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測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測試卷

資源簡介

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2020九上·新昌月考)查詢史料,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要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信息,下列文件中最適合的是(  )
A.《中國土地法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共同綱領》
D.《雙十協定》
2.(2020九上·柯橋開學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
A.國民黨軍隊士氣低下
B.廣大解放軍戰士的英勇奮戰
C.人們群眾的大力支持
D.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3.在電視劇《潛伏》中,主人公余則成有句臺詞:“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占領叫失敗,有一種退卻叫勝利。”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有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  )
A.重慶談判 B.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4.1945年,中國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在與蔣介石的一次會面中說:“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內戰,他們流盡了鮮血,現在應該是為農村的大眾干一些事情的時候了。”蔣介石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后再說吧。”對此后蔣介石消滅對手所作所為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邀毛澤東赴渝談判以掩蓋內戰目的
B.進攻中原解放區揭開全面內戰序幕
C.先重點進攻后全面進攻人民解放區
D.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5.“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走了兩步最關鍵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殲滅黃伯韜兵團,爭取了戰役主動權;二是截斷徐蚌線,對整個戰役的發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渡江戰役 D.準海戰役
6.從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發動的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是(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7.以下史實處于解放戰爭的某一階段。這一階段是(  )
時間 主要參戰部隊 戰役結果
1948.9~1948.11 東北野戰軍 解放東北全境
1948.11 1949.1 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1948.11 1949.1 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戰略防御 B.戰略反攻 C.戰略決戰 D.最終勝利
8.美國國務院的白皮書說: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不是因為援助不夠,…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下列說法與之意思最為相近的是(  )
A.李大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毛澤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C.彭德懷:幾百年來,西方國家只要在東方海岸上架幾門大炮就可侵占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D.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9.解放戰爭中,如圖所示的戰役勝利的意義在于(  )
A.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B.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序幕
C.標志華北全境基本獲得解放
D.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10.(2020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分離——統一——分離的過程,下列與這一過程對應歷史事件的分別是(  )
①《馬關條約》簽訂 ②中華民國建立 ③抗日戰爭勝利 ④渡江戰役勝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0九上·新昌月考)【圖說歷史,歸納主題】老師出示了下面一組圖片,仿佛把同學們帶到那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請你依據圖片歸納一個主題(  )
A.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B.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歷程
C.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 D.抗日戰爭時期的奮斗歷程
12.重慶《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昨天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來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針對《毛澤東先生來了!》,下列評述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是(  )
A.蔣介石真心實意盼望毛澤東前來共商和平大計
B.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
C.簽訂《停戰協定》,對和平建國方針達成高度一致
D.簽訂“雙十協定”,蔣介石的目的全部實現了
1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C.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D.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4.如圖所對應的歷史事件被譽為“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下列對“新紀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C.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
D.標志著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15.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此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16.《秦風日報》刊載:“毛澤東山志抵渝,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突然放出一道光明,不禁使人手舞足蹈……自日本投降后,這是最讓人興奮的消息。”社評,據此推測,其報道的歷史事件是(  )
A.抗日戰爭 B.重慶談判 C.紅軍長征 D.開國大典
17.“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田契換上耕田證,土地還家喜連連。”這首山歌所反映的歷史史實是(  )
A.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 B.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C.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 D.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8.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重要文件中規定:“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并征收富農的上述財產的多余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的農民及其他貧民。”以下對這一文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B.探索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C.推動了國民革命蓬勃發展 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2020九上·柯橋月考)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
C.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D.革命以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
20.(2020九上·柯橋月考)1919年6月《新國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
①運動已擴展到上海 ②學生是運動的先鋒
③工人已經舉行浩大罷工 ④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020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學術思想自由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②運動中胡適系統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寫作
③魯迅在此期間發表的《狂人日記》大力鞭笞封建禮數
④這場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0九上·柯橋月考)董必武于1961年寫了一首懷念戰友的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董老詩中寫的是(  )
A.八七會議 B.國民黨一大 C.中共一大 D.遵義會議
23.(2020九上·諸暨月考)中國近代史上出現過兩次著名的學生運動,分別是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關于這兩次運動說法最為正確的是(  )
A.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C.運動的主力軍始終是青年學生 D.都是反帝愛國運動
24.(2020九上·諸暨月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詩詞等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詩詞等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民主、科學” ②“打倒列強,除軍閥”
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 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25.(2020九上·諸暨月考)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名為共和國,實際上仍舊由軍閥掌握政權”。觀察下圖,你認為占據圖中所示區域的軍閥是(  )
A.孫傳芳 B.吳佩孚 C.張作霖 D.蔣介石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0九上·新昌月考)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45年秋,陪都重慶的民眾、國軍、盟軍士兵等高舉國旗和蔣介石畫像開展慶祝活動。蔣介石發表演講后退場,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當時有評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1945年,中共也公開表示,“承認蔣先生的領導,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地位”
材料二:下邊漫畫《磨好刀再殺》的背景: 1946年夏,國內的形勢正發生新的變化,在“和平方案”的背后,蔣介石的行徑激怒了有良知的中國人。1947年初,這幅漫畫發表后,在報紙上,在街頭,甚至在路邊的電線桿上,人們都能看到它。
(1)聯系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行為分析材料一中“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的原因。
(2)與1945年相比,人們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
(3)時至今日,人們對蔣介石的評價褒貶不一。上述材料啟示我們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27.“耕者有其田”是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的愿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6年8月10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發布《北伐向農民宣傳大綱》,解釋北伐與農民利益的關系。9月7日,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對農民運動第三次宣言》,承諾“當竭力保護農民,改良其經濟狀況,當遵先總理之遺囑,設法解決土地問題”。
——摘編自成漢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20世紀前半期》
材料二: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指出:“現時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發動千百萬農民自下而上的解決土地問題”,并規定十一條農民暴動的口號:“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而武裝農民。……”
——摘編自劉勉玉等《土地革命戰爭史》
材料三:1978年—1984年中國農業產量變化表(單位:噸)
年份 農業生產項目
糧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億 217萬 522萬
1984年 4億 626萬 1191萬
——摘編自韓俊《中國經濟改革30年——農村經濟卷》
(1)指出先總理“遺囑”體現了“三民主義”思想的哪一內容。
(2)聯系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80年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并指出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4)綜合三則材料,談談土地制度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圖是《三大戰役示意圖》,將圖中A、B、C所示的戰役名稱填入題后相應的橫線上。
材料二:1948年冬,陳毅賦詩《記淮海前線見聞》:“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
材料三:毛澤東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戰爭的形勢逐步向著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1947年,對黨中央與毛澤東而言,是歷經艱難的一年,又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1947年,人心向背正急劇變化,這是解放軍由被動逐步轉為主動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最根本原因。
(1)將材料一中A、B、C所示的戰役名稱填入題后相應的橫線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是哪場戰役?說說這場戰役有什么特點。
(3)材料三中所說的1947年,對黨中央與毛澤東而言,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請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軍事、社會等方面舉例說明。
29.霍奇斯說: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繼之而出現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中國革命的勝利,顯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威力,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必須同本國社會和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變成改造現實的偉大力量。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帶有中國特色的經由新民主主義而達到社會主義的道路。
——《二十世紀中國史》
(1)20世紀,中國人民雖歷經磨難,也迎來了一次次的“黎明”。請將材料一中A、B處的信息補充完整。
(2)根據材料一,同學們就“最能說明中國人民迎來了黎明的事件”展開了觀點交鋒。甲同學認為是事件A,乙同學認為是事件B,你贊同誰的觀點?請根據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中同“從黑暗走向黎明”的歷史經驗。
30.(2020九上·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列強勾結諸軍閥,掠奪人民更不堪”。
——朱德《辛亥革命雜詠》
材料二:偉大的五四運動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星空,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一支新生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
(1)請從國民思想狀況角度說說材料一中“清朝余孽”為什么仍能“繼當權”?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采取什么行動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從中折射出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什么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
(3)綜合上述資料,談談對于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步驟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
A項《中國土地法大綱》可以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信息,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區土地改革。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區土地改革以及意義。
2.【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材料中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攻克錦州成為取得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
ABC三項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D項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是題干材料表明的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熟知解放戰爭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
3.【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ACD三項均與題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B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有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
4.【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據“1945年”“蔣介石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后再說吧’”可知,此后蔣介石消滅對手所作所為表述正確的是: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黨20多萬人,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ACD三項表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B項進攻中原解放區揭開全面內戰序幕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面內戰的爆發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全面內戰的爆發的相關史實。
5.【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黃伯韜兵團、截斷徐蚌線”,結合所學知識,從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在徐州以東新安鎮碾莊地區圍殲了黃伯韜兵團,解放了碾莊以東隴海路西側和徐州蚌埠段兩側廣大地區的戰斗過程;劉伯承根據軍委作戰意圖及敵我態勢變化,在戰役發起的前三天,致電中央,提出“首先截斷徐蚌間鐵路,造成會攻徐州之形勢”的建議,實踐證明,截斷徐蚌線對整個戰役的發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對淮海戰役的掌握。
6.【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役”指的是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與國民黨軍隊主力決戰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渡江戰役的命令,在長江北岸嚴陣以待的百萬雄師,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500多千米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A選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三大戰役,識記三大戰役的相關知識點。本題的難度系數不大,只要牢記“渡江戰役”不屬于“三大戰役”的范疇,像這樣的組合題,用排除法可直接選出A答案。
7.【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因三大戰役反映了由戰略反攻到戰略決戰。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知識,學生要掌握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參戰部隊、領導人、取得的戰果。本題難度適中。
8.【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解放戰爭勝利原因的理解。材料中美國國務院的白皮書說,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這體現了民心相背是戰爭勝敗關鍵因素,陳毅同志關于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說法,也正體現了這一思想。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識讀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中的“徐州”等信息可知這次戰役是淮海戰役,聯系所學知識,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東部全殲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A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是淮海戰役的意義,符合題意;
B項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序幕的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不符合題意;
C項標志華北全境基本獲得解放的是平津戰役,不符合題意;
D項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的是三大戰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淮海戰役及學生的識圖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10.【答案】C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和祖國大陸分離;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渡江戰役后,國民黨敗退臺灣,造成了現在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離;中華民國建立與題干無關。故②不符合題意,①③④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與“分離—— 統一 ——分離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應,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臺灣與大陸關系的認識。解答的關鍵是把歷史事件和歷史認識結合起來。
11.【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開端;臺兒莊戰役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渡江戰役反映的是解放戰爭;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因此圖片反映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
A項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是題干圖片反映的主題,不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張歷史圖片為切入點,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B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據“昨天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來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針對《毛澤東先生來了!》及所學知識可知,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是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
ACD三項評述不符合當時歷史情況,不符合題意;
B項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的相關史實。
13.【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因此:
C符合題意;A、B是新中成立對世界的意義,不符合題意;D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成立的歷史意義。難度不大,抓住材料中“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合所學知識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據題干“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合所學可知,對“新紀元”的理解正確的是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標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5.【答案】D
【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選項符合題意。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及平津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ABC選項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對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渡江戰役的準確把握,結合解放戰爭的經過進行分析即可。
16.【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中的“建國大計”和“渝”,可以推斷出該事件為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陪同下到達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引起極大的轟動,一些民主人士稱毛澤東等敢冒風險來重慶,是“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
A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報道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B項重慶談判是題干材料報道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
17.【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革命。中國紅軍存在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即土地革命時期,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革命的識記。
18.【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其中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受,統一平均分配。這一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
A項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敘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19.【答案】B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即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而B選項不能體現出“新”,因為此前的辛亥革命等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
ACD三項都能體現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不符合題意;
B項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不是題干里的“新”包括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
20.【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材料講述的是受罷課學生愛國行為的影響,上海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正在醞釀,五四運動的目的也由開始的爭取青島主權轉變為要求政府釋放北京被捕的學生和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這說明五四運動擴展到了上海,學生是運動的先鋒,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但工人的罷工尚未舉行。故①②④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
C項①②④是題干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21.【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學術思想自由的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系統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寫作。魯迅在此期間發表的《狂人日記》,大力鞭笞封建禮數。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①②③符合題意。④這場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④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不正確。
A項①②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
22.【答案】C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題干中 “四十年前”指1921年,結合“南湖”等信息和所學可知,這首詩反映的歷史事件為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共一大是董老詩中寫的事件,符合題意;
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的召開。本題要求學生掌握中共一大的史實。
23.【答案】D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這兩次運動起先都由愛國學生帶頭興起,都是發生在北京(北平)的運動;都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運動。
ABC三項說法不準確,不符合題意;
D項都是反帝愛國運動說法最為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掌握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相關知識。重點熟記基礎知識。
24.【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①“民主、科學”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口號;②“打倒列強,除軍閥”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目標;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 反映的是1928年開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的分田地政策;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出現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所以按時間順序排列為①④②③。
A項①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口號、標語、詩詞出現的時間。學習歷史一定要注意對歷史時間的掌握。
25.【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吳佩孚的主力軍在湖南和湖北,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
A項孫傳芳的主力在江西,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不符合題意;
B項吳佩孚的主力軍在湖南和湖北,符合題意;
C項張作霖的主力在東北,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不符合題意;
D項蔣介石是北伐的總司令, 他當時不是占據圖片區域的軍閥,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圖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答案】(1)七七事變后,蔣介石進一步改善國共關系,促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多次打退日軍的大規模進攻,蔣介石對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民眾將他看成是抗戰領袖、民族英雄。
(2)由擁護到反對。國內形勢:1946年6月,蔣介石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答案一:從功過兩個方面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的觀點)。
答案二: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下評價。
答案三:蔣介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是有功的。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過失。
【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的原因: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在人民心中是位和平人士,但在幾個月后,被人民罵為蔣該死,蔣活該;是因為他點燃內戰;假和平,真內戰。
(2)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1937年1945年期間,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戰后國共舉行重慶談判,商討和平建國,所以中共承認蔣介石在全國的領袖地位,對他的評價較高。1946年-1949年期間,內戰爆發,中共奪取大陸政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中共稱蔣介石為“人民公敵”“獨夫民賊”,對他的評價很低。與1945年相比,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由擁護到反對的變化。
(3)本題考查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和理即可,如: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看他起的作用;要一分為全面看待,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多貢獻,是用功的,但抗戰勝利后,發動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有過的。
故答案為:(1)七七事變后,蔣介石進一步改善國共關系,促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多次打退日軍的大規模進攻,蔣介石對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民眾將他看成是抗戰領袖、民族英雄。
(2)由擁護到反對。國內形勢:1946年6月,蔣介石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答案一:從功過兩個方面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的觀點)。
答案二: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下評價。
答案三:蔣介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是有功的。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過失。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行為、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態度的變化、導致共產黨對蔣介石評價變化的原因、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
27.【答案】(1)民生主義(民生思想)。
(2)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因: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 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知識點】辛亥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這體現了孫中山“遺囑”體現了“三民主義”思想的民生主義(或民生思想)。
(2)本題考查的是土地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開展土地革命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20世紀70~ 80年代我國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故答案為:(1)民生主義(民生思想)。
(2)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因: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土地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8.【答案】(1)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2)淮海戰役。得到民眾的支持(人民群眾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經濟方面:1947年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軍事方面: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等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社會方面: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8.9-11,林彪、羅榮桓指揮遼沈戰役,基本解放了東北全境。1948.11--1949.1,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指揮淮海戰役,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可見A是遼沈戰役;B是平津戰役;C是淮海戰役。
(2)本題考查淮海戰役。根據材料中時間“1948年冬”,人物“陳毅及淮海前線”可知指的是淮海戰役。根據材料中詩句“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可以看出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的支援為戰役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濟、軍事和社會上采取的重要舉措。 解題時緊扣“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經濟、軍事上”等關鍵信息,據此可知應該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回顧所學知識可知經濟方面可從土改等方面分析歸納,軍事上可以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等方面分析歸納,社會方面從人民群眾的支持即可。
故答案為:(1)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2)淮海戰役。得到民眾的支持(人民群眾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經濟方面:1947年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軍事方面: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等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社會方面: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大致位置及學生識圖讀圖能力。根據解放的地區確定地理位置。
29.【答案】(1)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開)。B: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2)贊同甲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或贊同乙的觀點。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道路。
(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后轉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進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意義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同意哪一種觀點都可以,從意義上言之有理即可。
(3)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開)。B: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2)贊同甲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或贊同乙的觀點。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道路。
(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30.【答案】(1)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從政治領域到思想文化領域(從制度層面到思想層面)
(2)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從政治領域到思想文化領域(從制度層面到思想層面)。
(2)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
1 / 1歷史與社會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測試卷
一、單選題
1.(2020九上·新昌月考)查詢史料,是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要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信息,下列文件中最適合的是(  )
A.《中國土地法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C.《共同綱領》
D.《雙十協定》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步驟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
A項《中國土地法大綱》可以了解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信息,符合題意;
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區土地改革。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區土地改革以及意義。
2.(2020九上·柯橋開學考)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國民黨軍官感嘆道:“這一著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錦州好比一條扁擔,一頭挑東北,一頭挑華北,現在是中間折斷了。”“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  )
A.國民黨軍隊士氣低下
B.廣大解放軍戰士的英勇奮戰
C.人們群眾的大力支持
D.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材料中軍官感嘆 “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來的”,這表明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是高超的軍事指揮本領,攻克錦州成為取得遼沈戰役勝利的關鍵。
ABC三項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不符合題意;
D項毛澤東等人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是題干材料表明的中國共產黨能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旨在考查學生對于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熟知解放戰爭的史實是解題的關鍵。
3.在電視劇《潛伏》中,主人公余則成有句臺詞:“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占領叫失敗,有一種退卻叫勝利。”在人民解放戰爭中,“有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  )
A.重慶談判 B.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D.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ACD三項均與題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題意;
B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有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旨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
4.1945年,中國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在與蔣介石的一次會面中說:“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內戰,他們流盡了鮮血,現在應該是為農村的大眾干一些事情的時候了。”蔣介石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后再說吧。”對此后蔣介石消滅對手所作所為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邀毛澤東赴渝談判以掩蓋內戰目的
B.進攻中原解放區揭開全面內戰序幕
C.先重點進攻后全面進攻人民解放區
D.在重慶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據“1945年”“蔣介石說:‘你是個學者,我是個戰士。等消滅了對手之后再說吧’”可知,此后蔣介石消滅對手所作所為表述正確的是:1946年6月,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國民黨20多萬人,對中原解放區發動瘋狂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ACD三項表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B項進攻中原解放區揭開全面內戰序幕表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全面內戰的爆發的相關史實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全面內戰的爆發的相關史實。
5.“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走了兩步最關鍵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殲滅黃伯韜兵團,爭取了戰役主動權;二是截斷徐蚌線,對整個戰役的發展起了加速作用。”材料中的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平津戰役 C.渡江戰役 D.準海戰役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黃伯韜兵團、截斷徐蚌線”,結合所學知識,從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在徐州以東新安鎮碾莊地區圍殲了黃伯韜兵團,解放了碾莊以東隴海路西側和徐州蚌埠段兩側廣大地區的戰斗過程;劉伯承根據軍委作戰意圖及敵我態勢變化,在戰役發起的前三天,致電中央,提出“首先截斷徐蚌間鐵路,造成會攻徐州之形勢”的建議,實踐證明,截斷徐蚌線對整個戰役的發展起了加速作用。故D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對淮海戰役的掌握。
6.從19484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發動的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是(  )
①遼沈戰役 ②淮海戰役 ③平津戰役 ④渡江戰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三大戰役”指的是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與國民黨軍隊主力決戰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向人民解放軍發布渡江戰役的命令,在長江北岸嚴陣以待的百萬雄師,從西起江西湖口,東到江蘇江陰500多千米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國民黨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間土崩瓦解,23日,解放軍占領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A選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三大戰役,識記三大戰役的相關知識點。本題的難度系數不大,只要牢記“渡江戰役”不屬于“三大戰役”的范疇,像這樣的組合題,用排除法可直接選出A答案。
7.以下史實處于解放戰爭的某一階段。這一階段是(  )
時間 主要參戰部隊 戰役結果
1948.9~1948.11 東北野戰軍 解放東北全境
1948.11 1949.1 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 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1948.11 1949.1 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 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A.戰略防御 B.戰略反攻 C.戰略決戰 D.最終勝利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經過三大戰役,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因三大戰役反映了由戰略反攻到戰略決戰。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知識,學生要掌握三大戰役的名稱、時間、參戰部隊、領導人、取得的戰果。本題難度適中。
8.美國國務院的白皮書說: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不是因為援助不夠,…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下列說法與之意思最為相近的是(  )
A.李大釗“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毛澤東: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C.彭德懷:幾百年來,西方國家只要在東方海岸上架幾門大炮就可侵占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D.陳毅: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解放戰爭勝利原因的理解。材料中美國國務院的白皮書說,中華民國政府的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這體現了民心相背是戰爭勝敗關鍵因素,陳毅同志關于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說法,也正體現了這一思想。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識讀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中國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解放戰爭中,如圖所示的戰役勝利的意義在于(  )
A.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B.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序幕
C.標志華北全境基本獲得解放
D.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中的“徐州”等信息可知這次戰役是淮海戰役,聯系所學知識,1948年11月,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統一指揮下,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東部全殲敵軍。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A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是淮海戰役的意義,符合題意;
B項揭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序幕的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不符合題意;
C項標志華北全境基本獲得解放的是平津戰役,不符合題意;
D項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主力的是三大戰役,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淮海戰役及學生的識圖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淮海戰役的勝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為解放長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礎。
10.(2020九上·浙江月考)近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經歷了分離——統一——分離的過程,下列與這一過程對應歷史事件的分別是(  )
①《馬關條約》簽訂 ②中華民國建立 ③抗日戰爭勝利 ④渡江戰役勝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日戰爭的勝利;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和祖國大陸分離;1945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渡江戰役后,國民黨敗退臺灣,造成了現在臺灣與祖國大陸的分離;中華民國建立與題干無關。故②不符合題意,①③④符合題意。
C項①③④與“分離—— 統一 ——分離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應,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臺灣與大陸關系的認識。解答的關鍵是把歷史事件和歷史認識結合起來。
11.(2020九上·新昌月考)【圖說歷史,歸納主題】老師出示了下面一組圖片,仿佛把同學們帶到那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請你依據圖片歸納一個主題(  )
A.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B.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歷程
C.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 D.抗日戰爭時期的奮斗歷程
【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開端;臺兒莊戰役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渡江戰役反映的是解放戰爭;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因此圖片反映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
A項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是題干圖片反映的主題,不符合題意;
BCD三項和題干圖片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四張歷史圖片為切入點,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重慶《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昨天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來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針對《毛澤東先生來了!》,下列評述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是(  )
A.蔣介石真心實意盼望毛澤東前來共商和平大計
B.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
C.簽訂《停戰協定》,對和平建國方針達成高度一致
D.簽訂“雙十協定”,蔣介石的目的全部實現了
【答案】B
【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
【解析】【分析】據“昨天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來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針對《毛澤東先生來了!》及所學知識可知,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的是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
ACD三項評述不符合當時歷史情況,不符合題意;
B項毛澤東置身犯險親赴重慶與國民黨和平談判最符合當時歷史情況,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的相關史實。
1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C.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
D.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因此:
C符合題意;A、B是新中成立對世界的意義,不符合題意;D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成立的歷史意義。難度不大,抓住材料中“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合所學知識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如圖所對應的歷史事件被譽為“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下列對“新紀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C.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
D.標志著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據題干“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結合所學可知,對“新紀元”的理解正確的是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標志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5.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此戰役是(  )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
【答案】D
【知識點】渡江戰役與占領南京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選項符合題意。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及平津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ABC選項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對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渡江戰役的準確把握,結合解放戰爭的經過進行分析即可。
16.《秦風日報》刊載:“毛澤東山志抵渝,好像在陰暗的天空中突然放出一道光明,不禁使人手舞足蹈……自日本投降后,這是最讓人興奮的消息。”社評,據此推測,其報道的歷史事件是(  )
A.抗日戰爭 B.重慶談判 C.紅軍長征 D.開國大典
【答案】B
【知識點】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中的“建國大計”和“渝”,可以推斷出該事件為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陪同下到達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引起極大的轟動,一些民主人士稱毛澤東等敢冒風險來重慶,是“彌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
ACD三項都不是題干材料報道的歷史事件,不符合題意;
B項重慶談判是題干材料報道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
17.“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田契換上耕田證,土地還家喜連連。”這首山歌所反映的歷史史實是(  )
A.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 B.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C.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 D.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土地革命。中國紅軍存在于國共十年內戰時期,即土地革命時期,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土地革命的識記。
18.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重要文件中規定:“鄉村農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并征收富農的上述財產的多余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的農民及其他貧民。”以下對這一文件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B.探索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C.推動了國民革命蓬勃發展 D.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其中規定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受,統一平均分配。這一土地改革后,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
A項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敘述正確,符合題意;
BCD三項敘述都不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19.(2020九上·柯橋月考)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
B.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
C.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D.革命以共產主義為遠大目標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和結合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革命出現了嶄新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奮斗目標。即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而B選項不能體現出“新”,因為此前的辛亥革命等都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
ACD三項都能體現中共誕生后,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不符合題意;
B項革命開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手段不是題干里的“新”包括的內容,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知識以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
20.(2020九上·柯橋月考)1919年6月《新國報》載“此次滬(上海)上風潮始由學生罷課,繼由商人罷市,近日將有勞動工人同盟罷工。初因青島外交…后即以釋放京師被捕學生并罷斥曹汝霖等三人為要求條件。”上述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有(  )
①運動已擴展到上海 ②學生是運動的先鋒
③工人已經舉行浩大罷工 ④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材料講述的是受罷課學生愛國行為的影響,上海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正在醞釀,五四運動的目的也由開始的爭取青島主權轉變為要求政府釋放北京被捕的學生和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這說明五四運動擴展到了上海,學生是運動的先鋒,運動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質。但工人的罷工尚未舉行。故①②④符合題意,③不符合題意。
C項①②④是題干新聞中透露該風潮的信息,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能夠弄清材料表達的意思。
21.(2020九上·柯橋月考)下列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學術思想自由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
②運動中胡適系統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寫作
③魯迅在此期間發表的《狂人日記》大力鞭笞封建禮數
④這場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以《新青年》和學術思想自由的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系統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倡導用白話文寫作。魯迅在此期間發表的《狂人日記》,大力鞭笞封建禮數。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①②③符合題意。④這場運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④對新文化運動的描述不正確。
A項①②③描述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
22.(2020九上·柯橋月考)董必武于1961年寫了一首懷念戰友的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董老詩中寫的是(  )
A.八七會議 B.國民黨一大 C.中共一大 D.遵義會議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題干中 “四十年前”指1921年,結合“南湖”等信息和所學可知,這首詩反映的歷史事件為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中共一大是董老詩中寫的事件,符合題意;
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一大的召開。本題要求學生掌握中共一大的史實。
23.(2020九上·諸暨月考)中國近代史上出現過兩次著名的學生運動,分別是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關于這兩次運動說法最為正確的是(  )
A.都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都是共產黨領導的學生運動
C.運動的主力軍始終是青年學生 D.都是反帝愛國運動
【答案】D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這兩次運動起先都由愛國學生帶頭興起,都是發生在北京(北平)的運動;都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運動。
ABC三項說法不準確,不符合題意;
D項都是反帝愛國運動說法最為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掌握五四運動和一二 九運動相關知識。重點熟記基礎知識。
24.(2020九上·諸暨月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膾炙人口的口號、標語、詩詞等往往有著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下列口號、標語、詩詞等按其出現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
①“民主、科學” ②“打倒列強,除軍閥”
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 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
A.①④②③ B.④①③② C.④②③① D.③②①④
【答案】A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工農武裝割據
【解析】【分析】①“民主、科學”是1915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的口號;②“打倒列強,除軍閥”是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目標;③“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 反映的是1928年開始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的分田地政策;④“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出現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所以按時間順序排列為①④②③。
A項①④②③排列正確,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口號、標語、詩詞出現的時間。學習歷史一定要注意對歷史時間的掌握。
25.(2020九上·諸暨月考)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名為共和國,實際上仍舊由軍閥掌握政權”。觀察下圖,你認為占據圖中所示區域的軍閥是(  )
A.孫傳芳 B.吳佩孚 C.張作霖 D.蔣介石
【答案】B
【知識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吳佩孚的主力軍在湖南和湖北,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
A項孫傳芳的主力在江西,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不符合題意;
B項吳佩孚的主力軍在湖南和湖北,符合題意;
C項張作霖的主力在東北,圖片區域是湖南和湖北,不符合題意;
D項蔣介石是北伐的總司令, 他當時不是占據圖片區域的軍閥,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洋軍閥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圖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二、材料分析題
26.(2020九上·新昌月考)他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45年秋,陪都重慶的民眾、國軍、盟軍士兵等高舉國旗和蔣介石畫像開展慶祝活動。蔣介石發表演講后退場,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當時有評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1945年,中共也公開表示,“承認蔣先生的領導,承認蔣先生在全國的地位”
材料二:下邊漫畫《磨好刀再殺》的背景: 1946年夏,國內的形勢正發生新的變化,在“和平方案”的背后,蔣介石的行徑激怒了有良知的中國人。1947年初,這幅漫畫發表后,在報紙上,在街頭,甚至在路邊的電線桿上,人們都能看到它。
(1)聯系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行為分析材料一中“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的原因。
(2)與1945年相比,人們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根據材料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
(3)時至今日,人們對蔣介石的評價褒貶不一。上述材料啟示我們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答案】(1)七七事變后,蔣介石進一步改善國共關系,促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多次打退日軍的大規模進攻,蔣介石對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民眾將他看成是抗戰領袖、民族英雄。
(2)由擁護到反對。國內形勢:1946年6月,蔣介石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答案一:從功過兩個方面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的觀點)。
答案二: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下評價。
答案三:蔣介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是有功的。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過失。
【知識點】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內戰的爆發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可知,“民眾對他報以熱烈掌聲和歡呼聲”的原因: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參加重慶談判,在人民心中是位和平人士,但在幾個月后,被人民罵為蔣該死,蔣活該;是因為他點燃內戰;假和平,真內戰。
(2)根據所學的知識可知,1937年1945年期間,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戰后國共舉行重慶談判,商討和平建國,所以中共承認蔣介石在全國的領袖地位,對他的評價較高。1946年-1949年期間,內戰爆發,中共奪取大陸政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中共稱蔣介石為“人民公敵”“獨夫民賊”,對他的評價很低。與1945年相比,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由擁護到反對的變化。
(3)本題考查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和理即可,如: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把他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看他起的作用;要一分為全面看待,蔣介石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很多貢獻,是用功的,但抗戰勝利后,發動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有過的。
故答案為:(1)七七事變后,蔣介石進一步改善國共關系,促進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蔣介石領導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多次打退日軍的大規模進攻,蔣介石對抗戰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民眾將他看成是抗戰領袖、民族英雄。
(2)由擁護到反對。國內形勢:1946年6月,蔣介石指揮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3)答案一:從功過兩個方面評價歷史人物(一分為二的觀點)。
答案二:將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的歷史背下評價。
答案三:蔣介石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作出過重要貢獻,是有功的。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給人民帶來災難,是過失。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蔣介石在抗戰中的行為、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態度的變化、導致共產黨對蔣介石評價變化的原因、我們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
27.“耕者有其田”是中國農民兩千多年來的愿望。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6年8月10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發布《北伐向農民宣傳大綱》,解釋北伐與農民利益的關系。9月7日,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對農民運動第三次宣言》,承諾“當竭力保護農民,改良其經濟狀況,當遵先總理之遺囑,設法解決土地問題”。
——摘編自成漢昌《中國土地制度與土地改革—20世紀前半期》
材料二: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指出:“現時主要的是要用‘平民式’的革命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發動千百萬農民自下而上的解決土地問題”,并規定十一條農民暴動的口號:“沒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這些土地給佃農及無地農民。……解除民團、團防等類的武裝與其他地主的軍隊,而武裝農民。……”
——摘編自劉勉玉等《土地革命戰爭史》
材料三:1978年—1984年中國農業產量變化表(單位:噸)
年份 農業生產項目
糧食 棉花 油料
1978年 3億 217萬 522萬
1984年 4億 626萬 1191萬
——摘編自韓俊《中國經濟改革30年——農村經濟卷》
(1)指出先總理“遺囑”體現了“三民主義”思想的哪一內容。
(2)聯系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共開展土地革命的意義。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80年代農業生產的發展變化,并指出其變化的主要原因。
(4)綜合三則材料,談談土地制度的改革給我們的啟示。
【答案】(1)民生主義(民生思想)。
(2)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因: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 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知識點】辛亥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三民主義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可知,這體現了孫中山“遺囑”體現了“三民主義”思想的民生主義(或民生思想)。
(2)本題考查的是土地革命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開展土地革命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本題考查的是家庭聯產承辦責任制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20世紀70~ 80年代我國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故答案為:(1)民生主義(民生思想)。
(2)使廣大貧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共產黨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力量。
(3)各類農產品產量快速上升。原因: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土地制度的改革要體現農民的根本利益;要充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三民主義、土地革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圖是《三大戰役示意圖》,將圖中A、B、C所示的戰役名稱填入題后相應的橫線上。
材料二:1948年冬,陳毅賦詩《記淮海前線見聞》:“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
材料三:毛澤東曾言:“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失人存地,人地皆失。”正因如此,戰爭的形勢逐步向著有利于人民解放軍的方向發展。1947年,對黨中央與毛澤東而言,是歷經艱難的一年,又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1947年,人心向背正急劇變化,這是解放軍由被動逐步轉為主動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共產黨人奪取政權的最根本原因。
(1)將材料一中A、B、C所示的戰役名稱填入題后相應的橫線上。
A.    B.    C.   
(2)材料二描述是哪場戰役?說說這場戰役有什么特點。
(3)材料三中所說的1947年,對黨中央與毛澤東而言,是走向勝利的關鍵一年。請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軍事、社會等方面舉例說明。
【答案】(1)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2)淮海戰役。得到民眾的支持(人民群眾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經濟方面:1947年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軍事方面: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等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社會方面: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知識點】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1948.9-11,林彪、羅榮桓指揮遼沈戰役,基本解放了東北全境。1948.11--1949.1,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指揮淮海戰役,使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可見A是遼沈戰役;B是平津戰役;C是淮海戰役。
(2)本題考查淮海戰役。根據材料中時間“1948年冬”,人物“陳毅及淮海前線”可知指的是淮海戰役。根據材料中詩句“幾十萬,民工走不通。駿馬高車送糧食,隨軍旋轉逐西東。前線爭立功。……”可以看出淮海戰役中人民群眾的支援為戰役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本題考查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濟、軍事和社會上采取的重要舉措。 解題時緊扣“1947年中國共產黨在經濟、軍事上”等關鍵信息,據此可知應該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回顧所學知識可知經濟方面可從土改等方面分析歸納,軍事上可以從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戰略反攻等方面分析歸納,社會方面從人民群眾的支持即可。
故答案為:(1)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2)淮海戰役。得到民眾的支持(人民群眾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3)經濟方面:1947年共產黨在解放區進行了土地改革,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革命積極性得到激發。軍事方面: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等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社會方面: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得民者得天下。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大致位置及學生識圖讀圖能力。根據解放的地區確定地理位置。
29.霍奇斯說:失敗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繼之而出現的就是成功的朝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中國革命的勝利,顯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威力,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必須同本國社會和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變成改造現實的偉大力量。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帶有中國特色的經由新民主主義而達到社會主義的道路。
——《二十世紀中國史》
(1)20世紀,中國人民雖歷經磨難,也迎來了一次次的“黎明”。請將材料一中A、B處的信息補充完整。
(2)根據材料一,同學們就“最能說明中國人民迎來了黎明的事件”展開了觀點交鋒。甲同學認為是事件A,乙同學認為是事件B,你贊同誰的觀點?請根據所學知識說明理由。
(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中同“從黑暗走向黎明”的歷史經驗。
【答案】(1)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開)。B: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2)贊同甲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或贊同乙的觀點。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道路。
(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的誕生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后轉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進行,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隆重舉行開國大典,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2)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意義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同意哪一種觀點都可以,從意義上言之有理即可。
(3)本題考查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開)。B:新中國成立(或開國大典)。
(2)贊同甲的觀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確立了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或贊同乙的觀點。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道路。
(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相關知識。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30.(2020九上·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繼當權。列強勾結諸軍閥,掠奪人民更不堪”。
——朱德《辛亥革命雜詠》
材料二:偉大的五四運動如同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星空,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大地上以波瀾壯闊的規模廣泛傳播;一支新生社會力量登上政治舞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候。
(1)請從國民思想狀況角度說說材料一中“清朝余孽”為什么仍能“繼當權”?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采取什么行動來“喚醒國家及人民”?從中折射出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具有什么特點?
(2)根據材料二,概括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
(3)綜合上述資料,談談對于我們今天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
【答案】(1)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從政治領域到思想文化領域(從制度層面到思想層面)
(2)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于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為此,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發起了新文化運動。
(2)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本題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以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一批進步的知識分子認為要在中國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因此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從政治領域到思想文化領域(從制度層面到思想層面)。
(2)五四運動中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為中共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解放思想(先進的思想引領);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覺醒和參與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新文化運動及其背景,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誕生之間的聯系。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博客| 安塞县| 乌苏市| 泸溪县| 甘泉县| 营山县| 开平市| 治县。| 淳安县| 襄汾县| 永胜县| 松溪县| 锦屏县| 巨鹿县| 墨脱县| 同心县| 乌兰浩特市| 米泉市| 分宜县| 新野县| 祁东县| 大渡口区| 江华| 卓尼县| 阿坝县| 东明县| 高阳县| 兴义市| 永嘉县| 米易县| 馆陶县| 青海省| 闽侯县| 炉霍县| 清镇市| 高台县| 和田县| 镇远县| 三门峡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