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大改造》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知道我國進行三大改造的原因,說出三大改造的內容,理解三大改造的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三大改造的意義,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認識能夠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關注國情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三大改造的內容。難點:理解三大改造的意義。【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導入法。教師播放歌曲《社會主義好》,并提出問題:歌詞中唱到“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人民地位高”,頌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么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順利導入新課。二、新課講授(一)背景教師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本,并提出問題:三大改造指的是什么?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教師繼續引導:我國為什么要進行三大改造?學生結合課本,回答問題:為了適應國家工業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所以進行三大改造。(二)內容1.農業教師播放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視頻,請學生觀看視頻,并提出問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經歷的怎樣的步驟?學生觀看視頻,總結答案,回答問題:1953年,全國各地普遍試辦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征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頒布《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全國掀起了興辦高級農業合作社的高潮。教師在PPT上出示《農業合作化是讓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向中央、毛澤東報告合作化的成果》的圖片,并提出問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優越性是什么?教師總結: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使得土地的所有權從農民個人變更為集體所有,初期有利于生產的發展,有利于集中農業物資供應工業生產。2.手工業教師展示建國初期我國手工業發展的概況,并請學生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學生結合史料,回答問題:我國手工業種類繁多、行業齊全,但是規模小,分散于城鄉之間,不利于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能適應工業化的要求。教師繼續引導:鑒于這樣的現狀,我國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又經歷了怎樣的步驟?有什么樣的特點呢?學生結合課本,回答問題: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推進手工業合作社運動,開始從供銷方面入手,逐步按行業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來改變為一次性合作化的辦法,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3.資本主義工商業教師展示史料,并引導:在近代我國民族資本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新中國成立后,民族資本主義重獲新生,在建國初期,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采取了什么政策?學生結合史料,回答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運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和經銷代銷等形式,將其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教師繼續引導: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建國初期的經濟政策不適應我國國情需求,于是1953年底,黨中央調整了經濟政策,具體的變化是什么呢?后續又有怎樣的發展呢?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問題:1953年底,黨中央調整政策,實行個別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實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意義教師引導: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有什么意義?給學生5分鐘時間,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之后請學生代表發表。學生討論并發言,教師總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也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為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開辟了道路。三、小結作業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2.作業:三大改造中存在什么弊端?請同學們下課查閱史料,下節課一起分享。【板書設計】三大改造(一)背景(二)內容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三)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