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設計者: 單位: 學科領域:歷史 適合年級:七年級所需時間:1課時 教材版本:人教部編版一、課標分析1.課標要求: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2.分析: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創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體制。課程標準要求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歷史知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觀察秦疆域圖,建立時空概念;借助歷史史料讓學生知道秦朝統一的史實,了解中央集權制度,了解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史料實證的素養,樹立制度自信;在學習中使學生逐漸意識到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二、教材分析《秦統一中國》是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第一課。 第三單元在整個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而本課在第三單元中又處于中心地位。秦朝的建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標志著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開始。秦的統一,符合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局面。秦統一后,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這些對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鞏固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在教學中應把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作為本課教學重點。三、學情分析1.學生認知基礎部分學生通過影視劇、歷史書籍等對秦始皇嬴政以及秦朝的統一等有一定的了解;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到分裂造成戰爭,戰爭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沉重的災難,有助于理解秦滅六國完成統一的意義和作用;學習了“大變革的時代”有助于理解秦滅六國的原因。2.學生認知能力學生通過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讀圖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但發現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的能力還不強。四、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知道秦朝的統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二)過程與方法: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歷史信息。(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四)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秦的統一,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突破方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內容多并且方面多,通過設置有趣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明白秦始鞏固統一的措施,并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措施。2.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這個概念以及秦的統一產生的深遠影響。突破方法: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首先需要讓學生理解中央集權的含義,可以結合課本46頁《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和課本內容,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央集權,秦地方上的郡縣制和西周的分封制讓學生做一個比較。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簡易秦朝疆域示意圖,讓學生觀察秦朝疆域四至,認識秦的統一產生的深遠影響。五、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3分鐘) 1.展示董文華演唱的《長城長》的MV,指出長城的修建始于秦朝,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導入本課課題《秦統一中國》。(二)第一篇章:秦滅六國,實現統一成霸業(10分鐘)1.通過《秦統一六國動態示意圖》,展示秦滅六國的①順序②策略③結果,讓學生利用諧音記憶秦滅六國的順序和時間: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并強調易錯字:“嬴”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秦國統一天下的有利條件。多媒體展示課件上的史料,要求學生研讀史料,4人一組,歸納秦統一全國的原因,并展示討論成果。材料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 《孟子·離婁》 材料二:“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 《史記·李斯列傳》 3.圖說統一的意義:通過下面兩幅圖片的對比,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圖中的信息是“分裂走向統一”點撥1: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國家 。點撥2:讓學生從秦的統一前后的社會局面明白,分裂會產生戰爭,統一會避免戰亂,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支持當前我國政府所做出的維護國家統一的一系列政策并自覺地與破壞國家統一的人和勢力作斗爭。 (三)第二篇章:開創制度,確立中央集權制度(10分鐘)1.活動一:我為秦王來醫病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定都咸陽后卻憂心忡忡,課件展示秦王的三個癥狀:心病一:秦王某日在大殿觀察大秦的地圖和周的地圖,內心郁悶:“哼!周如此小邦,竟能與寡人一般稱‘王’。”心病二:秦王每天要看重達一百多斤的竹簡奏章,他不斷唉聲嘆氣:“唉!統一之后真是辛苦,寡人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了,心好累。”心病三:丞相建議,要在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的地方封幾個王,李斯卻說周亡皆因諸侯禍起。秦王嘀咕著:“真糾結啊,到底該這么辦?”和學生一起,分析秦王的癥狀,并開出處方:處方單 藥方 稱號不夠尊貴 確立皇帝制 國事繁重 中央設立三公 國土管理 推行郡縣制2.請同學們閱讀課本45-46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問題。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______________。(1)皇帝制: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______,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覽全國的一切__________。嬴政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2)三公制:在中央,設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別掌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握。(3)郡縣制: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_________,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郡縣的長官都由_______直接任免。意義:郡縣制的實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__________的基本模式。學生展示學習成果......3.出示課本《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教師引導解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4.材料研讀:皇帝制度有什么特點?材料一 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 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三 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史記·秦始皇本紀》問題點撥: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四)第三篇章:多管齊下,鞏固統一的措施(12分鐘)1.演一演:以小組為單位,根據下面的故事編寫課堂劇《秦囧》,并選一組同學為同學們做即興表演。有個秦國人在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她去齊國旅游的時候又叫齊國的裁縫做同樣尺寸的裙子,取貨時發現: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時裁縫又拒收她的圓形貨幣而要她付刀幣。最后她不愿意要這條裙子了,打算退貨,裁縫讓她填一份文書。結果她突然發現自己變成‘文盲’了,因為文書上的文字她一個都不認識。2.想一想:根據課堂劇的劇情和閱讀課本46-48頁內容,分析討論問題:(1)秦國人和齊國人之間出現了什么問題?(2)如果你是嬴政該怎么處理?為什么?(3)在交通和軍事方面秦始皇還采取了什么措施,起了什么作用?3.填一填,展示研討成果。措施 作用文化經濟交通軍事4.點一點:課件出示各國文字、各國貨幣、度量衡圖、秦古道、長城、靈渠等圖片,教師進行點撥講解,強調:(1)小篆的“篆”字易寫錯,要多寫幾遍;(2)解釋一下度量衡的概念。(五)第四篇章:帝國疆域,今非昔比(3分鐘)1.展示秦朝疆域示意圖,讓學生觀察秦朝疆域四至,畫出簡易示意圖;并說出秦朝長城的起止點。2.展示優秀學生作品:簡易示意圖(六)第五篇章:拓展提升,歸納總結(5分鐘)1.展示史料:請結合秦鞏固和維護統一的措施說說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秦朝盡管存在時間短暫,卻用一個組織很嚴密的帝國結構取代了周的分封制;一直延續到1912年最后一個王朝被推翻時才告終。該結構包括一個獨攬大權的皇帝、一個訓練有素的有效的官僚機構、一個軍用馳道網和北方的長城;所有這些使中國得以維持世界上最穩定、最持久的統治。 -----斯塔夫里阿諾斯2.要求學生當堂背誦下面的順口溜:秦滅六國計謀精,遠交近攻二步行;滅韓趙魏楚燕齊,前221年統一成。秦代統一政策新,始稱皇帝后代承;中央集權置“三公”,廢分封制郡縣行;文字統一為小篆,統一貨幣度量衡。3.課堂小結:“六王畢,四海一”。無論歷史長河如何蜿蜒曲折,無論時代潮流怎樣潮漲潮落,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統一始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七)達標檢測(2分鐘)1.有學者指出,秦始皇所建立的事業,不僅為中國設立了以后版圖的基本框架,也為中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礎。秦始皇首創的是( )A.分封制 B.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C.禪讓制 D.世襲制2.《全球通史》中描述:“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這是指推行( )A.分封制 B.郡縣制 C.科舉制 D.世襲制3.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專制集權統治的主要特征是( )A.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B.國家一切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C.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使大夫 D.在地方實行郡縣制4.開展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離不開監察。秦始皇為加強中央集權,設立的負責監察百官的中央官職是( )A. 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隸校尉(七)布置作業:自己查找秦滅六國的著名歷史故事。如荊軻刺秦、朝秦暮楚、合縱連橫等。(八)板書設計六.設計特色:1.本課內容設計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秦滅六國,實現統一成霸業”,主要講述秦的統一;第二部分為“開創制度,確立中央集權制度”,主要講述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第三部分為“多管齊下,鞏固統一的措施”,主要講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第四部分為“帝國疆域,今非昔比”,主要講述秦朝的疆域;第五部分“拓展提升,歸納總結”,實際為情感教育和課堂小結。2.通過“秦王的心病”“演一演”“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又動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3.由于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大多數來自于影視作品,思維以感性思維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讀能力,本課用豐富的圖片和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史料呈現鮮活的歷史,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方式,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探究學習。七、專家點評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秦統一中國是歷來考試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在導入上,本節課創設歷史情境,由同學們熟悉的歌曲、事物導入新課,能夠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引起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在新授課中,圍繞統一這一主題,作者借助多媒體,歷史史料,地圖和圖片等教學資源,使學生從多方面接觸歷史信息,用歷史結構圖、歷史示意圖、小組探究、以古喻今、課堂劇表演等教學方法,創造了在輕松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氛圍,寓教于樂,師生一起在全面而且充滿趣味的活動中掌握本節課的內容。在講授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和秦朝的疆域的問題上,注重對地圖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比較加深了對“統一”趨勢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家國情懷教育。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首先需要讓學生理解中央集權的含義,即國家大大小小事務的決定權全部集中于中央,作者巧妙地設計了為“秦王的心病”開藥方和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點”,結合課本46頁《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央集權,并對秦地方上的郡縣制和西周的分封制讓學生做一個比較,突出了“制度創新”的時代特色。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紛繁復雜,本教學設計設置了有趣的情景題,讓學生在情景中明白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再讓學生自己歸納措施和作用,歸納到表格中,落實到紙上,再加以圖片說明,突破了重點,牢固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本節課給學生創造了在輕松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氛圍,寓教于樂,引導學生以古喻今,把“秦的統一”與“祖國的統一”有機的聯系起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分析現實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