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3年中考社會思品考前15天押題系列————教育公平,文化強國一、選擇題:1.讀右圖《從來沒有分這么多》。2012年,中央財政性教育支出首次達到GDP的4%。國家這么做是因為( )①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需要②公民要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③教育能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成就國家、民族的未來④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競爭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從2013年起,浙江省實施“異地高考”政策。這一政策實施說明( )①社會主義具體制度需要在改革中不斷完善②社會的公平正義需要有正義的制度來保障③教育在我國處于優先發展地位④教育公平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3.2012年12月底,我國已經有10多個省市推出“異地高考政策”。這一政策的出臺( )① 有利于促進教育的公平與正義②有利于保障異地就學學生的受教育權③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④體現了教育的公益性和統一性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4.2012年9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文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臺異地高考具體辦法。這意味著從2013年起,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將成為可能。這一規定( )①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 ②使學生能夠有書讀、讀好書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④有利于促進教育的公平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5.近期很多省份陸續公布了異地高考政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閘門已打開。異地高考的出臺( )①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②有利于保障進城務工子女的受教育權 ③表明我國已實現了教育均衡發展 ④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6.全國目前除西藏外,其余30省(區、市)不同程度地公布了“異地高考”方案。各省市出臺“異地高考”方案細則( )①體現教育的公平與公正 ②體現關愛社會弱勢人群③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 ④侵犯外來務工子女的人格尊嚴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7.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者莫言。莫言因此成為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本土作家。你對這件事的看法是( )①表明中華傳統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②說明中華民族文化已成為世界主流文化,領導著世界文化潮流 ③說明我們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抵制外來文化④有利于擴大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④21世紀教育網8.下列措施中,直接有利于解決漫畫《補》中存在的問題的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B.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C.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D.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一次標志中國傳統文化進入世界主流社會視野的重大文化事件。據此回答9~11題。9.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列對中華傳統文化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①唐朝是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 ②老子創立的道教對我國有影響深遠③駱賓王是唐初四位有名詩人之一 ④魯迅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獲獎之后,莫言作品一書難求,一時“洛陽紙貴”。這體現了 ▲ 的作用。( )A.政府 B.市場 C.看得見的手 D.行政手段11.一書難求,有些出版商紛紛盜印莫言作品。這行為侵犯了相關人員和單位的( ) A.智力成果權 B.自主選擇權 C.財產所有權 D.依法求償權二、非選擇題:1. 材料一: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國政府奮斗的目標、人民的期盼,“十一五”期間,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累計4.45億元,年均增長22.4%。2012年財政性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力求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少年都能“不花錢,有學上”。材料二:我國人口統計數據表人口普查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每10萬人大學文化程度人數沒有統計416615142236118930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1)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關于教育公平的主張是什么?(1分)(2)材料二表格中的數據說明了什么?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3)國家維護教育公平的原因是什么?“不花錢,有學上”體現了義務教育的哪一特征?(3分)(4)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角度分析我們青少年學生該怎么做?(3分)參考答案:(1)有教無類 (1分)(2)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加大教育投入等(3分)(3)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社會穩定和發展需要公平;公益性(3分)(4)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應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3分)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從歷史圖片中可以獲取基本的歷史信息。材料二:浙江省據不完全統計,欠發達和海島地區的初中和小學在校生人數占全省的25.64%,而去年省財政教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這些地區的比重達54.05%。針對農民工多的情況,我省妥善解決其子女接受基礎教育的問題。凡在我省經批準設立的中小學學習并取得學籍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免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家庭困難的享受國家資助。 材料三:十八大報告指出,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近年來,我省在教育類型、辦學體制、辦學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經驗,成為全國唯一的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1)從材料一中的兩張歷史圖片可以獲知我國近代新式學堂的建立與近代那幾次運動相關,這運動的政治主張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我省經批準設立的中小學學習并取得學籍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免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家庭困難的享受國家資助”體現了對未成年特殊保護中的什么保護和義務教育的什么特征。從公平和個人生存發展角度,談談“浙江省發起的教育資助行動”有何重要性。(7分)(3)材料三“浙江省成為全國唯一的民辦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得益于浙江什么經濟的發展,這對我國社會發展有何積極意義?(4分)參考答案:(1)洋務運動、戊戌變法。(2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王朝統治;戊戌變法:實現君主立憲。(2分)(2)社會保護、公益性(2分)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需要公平,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漸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第一需要和終身受益的財富。(2分)從材料中可知目前教育還存在著不公平,這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1分)“浙江省發起的教育資助行動”有利于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利和機會,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和發展才有保障;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2分)(3)非公有制經濟(2分)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快生產力的發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2分)3. 材料一:在改革大潮中,“改革創新”在浙江有了新的注腳——文化體制改革的“浙江現象”。“浙江現象”體現了高度的文化自覺;“浙江現象”背后是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浙江現象”有力證明改革是跨越發展的強勁動力。 當文化體制改革成為主流,它對文化發展和文化生產力的激活是全方位的:浙江出版集團是全國第一家組建時同步完成“轉企改制”的文化企業;浙江文化產業增加值連續6年保持30%以上快速增長;省屬文化企業資產由改革前不足30億元增長到300多億元。材料二:有一種力量,讓世人刮目相看。隨著“浙江面孔”頻頻亮相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范榜,構成令人贊嘆的“浙江現象”,樹立“厚德浙江”良好形象。數年間,我省涌現出546名“中國好人”、8名“全國道德模范”,成為矗立在浙江兒女心中的精神群雕。(1)“浙江現象”是浙江哪方面建設的成果?(2分)(2)“浙江現象”會對浙江的發展起到哪些積極的影響?(6分)(3)“當文化體制改革成為主流,它對文化發展和文化生產力的激活是全方位的”說明了什么?(4分)(4)你對繁榮浙江文化產業還有哪些好的建議?(2分)參考答案: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分) (2)有利于促進社會風氣的轉變,構建和諧社會;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環境等。(三點即可,6分) (3)改革是浙江建設與發展的動力;在浙江未來的發展與建設中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對浙江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進行改革;只有堅持改革才有出路,才會發展。(兩點即可,4分) (4)示例:整合浙江地方特色文化,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結合現代科技,發展動漫產業等。(一點即可,2分)4.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他創作中得世界令人聯想起福克納和馬爾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時又在中國傳統文學和口頭文學中尋找到一個出發點。”他是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作家。(1)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作家莫言,帶動了“中國文化”日益升溫,這說明了什么?(2分)(2) 長期以來,我國面臨著公共文化服務短缺,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文化消費不平衡,群眾“精神饑渴”現象日益強烈的尷尬局面。請你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幾條合理建議。(3分)(3) 為促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我們青少年應該怎么做?(3分)參考答案:(1)答: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分)(2)答:①加強文化場館建設;②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③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 ?④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⑤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3分)(3)答:①樹立崇高理想,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素質;②積極參加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③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做中華文明的傳播者、建設者;④培養高雅情趣,堅決拒絕不良信息、抵制不良誘惑;等((3分)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從西周禮樂、先秦諸子、漢唐氣象、宋明風韻……雖歷經滄桑,卻始終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五千年文脈涵養出泱泱中華。(1)上圖中,在AB時期和C時期,我國出現了怎樣的文化景象?請各舉一例說明。(4分)(2)文化是城市的名片。請你結合相關鏈接,分析說明紹興市在社會經濟建設中是如何發揮文化活力?(6分)相關鏈接:近些年紹興市堅持“文化強市”,興建了大批文化設施,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有效解決農民群眾“看戲難、看書難、看電影難”的問題;鼓勵民營企業進軍文化產業,鄉土孕育的農家樂,酒鄉飄出的酒文化,歷史文化名城走出的旅游業,為紹興經濟發展開創了一條“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紹興特色發展之路;成功舉辦第六屆世界合唱比賽、“魯迅文學獎”、中國越劇藝術節等大型文化活動,2010年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4.83億元,2011年文化產品出口額居全省首位。 材料二:文化是不滅的 “正能量”從六旬老將關天培以死報國到15歲的劉胡蘭熱血譜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從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到“雷鋒傳人”郭明義;從身在大漠,魂系中華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到用生命托起戰機,謝幕海天的航天報國英模羅陽,正是這一串串普通而閃光的名字傳遞了流淌五千年中華民族長河的“正能量”。 (3) 斯人已逝,浩氣長存。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如何從他們身上汲取正能量,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4分)參考答案:(1)AB時期出現漢唐盛世、C時期出現宋元農牧文化的交融(2分),舉例,如;司馬遷撰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如“澶淵之盟”的宋遼議和,帶來了宋遼間100多年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農耕和游牧文化的交融。(2分,舉例只要屬于這兩個時期的文化成果即可) (2)紹興市通過興建文化設施、舉辦各類文化惠民活動,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民營企業進軍文化產業,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促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通過舉辦各類大型文化活動,提升紹興文化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為經濟發展創造機會;通過出口文化產品,擴大對外開放。(只要答出其中三點即可,每點2分,必須采用“材料+觀點”的答題形式,純粹回答意義最多給3分)(3)要培育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要自覺承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共同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