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國鼎立》課堂教學實錄——如何在歷史課堂中開展有效性教學課前:播放視頻音樂《歷史的天空》MV 【教師語】:剛剛大家欣賞到的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視頻,《三國演義》的故事,取材于歷史上的三國時代,那歷史上的三國是哪三國,它們是怎樣形成的,歷史上的三國時代真如小說中描述的一樣嗎?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究第18課《三國鼎立》出示課題:第18課 三國鼎立新授教學內容一:三國的建立【教師語】:三國鼎立,這是一個歷史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開始于三個國家政權的建立。那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它們分別是在哪一年,由誰建立,三國定都在哪里呢,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張歸納表格建國帝王 國號 定都 時間 學生自學,快速瀏覽書本相關內容,獲取并整理信息。師生互動反饋自學歸納:【學生A】: 魏國,建立時間220年,建國帝王是曹丕(pei),定都洛陽。【教師】:丕,這個字,不常見,它的準確讀音是“pi”。曹丕這個人物,我們也不是很熟悉,那他是誰呢?【學生異口同聲】:他是曹操的兒子。【教師】:哦,曹丕是曹操的兒子,那為什么建立三國之一魏國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呢?你覺得這中間可能發生了什么事情?【學生B】:那個時候,曹操已經去世了,所以建立魏國的只能是他的兒子,而不是曹操。【教師】:哦,曹操去世了,那大家再說說看,魏國的建立跟曹操有沒有關系。如果說曹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這個說法妥不妥?【學生C】:魏國的建立跟曹操是有關系的。因為有曹操打下的基礎,曹丕才能建立三國中實力最強的魏國。【學生D】:因為三國建立的時候,曹操已經去世了,所以曹操不能判定為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只能說是東漢末年的歷史人物。【教師】:三國中最先建立的是魏國,他的建立者是曹氏家族,所以我們常常稱三國的魏為曹魏。我們再來看三國的其他兩個國家。【學生E】:漢國,建立時間是公元221年,建立者是劉備,定都在成都。【教師】:三國中第二個建立的是劉備建立的漢國,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稱劉備建立的漢國為蜀國,書本上也說:漢國,史稱蜀國。這又是為什么呢?【學生F】:劉備姓劉,之前西漢東漢也是劉姓建立的,所以劉備建立國家也叫漢。【學生G】:劉備的漢國,定都在成都,這個地方歷史上稱之為蜀地,所以也稱為蜀國。【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因為劉備姓劉,他以正統自居,建立漢國,但是這一段歷史的記載是西晉史學家記載的,他以魏國為正統,故而不承認漢國的正統地位,在記載時只記為“蜀國”。今天的我們也稱之為蜀漢。我們再來看第三國。【學生H】:吳國,建立者孫權,建立時間222年,定都建業。【教師】:吳國的建立跟其他2國稍有不同,你能發現嗎?你知道建業在今天的哪里嗎?【學生I】:吳國的建立是孫權先稱王,魏國蜀國是稱帝。【學生J】:建業是今天的江蘇南京。新授教學內容二:三國的經濟發展【教師語,過渡】:魏蜀吳三國建立后,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鞏固自己的政權,三國統治者都非常注重自己的經濟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三國形成了自己的經濟發展特色。請大家瀏覽書本106的內容,看看三國經濟發展的特色分別是什么。【學生K】:魏國:興修水利工程,北方的生產明顯恢復和發展起來。【學生L】:蜀國:發展絲織業,蜀錦行銷三國。【學生M】: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教師】:剛剛同學們找出了三國發展生產的歷史相關史實,那大家能根據這些史實來總結三國經濟發展的特色嗎?【學生簡單交流后回答】:魏國側重農業發展,是農業強國。吳國注重造船業,是造船王國,蜀國絲織業發達,是絲織大國。新授內容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師語,過渡】:不錯,大家分析很到位。三國經濟發展各具特色,三國經濟都有很大發展,三國的政權也就更加鞏固,(出示三國鼎立示意圖)這個時候,曹魏控制著我國北方大片地區,孫吳控制著長江中下游地區,而劉備則控制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此時三國中誰都沒有能力統一全國,因此,形成了三國對峙。【出示學習任務如下】,根據三國地理位置分布圖,嘗試繪制三國對峙簡要示意圖 (要求:示意圖上呈現出表格信息)【學生活動(繪制)】【學生展示活動成果(展示)】【學生一】:展示長方形布局【學生二】:展示圓形布局【學生三】:展示梯形布局。【學生四】:展示花瓣布局【教師展示自己的設計】:新授教學內容四: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教師語,承上啟下】:魏蜀吳三國,割據一方,如鼎的三足,鼎足而立,這就是三國鼎立,三國鼎立,這是一個歷史局面,在這個局面下,雖然國家還是分裂的,但是這一局面跟之前的局面相比,已經好了很多穩定了許多。【課件展示】:《軍閥割據》和《三國鼎立》,【學生讀圖體會】:三國鼎立較之前的穩定。【教師語】:從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到三國鼎立,中間有很多很多的戰爭,其中有兩場戰爭最有影響,他們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它們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梳理歸納:【學生活動】,完成自學表格信息的填寫,如下: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戰爭時間 公元200 公元208年交戰雙方 曹操VS袁紹 曹操VS孫劉聯軍戰爭地點 官渡 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戰爭結果 曹操以少勝多 曹操以多敗少戰爭影響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學生活動】,就表格信息簡單復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學生N】:公元200元,曹操率領大軍在官渡,迎戰袁紹大軍,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軍隊。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學生O】:公元208元,曹操大軍和孫劉聯軍在長江沿岸的赤壁一帶,發生一場大戰,最后曹操以多敗少,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取得戰爭勝利。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教師語】: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取得勝利,從而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那曹操官渡之戰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呢,我們一起來合作探究曹操勝利的原因。【呈現材料,師生共活動,解讀分析材料】:材料一:東漢末年戰亂頻繁,連皇帝的宮殿都被燒毀了。曹操決定利用這個機會,迎接漢獻帝。他手下的將領有的反對,認為獻帝年少,要他沒用。謀士荀彧(yù)說:現在皇帝東流西遷,人民為漢朝命運擔心,這時迎漢獻帝,正合民心。于是,曹操去洛陽,將漢獻帝迎到許。材料二:曹操…總是抓住漢獻帝不放手,企圖躲在漢獻帝的背后完成作皇帝的一切準備。…他把皇袍當作襯衣穿在里面。 —翦伯贊【學生讀材料并分析得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呈現材料:材料三:曹操起兵后,因缺乏糧食,招募的新兵有的中途叛逃,有的將領幾乎餓死。嚴酷的現實使他深深體會到軍糧的重要性。為了保證足夠的軍糧來源,曹操推行屯田制(屯,是基層組織單位,每屯約有五六十人)。他組織兵士屯田,戰時打仗,平時從事生產。他招募流民,將無主的荒地分給他們,貸給他們耕牛,鼓勵幫助他們發展生產,解決了流民的生計問題,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學生讀材料,分析得出】:曹操屯田,開荒,發展生產,為勝利的取得奠定了經濟基礎。呈現材料:材料四:東漢時期選拔官吏,看有沒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看出身門第是否高貴。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他也提拔。從公元210年到公元217年,曹操先后下了三次“招賢令”,選拔并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曹操身邊“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官渡之戰中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糧倉大敗袁紹的許攸就是曹操重用的一個人才。【學生讀材料,分析得出】:曹操唯才是舉,重用人才,延攬了大量人才,保證了戰爭的勝利。【教師總結歸納】:正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正因為曹操屯田,開荒,發展生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保證了足夠的軍糧。正因為曹操唯才是舉,重用人才,所有他有了很多謀士的幫助,所以他才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并隨后完成了統一整個北方的大業。曹操,他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事在人為。也許我們會遇到很強的對手,也許我們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不放棄,只要我們多想想辦法,只要我們相信:事在人為。我們也能絕處逢生,柳暗花明。這是官渡之戰,曹操取得了勝利,并隨后統一了整個北方,實力大增。但非常讓我們意外的是,實力大增的曹操反而在另一場重要戰爭中以多敗少輸給了孫劉聯軍。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來探究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請同學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探究。(提醒可以從曹操和孫劉聯軍兩方來分析)【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生答問,師生互動】【學生A】:曹操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大意。他想到了將船只連起來,以克服自己士兵不習水戰的弱點,但沒有考慮到因此帶來的問題。【學生B】:曹操失敗的一個原因是驕傲了,因為自己的軍隊力量強大,因為戰爭占據優勢,反而導致了在準備中的輕敵。【學生C】:曹操遠道而來,試圖統一三國,但對其他二國而言,就是侵略,人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操的為人和奸詐,使其失去了人心。【學生D】:孫劉聯軍相對而言,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幫助。【學生E】:孫劉聯軍采用了巧妙的戰術,火燒赤壁,打亂了曹軍的部署和計劃。【學生F】: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神機妙算,巧借東風,使戰爭更有利于孫劉聯軍。【學生G】:孫劉聯軍的詐降計,從而實現了里應外合。【學生H】:曹軍士兵得了瘟疫,降低了戰斗力。【學生I】:諸葛亮草船借箭,計妙!……【教師語】:同學們說得真多,說得真好!首先我們在分析失敗原因的時候應該從歷史史實出發,實事求是。剛剛我們同學引用了很多故事,其實這些故事來自小說三國演義,比如草船借箭其實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發生在赤壁之戰中。比如諸葛亮巧借東風,如此神奇之事,也不是歷史的本原。其次我們在分析原因的時候是應該從正方兩方面來進行。因為曹操驕傲輕敵,大意松懈,因為戰術失誤,因為士兵的瘟疫等等,所以曹操以多敗少。但另一方面戰爭也取決于對方。孫劉聯軍的戰術、聯合、及巧借熟悉地理環境,從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所以赤壁之戰的結果,不是天意,而是人為。從曹操這一次的失敗我們同樣可以感悟:不管我們擁有多強的實力,占據多大的優勢,如果我們得意了,如果我們大意了,那么我們也會馬失前蹄。曹操以他又一次的親身經歷告知我們:驕兵必敗。新授教學內容五:評說曹操【教師語,過渡】:官渡之戰,曹操的勝利,最后統一的北方。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兩場戰爭,影響重大,兩場戰爭,有著同一個主角,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形象是一個奸雄。在京劇三國中,他的形象是白臉的曹操,代表著奸詐兇殘,那學習了今天的這一段歷史,你覺得歷史上的曹操是怎樣的呢?【學生活動】:話說曹操。【學生A】:曹操是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巧用戰術,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取得了勝利。【學生B】:曹操是一個文學家,他在文學領域的造詣也很高。【學生C】:我還是覺得曹操是個奸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做法不是很光明磊落。【學生D】:我覺得曹操能屈能伸,是個政治家。其實古代歷史上哪個政治家不狡猾呢。【學生E】:曹操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的混亂局面,這是順應民意人心的,光這一點,曹操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師生互動,評價人物的標準】我們評價歷史人物,要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全面衡量,歷史人物“能否促進社會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他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就像魯迅先生所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總結全課】:結合板書來完成。今天我們講述了一個特殊的歷史局面,這個局面叫(學生齊答:)三國鼎立,這一局面是在兩大戰役的基礎上形成的。這兩大戰役是(學生齊答)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一局面下的三個國家是魏蜀吳(學生齊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