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題目 第 12 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學科 歷史 授課年級 七年級課型 新授課 教學課時 1 課時教材分析 本單元從北宋建立開始,至元朝滅亡結束,中華民族在這一時期都在進一步交融與發展,社會經濟與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重要時期。本課主線是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有三個子目: 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和元曲、司馬光和《資治通鑒》。三個子可目分為都市生活和文化繁榮兩大部分,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圍擴大,商市擴充,教育發達,文化生活豐富。都市生活推動著文化繁榮, 出現了宋詞和元曲等新的文學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奇葩。文化繁榮又反映了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兩方面之間相互關聯,又互相促進。兩方面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上學期已經掌握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一統的秦漢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歷史概況。這些只是對于本單元的學習起鋪路搭橋的作用,使學生具備了學習隋唐歷史知識的條件。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知識儲備和價值觀的初步形成時期,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趨勢并不了解,要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培養正確的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培養關注歷史發展的廣泛性和持續性。課標要求 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教學重點 繁華的都市生活及宋詞元曲教學難點 從文化流行的角度了解宋詞與元曲教學方法 講述法、圖示法、材料分析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手段 (教具與媒體使用) 多媒體課件參考資料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國電影頻道節目制作中心紀錄片《中國通史》 (3)《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故宮出版社) (4)黃仁宇:《汴京殘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白芷寒:《不可不知的宋朝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6)伊永文:《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中國工人出版社 (7)童超:《看得見的中國史——宋》,北京聯合出版社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導入本課 展示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設問:你能猜出來這些藝人陶俑在做什么嗎? 知道宋元時期的雜劇演出遍及城鄉各地,為民眾所喜愛。人們的都市生活豐富多彩。 從出土的文物中了解歷史,讓學生知道文物也是史料的其中一種形式。一、宋元時期的都市1.繁華興旺的大都市 學生結合第 9 課《宋代 結合地圖所示,以及結合圖片展示,思考:結合所學,北 商業都市的發展》所 課文上下文聯系,培宋都城開封的商業區在時空分布上 學,回答城市商業活動 養學生時空素養和歷有何變化? 空前活躍,成為都市生 史學習的聯系的思展示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大都 活繁榮的基礎。 維。示意圖,結合三則各都城的史料,進 知道北宋時的開封、南 將地圖與史料聯系,行閱讀。 宋時的臨安、元朝時的 培養歷史解釋的歷史展示詹子慶編《中國古代史參考資料》,宋朝城市出現了哪一階層? 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核心素養。2.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 大相國寺,既有商品交 地圖結合史料的記展示大相國寺的圖片,以及《東京夢 易,也有娛樂演出,是 載,突出大相國寺的華錄》中的記載。是著名的佛教寺院, 東京城內的一個大瓦 功能,從中體現出北也是繁華的貿易市場。 子。 宋市民的生活特色。本課講授 結合地圖冊圖片,以及《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了解瓦子的分布。思考: 結合視頻《中國通史》的介紹,了解:瓦子, 視頻的播放,更形象生動的展示北宋的瓦什么是瓦子?材料中提到的瓦子中 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場 子。的“勾欄”,又是什么? 所。展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尋找 觀看名畫進行尋找。 通過著名的風俗畫 《清明上河圖》,體會其中的娛樂活動和勾欄、瓦子。 感悟市民階層的娛樂 繪畫是生活的反映,閱讀《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以及 性文化,具有濃郁的文 認識此話的價值地教材的“相關史事”介紹,知道北宋 化氛圍和文化消費特 位。都城開封的夜市。 征。結合教材的元墓出圖的陶俑和宋代 宋元時期,戲劇表演主墓葬散樂壁畫,了解此時的雜劇藝 要形式是雜劇,包含了 了解文物的歷史價術。 說唱、歌舞等技藝。 值。展示四首詩詞,設問:宋人筆下的詩 學生活動, 閱讀和思 跨學科的融合,本課詞,講述的是哪個節日。 考。 授課的其中一個內容教材“課后探究”,思考:宋代市民 學生從城市的發展和 為宋詞,通過宋人筆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想一想這與 市民階層的壯大,物質 下的詩詞,反映了當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有何關 生活與精神生活方面 時的時代生活。傳統系? 盡心思考。 習俗,塑造了中華民二、宋元時期的文化 族的生活方式,寄托了民族的美好愿望,1.宋詞 也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通過《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朗誦的三 首詩詞,感受宋詞的特點,詞人的詞 學生聆聽并思考。 文化認同。風等。2.元曲 跨語文學科的融合,閱讀教材,完成下列內容。閱讀教材 感受關漢卿用浪漫的 認識到:隨著城市的“相關史事”,了解《竇娥冤》的故 藝術手法,憤怒地鞭撻 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事。 了黑暗勢力。 大,物質生活的豐富,展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序》中的材料,思考:宋元時期的文學形式發 理解都市繁華生活與文化創作的關系。 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 求也不斷變化。展變化有何特點?3.史學 表格比較司馬遷《史記》與司馬光的 《資治通鑒》。指出:《資治通鑒》的 “鑒”,指總結歷史經驗,給統治者 知道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 通過表格的歸納,進一步掌握兩本史學巨著的區別。以借鑒,即“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這是編纂這本史書的根本原因。 著,兩人被稱為“史學兩司馬”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 文化,是一個國家、進行歸納。 一個民族的靈魂。數本課 千年的積淀,也成為小結 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文化自信。1.閱讀《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故宮出版社),通過書中對《清明上河圖》細節的闡釋,課后 深入了解北宋都城開封的市井生活。閱讀 與擴展 2.觀看紀錄片《追尋宋金時代的別樣生活》 ,進一步了解宋金時期市民階級的“衣食住行” 。課后練習 北宋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這首詞中的“三吳都會”指的是( ) A.開封 B.洛陽 C.大都 D.杭州 下圖為元朝出土的陶俑,呈各種表演形態,有的吹口哨、跳舞,有的吹笛和擊節板等。這些陶俑正在進行的戲劇表演形式是( )A.說唱 B.雜劇 C.歌舞 D.雜技 生活于兩宋之間,詞風委婉、感情真摯、細膩清秀的詞人是( ) A.蘇軾 B.辛棄疾 C.李清照 D.范仲淹 被宋神宗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史書是(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三國志》 D.《水經注》參考答案: 1.D 2.B 3.C 4.B板書設計 一、宋元時期的都市 1.繁華興旺的大都市 2.豐富多彩的市民生活二、宋元時期的文化 1.宋詞 2.元曲 3.史學——司馬光和《資治通鑒》教學反思 本課的主線是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三個子目分為都市生活和文化繁榮兩大部分,都市生活推動著文化繁榮,文化繁榮又反映了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兩方面之間相互關聯,又互相促進。兩方面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 宋元時期的大都市、市民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傳統節日與習俗三個層面介紹了宋元都市生活的繁華。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圍擴大。講述此內容時,以將歷史地圖冊中的圖片、史料記載以及《中國通史》中同一時期的歐洲城市比較等多種材料進行結合,從時空方面進行內容的突破,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對市民豐富多彩的生活這一內容,以《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作為線索進行貫穿,找尋市民的生活。觀察《清明上河圖》上的細節,了解宋朝城市經濟的繁榮、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從中感知宋代高度繁榮、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兩宋商品經濟和城市發展居于世界領先的歷史地位等史實。播放《中國通史》中勾欄的片段,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結合教材中的《河南禹州宋代墓葬的歌舞散樂壁畫》、《宋代蹴鞠銅鏡》、《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挖掘教材材料的意義,將講述回歸教材、用好教材。 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市民階層的擴大,又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宋詞和元曲等新的文學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奇葩。在“宋詞和元曲”一目的處理中,采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中的朗誦,讓學生通過名家的朗誦更能感受到詞曲的風格、特點,從而掌握重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等,從詞曲主題變化中把握當時的社會生活及時代風貌,為突破本課的難點服務。 生活史、文化史的教學價值日益受到重視,但目前相關的教學中存在教師對這一內容(的不重視,課堂講授內容零散、教學立意不高,為教而教忽略其中的關系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化零為整、如何發揮生活史文化史教學的實效,發揮育人的作用,是歷史老師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