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學科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對實踐與認識的關系的學習,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實踐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科學理論,能夠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指導作用科學精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們在實踐中獲得的理論、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公共參與:從哲學維度全面理解追求真理的過程,才能更好地走進社會融入社會,培養公共精神,提高公共參與能力【題型預測】高考對本講內容的考查選擇題與主觀題均有涉及。設問方式靈活多樣,選擇題既有體現類、啟示類,也有依據類、認識類;主觀題以體現類試題居多,也有從分析說明類角度進行考查的試題,考查對知識的整合能力【考點梳理】考點一: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①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②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③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④二者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例題: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曾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英國組織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方面進行了五年的大量觀察和采集。他經過綜合探究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他的天擇與性擇理論對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相當重要。由此可見( )①實踐需要的不同決定了思維抽象的目的和內容會有所不同②生物進化概念的形成體現了具體與抽象的對立統一關系③觀察和采集動植物等資源是達爾文進行思維抽象的基礎④對生物存在狀態的理想化構想是生物進化論創立的關鍵環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對動植物和地質方面的五年觀察和采集屬于感性具體;“經過綜合探究形成了生物進化的概念”“天擇與性擇 理論對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以及哲學來說相當重要”,這體現了思維抽象和思維具體。故②符合題意。觀察采集動植物 資源等有利于揭示生物進化的本質,是思維抽象的基礎,③正確。 材料沒有體現實踐需要的多樣性,排除①。生物進化理論是對生 物進化本質和規律的反映,其關鍵環節是提純,④表述錯誤。考點二: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例題:“愿以吾輩之青春,守護這盛世之中華”,這是一位普通的山東援鄂護士在戰疫一線日記中記錄的最大心愿,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共同心愿。他們用青春踐行了對人民、對祖國的深沉之愛,用奮斗和奉獻診釋了當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也讓人們更加堅信,中國青年一定能,中國一定行!這是因為( )①實踐是按照主觀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②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③實踐是處在主客觀交匯點上的直接現實活動④實踐是人類改造世界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實踐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不是按照主觀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質活動,①說法錯誤,②符合題意;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且處于主客觀交匯點上,③符合題意;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性活動,而不是適應性活動,④說法錯誤。2.實踐活動的形式:在實踐活動的有三種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3.實踐的特點:(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也具有客觀性。(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例題: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出征太空,再探蒼穹。按照計劃部署,神舟十三號乘組首次與三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首次長期在軌停靠6個月。12月9日,乘組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啟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在軌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材料表明( )①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②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是歷史的發展著的③科學實驗作為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隨著認識的發展而發展④幫助青少年全面認識太空,是太空授課的最終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符合題意,按照計劃部署,神舟十三號乘組首次與三艙組合體自主快速徑向交會對接,首次長期在軌停靠6個月。12月9日,乘組航天員在空間站開啟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在軌傳播載人航天知識,激發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這體現了實踐活動具有能動性,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也體現了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是歷史的發展著的;③錯誤,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④錯誤,促進實踐的發展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幫助青少年全面認識太空,是太空授課的好處之一,但不是最終目的。故選:A。考點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項目 正確理解 側重點 認識誤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強調的是認識來源于實踐 把間接經驗作為認識的來源。把認識的來源與獲得認識的途徑等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強調的是認識的動態發展是由實踐推動的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能夠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 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 把科學理論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 脫離實踐、紙上談兵,認識不為實踐服務例題:2021年10月14日,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它將觀測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現,探究太陽爆發的源區動態特性和觸發機制,還將獲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為解決“太陽爆發由里及表能量傳輸全過程物理模型”等科學問題提供重要支撐。材料表明( )①衛星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從而促進了認識的發展②本次試驗任務旨在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③“物理模型”是否具有真理性還有待于實踐去檢驗④對太陽本質和規律的認識通過衛星探測就可以完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正確,材料的試驗表明衛星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從而促進了認識的發展、“物理模型”是否具有真理性還有待于實踐去檢驗;②錯誤,本次試驗任務并沒有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實踐的檢驗;④錯誤,對太陽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要通過分析等深加工才能完成。故選:B。考點四:真理及其特征(1)真理的涵義: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全面理解真理的特征。項目 理解 要求 誤區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②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其規律③檢驗真理的標準一一社會實踐是客觀的④在同一條件下人們對同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個 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①對同一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性認識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③真理是一成不變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對的。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例題:9月27日11時23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成功。衛星入軌后,所獲得的數據可廣泛服務于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應用用戶,進一步滿足國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需求。該實踐的成功表明( )①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②認識只有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才能實現③真理必有價值,科學研究的價值在于造福人類④變革社會的實踐是在意識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B解析: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①說法錯誤。科技工作者將環境減災二號0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成功,這說明認識只有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實現,②符合題意。所獲得的數據可廣泛服務于國土資源、水利、農業、林業、地震等應用用戶,進一步滿足國家在相關領域數據持續供給需求,體現了真理必有價值,科學研究的價值在于造福人類,③符合題意。材料并不是反映變革社會的實踐,④不符合題意。故選B。考點五: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項目 理解 原因 要求 誤區認識具有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①“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②“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認識具有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認識具有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總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例題:“吃就吃新鮮的”,這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通常情況下,對大多數食品而言,越新鮮,味道越好,其營養價值也越高。但對黃花菜、海蠻、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鮮”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隱患。上述材料說明( )①真理總是局限于一定的條件和范圍②真理與謬誤并無明顯的界限③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在通常情況下,對大多數食品而言,越新鮮,味道越好,其營養價值也越高。但對黃花菜、海蟄、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鮮”往往意味著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隱患。材料說明真理總是局限于一定的條件和范圍,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③符合題意。真理與謬誤有嚴格的界限,②說法錯誤。材料強調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體現真理的含義,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例題:針對青蒿素聯合療法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抗藥性”衛生難題,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帶領團隊攻堅數年,終于揭開青蒿素抗瘧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應對方案,用事實告訴世界: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首選的高效藥物。這表明( )①“抗藥性”衛生難題的出現,推動了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認識②認識具有反復性,對抗瘧機理的認識是一個不斷超越推翻已有認識的過程③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認識源于實踐,是客觀與主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④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對抗瘧機理的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針對青蒿素聯合療法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抗藥性”衛生難題,屠呦呦帶領團隊攻堅數年,終于揭開青蒿素抗瘧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治療應對方案。這表明“抗藥性”衛生難題的出現,推動了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認識,也表明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對抗瘧機理的探索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①④正確切題。真理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而不是一個不斷推翻原有認識的過程,②錯誤。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認識源于實踐,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③錯誤。【考法預測】考法1.怎樣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或分析材料體現的認識論道理是高考命題經常采用的方式。一般有兩種設問方式,一是要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知識分析材料體現的哲學道理,二是要求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知識分析如何解決現實問題。高考題的設問一般切入點比較小,如“用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相關知識回答……”“用真理的相關知識回答……”“……是如何反映認識的特點的”等。由于新課標教材和高考大綱并沒有明確界定哪些知識是唯物論,哪些知識是辯證法,哪些知識是認識論,導致許多學生在組織答案時不知道用哪些知識去回答。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首先要明白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哪些內容。【答題模板】實踐、真理與認識發展的過程關于實踐和認識的相關知識是近年來的高頻考點。在復習關于實踐和認識的相關內容時,要結合人們改造自然社會改革和科學實驗的相關成果來進行復習。常見設問角度①運用實踐和認識的知識,分析我黨對轉方式調結構(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認識是如何不斷深化的。②運用真理的相關知識,分析說明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態度。③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分析說明我黨對……問題的探索過程④運用實踐的相關知識,分析說明“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三步走”戰略。⑤運用探索認識的奧秘的知識,說明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所蘊含的哲學道理。答題要素實踐的特征+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真理的特點+認識的過程常用答題術語:①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②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人們的實踐起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④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是客觀的、有條件的、具體的⑤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