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議題2: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在艱辛探索中前進(1956--1976)】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毛澤東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獨立思考,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吃了大虧之后才成功的實現了這種結合,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毛澤東說:“照抄是很危險的,成功的經驗,在這個國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個國家如果不同,本國的情況相結合,而一模一樣的照搬,就會導致失敗。照抄別國的經驗是要吃虧的,照抄一定會上當的,這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經驗。”1.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黨的八大(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規定①黨的八大最重要的貢獻: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②主要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③主要任務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文化大革命全稱“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2.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取得的重要成就(1)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工業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 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基礎設施 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 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精神面貌 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變科學技術 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研制出“兩彈一星”,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3. 社會主義建設艱難探索的意義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2013年12月26日,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不論發生過什么波折和曲折,無論出現過什么苦難和困難,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和意義、理解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和認識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探索。那么,通過對這些的了解,我們更需要樹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堅定信念,堅定的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課知識框架】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本課與歷史聯系十分緊密,需要學生熟悉相關史實,課前布置學生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同時,教學過程中貫穿歷史知識,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知識。同時,理順其中的時間關系以及與事件的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