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教材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4課文藝復興運動》教學設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的思想解放的意義。一、教學目標1.自主閱讀教材,準確說出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地點、指導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2.簡要講述但丁、達 芬奇、莎士比亞的生平故事,通過介紹他們的代表作品,初步理解人文主義精神的含義。3.結合史料,合作概括出文藝復興的背景、實質、影響。4.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大量文學藝術作品的分析,逐漸培養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升華這種美。二、教材分析(一)知識結構(二)教材內容內在聯系隨著西歐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西歐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在神學迷霧的籠罩中,但丁、達 芬奇、莎士比亞等一批思想文化巨人高舉人文主義旗幟,向愚昧和無知發起了挑戰,猛烈攻擊為神學所禁錮的封建精神堡壘,使“人”從封建神學堡壘中被發現。他們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思想武器,為資產階級文化和革命奠定了基礎。所以本課可以將古代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聯系起來,再加上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變化,資產階級革命就水到渠成了。3、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但丁、達 芬奇、莎士比亞的生平及其成就。難點: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人文主義、影響。四、學情分析初三學生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因此本課設計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但初三學生剛剛接觸世界歷史知識不久,缺乏相關知識的儲備,理論素養也有限,對于教材中那些理論程度高知識點,需要做適當調整,注重實效,避免學習事倍功半。可以借助于形象的資料,比如:文學作品,繪畫雕塑作品,盡量使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再現理性的認識,這才符合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將深奧、枯燥的歷史知識變成生動活潑的歷史。中學歷史教學的價值就是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當今社會為什么會變成這個樣子?有什么價值是值得我們堅持和追尋的?有什么價值是需要我們摒棄的?在思想領域中,現代性的滋長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因此,文藝復興是世界史中非常重要的一課,我們也必須從“現代性”的理論角度來把握它,才能夠有一個清晰的思路。也就是學習本課知識可以將古代希臘文化和現代社會的文明進行對比學習,重在理解。五、教學過程(一)(一)導入新課: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教師:圖片一的雕塑名稱?是哪一地區的什么時間的作品?有何時代特征?學生:《擲鐵餅者》古代希臘,體現出了那一時期崇尚自然,展示個性的特征。教師:觀察圖片二和圖片三,兩幅中世紀的圣母像,有何不同?學生:圖片二冷漠,缺少人情,圖片三充滿母性,有人情味。教師:那么圖片三是不是在復興圖片一中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呢?為何中世紀會出現這種繪畫風格的變化。讓我們一起走入文藝復興運動。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建議學生要學會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并經過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過程,形成歷史概念,文藝復興運動從名稱上看就是一種文學藝術的復興,導入時選用三幅圖片,引導學生對比文藝復興與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時的作品,為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文藝復興運動的表象與實質做鋪墊,也啟發學生思考社會現實與藝術作品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系。(二)新課講授:1. 文藝復興(1)自主學習:仔細閱讀課文65頁和66頁,回答下列問題:①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地點。②文藝復興的倡導者?③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潮是什么?以上問題非常簡單,學生看書后可以輕松的找到答案。(2) 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和課文,思考文藝復興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興起?材料一:意大利,……那里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新興資產階級—大商人、企業主、銀行家為了增加財富,就需要擴大業務,改進經營,提高效率,因而也就需要……各種人才。他們要求物質享受和優美的藝術欣賞,這就需要為他們服務的教師,醫生,建筑師,藝術家等為他們的現實生活增添樂趣。這客觀上需要促使一種不同于封建文化的新文化產生并且發展起來…….——李純武《簡明世界通史》材料二:中世紀的教會極端蔑視人性,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罪的、骯臟的、下賤的。人的一生就是為贖罪而活著,除此以外沒有任何意義。材料三:從14世紀中葉起,歐洲經歷了一場歷史上規模最大、危害最慘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Black Death,即鼠疫)。 1347—1351年間,歐洲死亡人數約2500萬,占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黑死病既給人們帶來恐慌,也促使人們反省:連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就重視人自己的價值 。學生閱讀材料后討論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完整,可以由教師總結文藝復興運動的產生原因:經濟:資本主義萌芽最早出現在意大利。階級:資產階級的形成與發展。思想:教會和神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文化傳統:意大利較多的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現實因素:黑死病在歐洲流行,促使人們反省。設計意圖:歷史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的人文社會學科。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對史料的研習與運用,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這一環節設計時想通過四則史料,培養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且初三的學生,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應該有了初步的史料閱讀分析能力,同時,在材料的選擇時,還加入了地圖,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時空概念。過渡:恩格斯在評價文藝復興時寫道:“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那么在文藝復興中產生了哪些巨人呢? 他們有哪些代表作呢?2.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1)自主學習,完成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知識點的梳理:代表人物 國別 代表作 地位但丁 意大利 《神曲》 文藝復興的先驅,“文學三杰”之一Com]達·芬奇 意大利 《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文藝復興“美術三杰”之一莎士比亞 英國 《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 文學巨匠(2)自主與合作學習:學生分組進行三位文藝復興時期代表人物生平事跡和作品的搜集,然后選派代表進行班級分享。①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學生通過平板查找資料,結合課本知識,進行但丁相關事跡的搜集和整理,小組內交流后,推舉代表全班分享。參考: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青少年時期刻苦學習,博覽群書,終成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詩人。他身為佛羅倫薩的行政官之一,因抵制教皇插手內政,遭到教皇迫害,被判終身流放,流落意大利各地近20年,《神曲》即為流放時所作。《神曲》的介紹資料:《神曲》原名《喜劇》,薄伽丘在《但丁傳》中為了表示對詩人的崇敬,給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稱謂。后來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劇》為書名。中譯本通稱《神曲》。全詩為三部分:《地獄》、《煉獄》和《天堂》,譴責教會的統治。在他描述的世界,地獄是一個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從上到下逐漸縮小,越向下所控制的靈魂罪惡越深重,直到地心,是魔王盧齊菲羅掌握漏斗頂端,他們從魔王的尾巴爬過地心。另一面是煉獄,煉獄如同一座高山,在耶路撒冷相對的地球另一面海中,靈魂在這里懺悔滌罪,山分七層象征著七大罪,每上升一層就會消除一種罪過,直到山頂就可以升入天堂。天堂分為九層,越往上的靈魂越高尚,直到越過九重天,才是真正的天堂,圣母和所有得救的靈魂所在,經圣母允許,就能一窺三位一體的上帝。學生分角色朗讀《神曲》節選的對話:教皇:“我生前曾身著尊貴的法衣。我如此貪婪成性,在人世我把錢財放進口袋,在這則是把我自己打入惡囊……”但丁:“你留在這里吧,因為你的貪婪使世界陷于悲慘,把好人蹂躪,把惡人提升。你們把金銀做你們的上帝……”師: 《神曲》中但丁在譴責一個什么樣的人呢?生:他譴責的是已經死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他在地獄中遇到了尼古拉三世教皇的靈魂。同時詩人還給當時活著的教皇普尼法斯八世,在地獄中找好了位置,他看見教皇受火刑的懲罰,但丁認為是教皇罪有應得。師:按照中世紀標準,教皇死后應該在哪兒?(天堂)。但丁并沒有按照當時的標準,而用自己的標準把人分類,這是對舊觀念的一種否定,對教會的各種罪行,他嚴厲的抨擊,是反對教會的第一位勇士,大膽地譴責了教皇和教士的貪婪專橫,表露了人文主義思想。因此但丁被譽為“ 舊時代的最后一位詩人,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②達 芬奇參考內容:達 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地理學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正因為他是一個全才,所以他也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于法國。壁畫《最后的晚餐》、祭壇畫《巖間圣母》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介紹《蒙娜麗莎》:這是達 芬奇為佛羅倫薩商人吉奧貢達的妻子所作的肖像,先后四年方才完成。畫中的主人公蒙娜麗莎是那不勒斯人,生于1479年。這幅油畫摒棄了過去的宗教題材,以現實人物為主題。人物形象神態自若,口角含著一絲微笑,顯得恬靜而愉快,富有生命的活力。人物背后襯托著優美的景色。整幅畫畫形象逼真,色彩調和,在光線明暗的變化上,表情的刻畫上,都表現了精湛的藝術造詣。現收藏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師:對《蒙娜麗莎》的微笑,專家有這樣的解讀:“她的表情和含義,完全跟了你的情緒而轉移。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樂了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她面前的世界好像與你的同樣光明同樣快樂。” —— 傅雷《世界美術名作二十講》師:那同學們從這幅畫中能感受到什么?生:我們能夠從中感受到一個自然的、清純的、恬靜的、幸福的、神秘的貴婦形象,她來源于人世,又超脫于人世。師:我們在欣賞一下《最后的晚餐》。請小組代表介紹這幅畫的故事。過渡:達 芬奇格言:“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師:說明達芬奇的神奇、睿智并不僅限于他的繪畫成就,而讓人稱奇的是,他對自然科學的許多探索和建樹,催生和促進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簡單介紹達 芬奇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成就和探索。過渡:14世紀興起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到15-16世紀時開始向西歐其他國家和地區傳播,這些國家和地區涌現出很多著名的文學藝術家。英國莎士比亞就是其中的代表。③莎士比亞生:莎士比亞是16世紀后半葉到17世紀初英國最著名的作家(本 瓊斯稱他為“時代的靈魂”),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集大成者。寫作的戲劇有歷史劇、悲劇、喜劇和傳奇劇。代表作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參考:莎士比亞最杰出的悲劇作品《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古丹麥王國王子,他求學回國后,發現父親已被叔父害死,叔父篡奪了王位,還強娶了他的母親。哈姆雷特決心復仇……最終與敵人同歸于盡。展示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學生朗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師:從哈姆雷特的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學生:贊美人,肯定人,肯定人性。設計意圖:文藝復興是一個跨度較大的歷史事件。我們都知道文藝復興發生于公元14世紀~17世紀,其實質是把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但我們往往會忽略對一個長時段歷史事件的動態考察,即文藝復興過程中“人性”是如何一步步在“歷史時空”中展現出來的。基于此,在本課教學中采用帶領學生搜集整理代表人物事跡和欣賞他們的重要代表作品的方法,學生在半開放的思維環境下,通過感知作品,交流分享各自的學習成果,為理解人文主義做好鋪墊。過渡:剛才大家自主搜集并且分享了文藝復興中三位偉人的事跡和他們的代表作品,現在大家歸納一下,在這些作品中,有一種共同的東西是什么?生:他們都批判了基督教會,注重解放人。生:他們都要求建立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中心的哲學,他們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享受現世生活。師:大家分析的很好,可以看出這些巨人們都在肯定人的價值,頌揚人的力量。反對神學的禁欲主義和來世觀,肯定人追求現世財富、幸福、享樂的權利;反對宗教束縛下的麻木順從,要求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這種精神就是“人文主義”。討論:為什么他們要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師:文藝交興運動采取復興古代希路羅馬文化的方式,對古典文化并非是簡單的復興,這其中有繼承,更有創新,它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本,文藝復興運動就此興起。大家根據課本說一說,文藝復興的實質是什么 生: 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師:這場思想的解放會帶來西歐社會怎樣的變化呢?生: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城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設計意圖:教材中對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的性質、影響在開頭的第一部分就已經給出了結論,這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但是,學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本課在設計時做了順序的調整,學生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當時涌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創設出一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上盡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的事物。 如若不加以解釋,直接讓學生死記硬背結論,就會影響對整節課的理解和把握。拓展升華我國也正在提倡“以人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覺醒的意識,600多年后也成為中國的一句時髦口號。對我們而言,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那么文藝復興運動在同學們心中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場運動對我們有哪些啟發和啟示呢?(無論身處什么位置、什么環境,我們都需要對人、人性的尊重、人的價值的肯定)文藝復興是詩、是哲學、是藝術、是科學、是思想,是許多許多;既是很遠的過去,也是很近的現在……設計意圖:學習歷史最重要的是發揮歷史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所以通過談啟示,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理念。課堂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走入14-17世紀的歐洲,探源了文藝復興運動,有舉起反抗基督教會的旗幟的先驅——但丁,有帶著人們從盲從迷信到追求真理的達 芬奇,有從神權至上到人性至上文學巨匠——莎士比亞。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巨人,也是啟迪歐洲社會繼續發現人的偉人。以他們為代表的這場資產階級的思想大解放運動,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此后,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開始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的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在精神方面為新時代的到來開辟了道路。文藝復興不僅奠定了歐洲現實主義藝術的基礎,而且還以其深厚的精神內涵和精湛的藝術技巧,不斷地召喚邁著現代主義步伐的人們,返回古典的境界,返回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世界。六、板書設計資產階級 促進反對教會設計意圖:采用直觀的圖示,展示本課的主要史實,通過梳理知識點,突出人文主義的特點。教會學生用簡單的圖示法概括總結歷史知識,學生今后才會自主整理、歸納知識點。七、教學反思(一)本課亮點1.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通過課標解讀,知道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人文主義。如何進行突破,課標也給出了指導,就是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欣賞,幫助學生慢慢的理解人文主義的內涵。最初的想法是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做幾組欣賞對比,也許會更加直觀。無奈中世紀的作品并不多見,且由于時間的久遠和中文翻譯的原因,大多略顯晦澀,并不利于學生解讀。所以在后來的教學設計中,我只選擇了在導入時使用一組作品進行比較。同時,上課的過程中帶著學生重點了解《神曲》、《蒙娜麗莎》、《哈姆雷特》三部作品,既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一步步加深對人文主義內涵的理解。2.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本課采用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構建了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全面發展的人”貢獻自己的力量。3.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本課運用了信息技術輔助了教學,讓課堂的容量變大,前測和課堂檢測都有精準的數據作為教學內容的參考依據。其次,本課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呈現圖片、視頻、史料,為學生創設出歷史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二)不足之處本課教師在教材的研讀,研讀史料的能力上都還有待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看專業類的書籍,上課時深入淺出,讓學生對歷史問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注重興趣更要注重思維能力的提升。要走出去,多向同行教師學習,認真思考如何更好的發揮歷史學科的使命感、責任感。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但丁達 芬奇莎士比亞興起背景文藝復興的性質、影響人物簡介代表作品《神曲》人物簡介代表作品《蒙娜麗莎》人物簡介代表作品《哈姆雷特》但丁資本主義發展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萌芽達 芬奇莎士比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