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教案)營山縣城北實驗學校 徐和平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過程及原因,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長城、靈渠兩項古代工程,2、過程與方法:通過讓學生自學和分組討論“秦朝完成統一的原因”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等問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結合現實從情感上激發學生對祖國統一的渴望,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秦始皇所創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學習了解,學會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教學重點:秦滅六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理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這個概念教學方法:1、 分組學習法:將學生分組,歸納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2、 討論法:學生自行討論,該如何評價秦始皇教具:多媒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提問]:我們前面學習了春秋戰國的歷史,相信大家對著名的“戰國七雄” 一定還記憶猶新,那 “戰國七雄”究竟是哪七國?(多媒體演示戰國形勢圖)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過渡]:秦王是指秦國最后一任國王嬴政,他干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多媒體演示秦滅六國形勢動畫圖)引入課題:第九課《秦統一中國》講授新課一 、秦滅六國[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相應部分的問題。1、統一六國的原因(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搜索、回答。2、過程:[講解] 這樣從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1、 秦朝的建立[學生]公元前221年,都城定在咸陽,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提問] 秦王朝在軍事上初步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下面我們來看,面對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秦始皇在政治采取了什么措施,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相應部分的問題。[師生] 利用多媒體課件梳理下圖關系。[講解] 皇帝,最高統治者。秦始皇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師生] 在地方,秦朝的郡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不同[歸納] 在分封制下,諸侯王都是世襲,受封的諸侯在封地內不但享有行政統治權,而且擁有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權,權力非常大,到春秋戰國時,各諸侯王擁兵自重,不再聽中央的命令了;郡縣制則不同,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郡守和縣令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和人口逐漸失去統治權。郡守和縣令只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秦朝郡縣制對地方行政制度的深遠影響。[講解]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它的特點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秦始皇通過郡縣制把地方上的權力集中到中央,這就是中央集權,最后中央的權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這就是君主專制。兩者相結合,就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權,這樣就極大地鞏固了統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秦朝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過渡] 對于這樣一個大帝國,如果僅在政治上采取措施鞏固統一,仍然是不夠的,秦始皇還會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呢?三、鞏固統一的措施[提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后,文字、貨幣、度量衡的不統一可能會帶來哪些不便?[學生] 分小組討論、回答。[師生] 按不統一不便、應統一、統一后的是什么樣、統一后的作用和影響四個步驟分別探討。(見課件)[歸納] :秦統一六國后,以原來秦國的度量衡制度作為統一標準來使用,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銅錢作為統一的貨幣,把小篆作為全國使用的規范文字,通行全國。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鞏固和加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對后世影響深遠。[多媒體展示] 鞏固統一的措施還有:統一車軌。統一南方,修筑靈渠。奪取河套和修筑長城。[多媒體展示] 秦朝的疆域【思考與討論】:目前祖國未完成的統一大業是什么?談談你對統一大業的認識?[師生] 天下大勢是分久必合,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臺灣一定會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鞏固練習:(見學案)知識梳理 (見課件)課后作業:1.課本P45 課后活動。2.練習冊P39-43相關內容。板書設計第9課 秦統一中國一 、秦統一六國1、統一六國的原因2、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皇帝 君主專制中央政府 中央集權地方政府三、鞏固統一的措施1、文化經濟上: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2、北筑長城、南修靈渠四、秦朝的疆域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