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 編 版 八 年 級 上 冊 歷 史第二單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設計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這一課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的內容,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列強侵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構成了近代列強侵華的主線索。甲午戰爭之后簽訂的《馬關約》,其危害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恥辱,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戰爭也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從而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此后中國更加全方位地被迫開放,陷人了嚴重的民族危機。從近代中國革命的進程看,也正是這場戰爭使清朝腐朽不堪的本質徹底暴露,它也促成了自鴉片戰爭以來前所未有的民族覺醒。本課主要學習三塊內容: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的簽訂、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三塊內容之間因果相連,《馬關條約》的簽訂是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則是甲午中日戰爭引發的后果,甲午中日戰爭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起因。 甲午中日戰爭具有承上啟下的意義。它上承兩次鴉片戰爭,下啟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和維新運動興起。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時也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紛紛搶占港口和劃分“勢力范圍”,使中國進一步喪失獨立自主的地位,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甲午中日戰爭和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也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識,這正是戊成變法的重要歷史背景。學情分析從認知水平上看,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學習歷史事件需要掌握的基本要素,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和讀圖能力,但語言表達能力還很欠缺。從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看,學生通過對八年級上冊內容的學習,已經能夠清楚的認識新中國成立艱難曲折的史實。本課內容涉及當代中國實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做深入淺出的講解,引導學生理解甲午中日戰爭和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戰爭的概況:知道《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了解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和劃分“勢力范圍”的史實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影響,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過程與方法識讀《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時局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片段的展示使學生切身感受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加強情感教育。通過分通過《甲午風云》影片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良好習慣和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加深學生對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馬關條約》影響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學習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擊侵略、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認識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信念重點難點重點:知道《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了解帝國主義強占租借和劃分“勢力范圍”的史實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難點: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具體分析說明《馬關條約》的影響,的能力。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教學方法1.多媒體演示法:利用圖片、視頻、歌曲等進行教學,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促進學生對本節課的參與。2.史料分析法:引導學生通過史料進行分析和總結,培養學生的史論結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3.討論法: 《馬關條約》影響的認識 ,可以采用討論法。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詩歌誦讀,體驗探究(1)出示丘逢甲的《春愁》和聞一多的《七子之歌 臺灣》。春 愁作者:丘逢甲 (清)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七子之歌 臺灣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2)學生朗讀這兩首詩,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及所要表達的思想。(3)師生共同探究這兩首詩創作的歷史背景及相關的歷史事件。總之,利用丘逢甲的《春愁》和聞一多的《七子之歌·臺灣》兩首詩作為本課的導入,讓學生體會、感受作者對祖國領土喪失的悲憤心情和盼望早日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愿望,探究詩歌創作的歷史背景,從而引入新課的學習。講授新課教師用多媒體出示教學目標,然后提示學生學習本課第一個子目。一、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根本原因 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2.時間:1894-1895年3.導火線: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4.過程(1)爆發:豐島海戰。1894年7月,日軍進攻駐守朝鮮的中國軍隊,并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2)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葉志超逃跑,平壤陷落。情景再現,情感升華.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黃海大戰的片段,再現鄧世昌等愛國將領英勇抗敵的情景。教師設問:(1)大家觀看影片的感受是什么?(2)你認為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切身感受鄧世昌等廣大愛國官兵在這場戰爭中所顯現出來的頑強精神和愛國情感,突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同時也將清朝統治集團的預無能表露無遺。這樣,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理解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3)黃海大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也展開了激戰。北洋艦隊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戰后,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4)遼東半島戰役:日軍分兩路入侵中國。一路渡鴨綠江,占領九連城等地,直逼遼陽。另一路從遼東半島登陸,直取大連、旅順,徐邦道孤軍迎敵,戰敗。日軍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殺害兩萬多中國人。(5)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本陸海軍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材 料 研 讀旅順屠城后,美國紐約《世界報》刊登了下面這段話:“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面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試結合旅順屠城的史實,分析這段話的含義。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兇狠殘暴也是世所罕見,充分顯露出日本的軍事封建帝國主義本質。侵華日軍之暴行,致使日本人在世界輿論中被稱為“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二、《馬關條約》的簽訂播放《馬關條約》的簽訂視頻1、時間: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地點:前往日本馬關議和。2、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3、影響:《馬關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戰敗的根本原因: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客觀原因: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5、《馬關條約》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其危害是本課的難點。《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從割地、賠款、通商、設廠四個方面掌握并理解記憶。可通過對比《馬關條約》與《南條約》的主要內容,來分析《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危害。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京津地區的安全。日本占領臺灣,既掠奪資源,又為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了基地第二,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這筆巨額賠款,相當于當日本全年財政收入的好幾倍,其中大多數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使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國。開放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是江浙兩省的財富。第四,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初步建立起來的民族工業的發展。總之,《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6.課后活動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清政府是在喪失主權的情況下,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便利了列強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資則是在中國政府充分行使主權的情況下,主動利用外資來加快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雙贏互惠的7.問題思考結合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的歷史,說說加強海洋防衛的重要性 從兩次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列強都是從海上開始人侵中國的。中國放棄和喪失了制海權,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戰略原因。甲午戰爭交了學費,為后來的人們提供了前車之鑒。海洋防衛是國家海洋戰略和國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抵御來自海上的侵略,保障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三、瓜分中國狂潮1.背景:三國(沙俄、法國、德國)干涉還遼(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2.方式: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材料感知,解疑探究(1)出示《時局圖》。(2)出示1899年美國向列強提出的“門戶開放”的照會。結合圖片與材料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學生活動:依據《時局圖》找出列強強租的租借地、劃分的“勢力范圍”包括哪些地方結合材料分析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質。該政策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第三,結合圖片和材料,談談看法。3.“門戶開放”政策:原因,列強在中國掀起瓜分狂潮時,美國正忙于和西班牙爭奪殖民地,無暇東顧。后來,它見各國“勢力范圍”,劃定,便于1899年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實質)。4.影響:進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國經濟的落后和人民的貧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課堂小結:板書設計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一、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要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2.經過:主要戰役—平壤戰役、黃海大戰、遼東半島戰役、威海衛主要人物—左寶貴、鄧世昌、徐邦道、丁汝昌3.結果:《馬關條約》一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二、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和劃分“勢力范圍2.“門戶開放”政策教學反思我們要教育學生要有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結合現實中日關系,讓學生懂得分析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和外交關系等,增加歷史的現實功能。始終保持了自己和學生的感情充沛,使課堂充滿愛國激情,是一堂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時間比較緊,還存在不夠精細的地方。 課堂容量較大,學生筆記有些困難。 通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