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級年上冊 《中國歷史》第 11 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教學設計教學理念與目標(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知道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的史實;了解北洋軍閥混戰的黑暗局面。(二)教學目標1.從袁世凱獨裁專制、復辟帝制的過程和最后的失敗認識到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袁世凱稱帝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然被歷史拋棄,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2.觀察二次革命形勢圖和護國戰爭形勢圖,了解二次革命和護國戰爭的經過,提高觀察地圖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增強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3.從宋教仁、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發動“二次革命”、護國戰爭等一系列斗爭,感受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反對獨裁專制,堅持民主共和的不屈不撓革命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4.分析軍閥割據對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深重災難,認識戰爭的殘酷,樹立珍愛和平的意識,同時認識到只有維護國家和平與統一,人民才會有安定和平的生活,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一)教材的內容、地位本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的最后一課,課文主要由四個子目構成: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護國戰爭和軍閥割據。四個子目以民主共和的艱難發展為思路,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對內逐步實現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進而復辟帝制的自取滅亡之路;另一條線索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逐步清醒,認識袁世凱真實目的,奮起反抗獨裁專制,維護民主共和而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其核心在于民主與共和的斗爭。在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以后,但政權仍掌握在北洋軍閥手中,中國革命的道路仍漫長而又艱難。(二)教學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革命派的反袁斗爭(二次革命、護國運動)2.教學難點:北洋政府的概念和軍閥割據的影響教學設計思路本課的教學核心是“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引導學生從兩條主線進行分析:一是袁世凱對內建立和加強獨裁統治,最后復辟帝制和對外賣國的種種倒行逆施行為;二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而展開的一系列斗爭,是辛亥革命的“余波”。最后提示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繼續進行探索,從而引入下一單元內容。教學過程(一)導入溫故知新,投影時間軸,提問學生回顧辛亥革命過程,由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引入北洋政府統治。(二)講授新課1.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教師:講述北洋政府的概念并投影相關材料。材料一:北洋政府指 1912 年—1928 年由北洋系軍閥控制的中華民國北京政府。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逼南京臨時政府前往北京,北洋政府的統治由此開始。——摘編自陳欽《北洋大時代》材料二:(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分析,讓學生明白“北洋政府”的概念,以及了解北洋政府分為袁世凱統治和軍閥割據兩個時期。2.二次革命:教師:投影袁世凱《就任誓詞》,并且讓學生結合課本思考袁世凱是否遵守誓言?材料:世凱深愿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愿望,達國家于安全完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袁世凱《就任誓詞》學生:閱讀課本并且找出答案,袁世凱背棄誓言破壞責任內閣制。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從袁世凱的行動推測他的目的是什么?為維護民主共和,革命黨人有何行動?學生:閱讀課本并且結合教師所給材料,找出袁世凱的目的是實現獨裁專制統治,并且刺殺了宋教仁,而革命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組建了國民黨,希望通過政黨選舉制約袁世凱的權力。(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史料得出結論,培養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過渡)“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他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革命黨人不得不做出抉擇,1913 年 7 月12 日上午,李烈鈞在江西湖口向北洋軍隊發起進攻,二次革命正式打響。教師:請同學閱讀課本 51 頁并結合《二次革命形勢圖》找出二次革命的時間、導火線、領導人、經過以及結果等相關內容。思考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學生:閱讀課本并且找出答案。教師:這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的獨裁專制和軍事進攻,保衛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故稱之為二次革命。(過渡) 二次革命被輕易鎮壓,使袁世凱得意忘形,他不再滿足于臨時大總統的頭銜,而渴望擔任終身大總統,為最終稱帝做準備。——徐中約《中國近代史》(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歷史事件基本要素的能力。3.袁世凱復辟帝制:教師:二次革命鎮壓之后,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做了哪些事件,請同學閱讀課本,完成袁世凱稱帝時間軸。學生:閱讀課本并且找出答案。(設計意圖)學生按照時間順序列舉事件,完成時間軸有助于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4.護國戰爭:教師:面對這袁世凱瘋狂的復辟帝制行為,社會各界又是持什么態度呢?投影材料。材料:萬戶涕淚,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稱民賊。……誓死戮此民賊,以拯吾民。——孫中山《討袁檄文》教師:請通過以上材料分析孫中山對袁世凱稱帝的態度。學生:孫中山反對袁世凱稱帝,認為其行為破壞民主共和制度,不得民心。他誓死討伐袁世凱,以達到救國救民的目的。教師:孫中山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各種反袁勢力逐漸匯合成一場聲勢浩大的護國戰爭,挽救垂危的中華民國。請同學閱讀課本 52 頁并結合《護國戰爭形勢圖》找出護國戰爭的時間、原因、領導人、經過以及結果等相關內容。學生:閱讀課本并且找出答案。教師:轟轟烈烈的護國戰爭中,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鬧劇不到三個月便草草收場,我們不禁要問袁世凱的皇帝夢為什么這么快就破滅了?投影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最主要原因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其次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袁世凱的倒行逆施缺乏思想基礎等。(設計意圖)袁世凱稱帝的失敗,讓學生了解當時的中國封建帝制已經沒有市場,認識到歷史潮流不可抗拒,人民意志不能違背等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5.軍閥割據:教師:(過渡)護國戰爭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恢復了民國國號,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取得了勝利,但它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沒有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未完成。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 53 頁“軍閥割據”的內容,完成下表。教師:閱讀教材結合表格材料,分析軍閥割據局面出現的原因。學生:帝國主義的分而治之;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等。教師:閱讀教材第 53 頁《材料研讀》,想一想北洋軍閥的割據局面對中國社會造成了哪些不利影響?學生:軍閥割據混戰,導致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民眾流離失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益增長的軍隊人數和軍費開支,使中國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設計意圖)通過圖表與數據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軍閥混戰給中國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幫助學生提高維護國家和平與統一的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三)課堂小結教師:袁世凱竊取權力之后,為了加強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解散國民黨和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甚至公然復辟帝制,倒行逆施。為了維護民主共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進行了“二次革命”“護國戰爭”,與北洋軍閥展開不懈的斗爭。正如孫中山臨終時所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設計意圖)提示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繼續進行探索,從而引入下一單元內容。(四)課堂練習完成課本 54 頁的課后活動。(五)板書設計(設計意圖)學生完成小結過程中,可以理解本節課教學核心是“民主共和與專制獨裁的斗爭”,并且找出本課兩條主線:一是袁世凱對內建立和加強獨裁統治,最后復辟帝制和對外賣國的種種倒行逆施行為;二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而展開的一系列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