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紅軍長征的原因;掌握長征的路線;遵義會議的內容、意義;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感悟“長征精神”的偉大。2.過程與方法①學生通過圖說長征——重走長征路中的描圖、繪圖、講圖、找圖活動,訓練學生讀圖識圖能力 ,從課文和插圖中了解紅軍長征經過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時空概念,正確復述發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讓學生學習左圖右史 、圖文結合的學習方法。②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互助合作意識和方法。③通過學生話說長征——講長征故事,從課本中的詞句、圖片及搜集的長征資料說明紅軍長征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等活動,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展示自我能力;并從中學習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探究、討論長征精神,使學生認識到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培養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祖國的感情。②引導學生學習紅軍戰士百折不撓、勇往直前,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等長征精神,并內化為精神品質。二、教學重點1.中央紅軍的長征:紅軍長征是本課內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環節。紅軍長征是黨在成長中經受的一次重大考驗,關系著中國的命運和前途,它的勝利不但使革命轉危為安,還標志著中國革命新局面的開始。2.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本課另一重點。會議解決了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兩大問題——軍事和組織問題,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正是由于這一轉折,才使得長征取得勝利,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三、教學難點由于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的限制,對理性知識較難領會,本課難點是如何讓學生領悟長征精神。四、教學手段及準備1.學生預習八年級上冊第17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2.搜集紅軍長征故事、長征圖片、長征資材等相關資源,學習探究紅軍長征的艱難。3.多媒體教學課件,預先準備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習時老師和同學互相交流。五、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這樣一首詩,概括了長征的艱難,贊揚了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首詩就是毛澤東所作的《長征》,請欣賞視頻《長征》。 (板書課題) 我們欣賞了《長征》一詩,從中可以看出長征有什么特點?對于又遠又難的長征,紅軍是什么態度? 好,今天,就讓我們懷著崇敬之情,去打開長征這部凝重的歷史畫卷,去觸撫長征這段歷史的心靈,去體驗長征的艱險,去感悟長征留給我們的啟迪與思考。下面,請同學們依據導學案自主學習課文。 觀看《長征》視頻 遠、難 不怕 感知精練語言的刺激, 激發學習熱情 從視、聽方面給學生感官刺激,創設情境,為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打下基礎。 老師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形成長征“遠”和“難”基本概念,以及紅軍“不怕”困難的精神。 用精練語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渴望學習長征歷史的熱情與動力。學習新課 學生自主學習課文 指導學生自學課文,巡視、點拔。 老師指導學生檢查自學效果。 自學課文,抽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寫導學案答案。 學生用紅筆訂正答案,發現黑板上的答案有錯別字并用彩筆改正。 訓練學生自學能力,學生初步掌握基礎知識。 學生訂正提綱答案,并在改正錯別字的過程中,樹立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二、長征原因 同學們,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和工農紅軍用自己的腳步鐫刻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座豐碑,一曲用生命譜寫的壯歌,一條浸透紅軍鮮血的紅飄帶。那紅軍為什么要走這么艱苦的長征路呢? 學生帶著問題思考, 追尋長征原因。 以問題為導向,啟發學生思維。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回顧已學內容。我們知道,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后,建立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已燃遍成全國10多塊革命根據地的燎原之勢,國民黨蔣介石大為震驚,從1930年到1933年調集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圍剿”,前四次反“圍剿”是根據毛澤東制定的“游擊戰和運動戰”戰術,粉碎了敵人前四次“圍剿”。第五次反“圍剿”,博古李德錯誤指揮,請從課文相關史實中找出他們錯誤的表現。就這樣,紅軍英勇奮戰一年,傷亡慘重,沒能粉碎敵人“圍剿”,結果如何? 學生回顧已學內容,觀看展示的紅軍前四次反“圍剿”過程簡表。 學生從課文相關史實中,找出博古李德錯誤指揮的表現并回答。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 補充前四次反“圍剿”過程簡表等內容,與第五次反“圍剿”相聯系,過渡自然,學生形成五次反“圍剿”整體印象。 學生從博古、李德錯誤表現,認識其錯誤的危害,學習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 并為后面學習打下基礎。 學生歸納紅軍被迫長征原因,訓練綜合能力。三、長征經過 (一)圖說長征______“重走長征路”活動,請同學們選擇以下幾種“重走長征路”活動方式,體驗長征的艱險。 課件展示: 1、描圖:在課本或地圖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上用彩筆描出長征路線; 2、繪圖:繪制紅一方面軍長征簡圖; 3、講圖:圖文結合,講述紅一方面軍長征經過; 4、找圖:找出紅一方面軍長征經過的省份、主要河流及瑞金、遵義、吳起鎮、會寧的位置及發生的大事。 1、學生選擇一種圖說長征的活動方式,結合課文內容和長征示意圖,自主學習。 2、請一位選擇繪圖的同學上黑板繪制紅一方面軍長征簡圖。 1、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主學習歷史,體驗長征的艱險。 學生學習左圖右史,圖文結合的方法。 選擇活動方式,尊重學生興趣愛好,發揮學生的特長。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請同學們展示圖說長征____“重走長征路”活動成果。 1、展示描圖:①描課本長征圖;②描地圖冊上長征圖;③彩筆描出路線,還標注長征途中的重要地點; 2、繪圖:①學生評價黑板上同學所繪簡圖;②展示作業本上繪制的簡圖; 3、學生上講臺,師生配合。老師給學生當助手,點擊鼠標,學生根據圖示,說出長征中的重大事件; 4、找圖:學生上講臺,在課件展示的長征圖上找出紅軍經過的省份、河流、重要地點及大事。 1、學生展示圖說長征成果,就是展示自學活動成果,展示繪畫、語言表達、觀察、說圖、用圖等綜合能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活動成為訓練學生能力的主陣地。 3、把老師教,學生被動學的學習方式,轉變為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新的學習方式。(二)話說長征 同學們剛才展示圖說長征活動,非常精彩。想一想,在千難萬險的長征途中,有哪些令你難忘的故事? 學生講課文中或課外收集的長征故事 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生動故事豐富課文內容,課內知識與課外故事相聯系,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讀課文。(三)長征轉折 同學們的故事講得生動精彩,長征故事千千萬。我們不應忘記長征途中召開的一次具有轉折點意義的會議。那就是? 1、展示長征圖和遵義會議圖。這是軍閥柏輝章的官邸,也是當時遵義最好的房子,遵義會議就在這幢房子的二樓這間屋子里召開的。 遵義會議 把遵義會議相關圖片放在長征圖中,著重突出長征途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突出本課重點,加強理解與記憶。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屋子中間擺放一張長方形桌子,代表們就圍坐會在這張桌子四周開會,會議室雖小,卻決定了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命運。請簡介遵義會的時間、內容、意義。 2、你如何理解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提示:①遵義會議前后紅軍處境有何不同? ②從建黨到建國來看,遵義會議前后有何不同?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A:遵義會議前,博古李德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長征初期,紅軍處境艱難,陷入重圍損失慘重;關鍵時刻,聽從毛澤東向敵人力量薄弱貴州前進的建議,否則,紅軍后果不堪設想。 小組B: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包圍,然后紅軍克服困難,取得長征勝利。 小組C: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的轉折點。 小組D: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到1935年遵義會議的14年間,黨經歷過大革命失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等錯誤問題,1935年遵義會議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4年間,在毛澤東為核心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取得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1949年建立新中國。所以遵義會議是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學生合作探究,體現合作意識,探究意識,共享合作成果的喜悅。 探究的問題,突破了課文內容、涉及到課外及后面所學內容,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共同解決本課難點。 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對課文內容再學習,再認識,達到活學活用目的。 4、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驗長征艱險,深刻理解遵義會議生死攸關和從幼年走向成熟的含義。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四)長征困難 同學們想一想,紅軍長征途中,除遵義會議對博古、李德的錯誤進行斗爭外,紅軍還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 1、學生用課文詞句說明; 2、學生從課本和地圖冊的圖片說明; 3、學生從課外收集的材料說明; 4、歸納:主要困難問題是 ①對錯誤問題的斗爭; ②敵人圍追堵截; ③惡劣的自然環境(雪山、草地等); ④缺衣缺糧; ⑤復雜的民族關系等。 學生不僅要讀好課本,還要充分利用好課本資源。 培養學生收集材料的能力。 學習史論結合,論出史出的方法。 4、訓練學生歸納綜合能力,體驗長征的艱險。(五)長征勝利及意義 長征途中,紅軍克服了以上困難和問題,戰勝無數艱難險阻,取得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勝利。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紅軍是不可戰勝的。 1、想一想:紅軍長征的初心是什么? (提示:1931年9月18日,有何大事?后果如何?)長征勝利有何意義? 新時代,新長征,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的初心又是什么? 我們不僅要理解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更要感悟長征勝利的現實意義——那就是弘揚長征精神。 紅軍的初心就是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粉碎敵人消滅紅軍的企圖;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東三省,紅軍北上還有抗擊日本侵略的目的。 學生回答長征勝利的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紅軍長征初心結論,訓練學生分析問題及認識歷史事件本質的能力。 讀史明智,以史為鑒,吸取歷史營養,自然過渡。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六)長征精神 1、播放長征數字故事ppt 2、我們欣賞的圖片,充分表明了長征的遠和難。但是紅軍不怕遠征難,戰勝無數困難,取得長征偉大勝利,創造史無前例的人間奇跡,是什么力量讓紅軍創造這一奇跡,那就是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在你心中是什么精神? 3、同學們,紅軍長征,以世界所罕見的艱難困苦,鑄就了舉世聞名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象征,在長征勝利80多年的今天,我們既要回顧昨天的歷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藍圖。讓長征精神代代相傳,作為中學生,我們應如何弘揚長征精神? 學生觀看視頻,以視、聽材料再次讓學生體驗長征的艱難,感悟長征精神。 學生回答后,歸納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 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百折不撓,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堅定理想,充滿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 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 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輩。 學生從學習方面回答怎樣做? 學生從生活方面回答如何做? 我們應學習紅軍戰士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勤奮學習,煉好本領。 用圖片梳理長征過程的艱險,視頻給學生視聽沖擊,讓情感在得以升華。 再次解讀遠和難 歸納長征精神的內涵 訓練歸納概括能力 把長征精神內化為學生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精神力量。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課堂小結 老師指導學生小結 2、老師結合長征示意圖總結如下: 同學們,80多年前的紅軍長征是地球上的一條紅飄帶,一頭連著黃土高原,一頭連在瑞金城外。漫漫長征路,紅軍戰士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旗幟,以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鋼鐵意志,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跨越了皚皚雪山,茫茫草地,滔滔江河,饑餓寒冷,疾病硝煙對于生命極限的挑戰,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鑄就了偉大長征精神。今天,時代變了,條件變了,高樓大廈,紅墻綠瓦,我們不應忘記長征途中的饑餓寒冷,草毯泥氈。路迢迢,重任在肩,長征精神代代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走好我們自己的長征路,去奪取更加輝煌的勝利!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 過程:瑞金出發→沖破四道防線→突破湘江→強渡烏江,占領遵義→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意義與感悟(長征精神) 感知老師的總結 師生互動,課文內容系統化、條理化,形成知識結構,融匯貫通。 老師用語言的“活水”澆灌學生吸取長征精神的蓓蕾,在他們的思想領地盛開長征精神的艷麗之花,結出弘揚長征精神,結出新長征的累累碩果。課堂練習 展示練習 完成練習題目 檢測學習效果課外延伸 展示延伸內容 課后:學生收集與長征相關的詩、詞、散文、歌曲、影視作品和感興趣的故事,感悟長征精神,為活動課做好準備。 課堂內外結合,拓展課堂內容,訓練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