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 10 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一、教學背景分析(一)課程標準內容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軍滅亡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統一。(二)教材分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講述的是遼宋夏金元的歷史,是我國從多民族政權并立走向國家統一的歷史。本課內容上承“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金與南宋的對峙”,下啟“元朝的統治”,共設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滅西夏與金”和“元朝的建立與統一”三個子目。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權,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的混戰局面。忽必烈建立元朝,重新統一了全國。三個子目之間是因果關系,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滅西夏和金,為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奠定了基礎。學生學習中需要關注的是最基本最典型的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透過這些具有典型意義的“點”去了解、梳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發展線索,體會“元朝的統一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建立起“點”與“點”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便于學生了解歷史發展的時序和線索,透過歷史的表象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形成自己的認識。(三)學情分析1.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初步掌握了歷史學習的方法,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識,但他們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識點的內在聯系,不能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2.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或語文課的學習,對文天祥的事跡與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正確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需要老師的引導;相對于對忽必烈的陌生,學生對成吉思汗比較熟悉,但也僅僅是知道“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對其人生經歷與歷史貢獻所知并不多。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點是成吉思汗及其繼位者的對外戰爭,對政治史興趣偏弱,教學中需要較多的資料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二、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閱讀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本材料等史料,知道蒙古族的興起、統一與元朝建立的過程,自主建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學生識讀、運用歷史地圖的能力,形成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概念。2.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閱讀圖像史料與文字史料,獲取信息,結合課本自主歸納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歷史人物的主要貢獻;通過研讀他們的具體事例(故事),感受成吉思汗的頑強毅力、忽必烈“行漢法”的智慧、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3.學生通過研讀史料,結合問題思考,從當時的情境和歷史的角度分析忽必烈“行漢法”的背景,從具體措施中體會“行漢法”的智慧,認識“行漢法”對其完成統一大業的作用和影響。4.學生通過研讀史料,用辯證的、歷史的視角去觀察、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元朝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廣大的疆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三、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教學難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地圖讓學生直觀了解元朝的建立和完成統一的過程。忽必烈為什么“行漢法”、“行漢法”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對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需要借助史料的解讀與探究,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如何正確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點難,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在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在老師的點撥下學會評價歷史人物(事件)的方法。四、教學思路基于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落實部編教材理念、進行價值觀引領等考慮,本課教學設計圍繞“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將課文三個子目濃縮為兩大部分:蒙古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兩部分內容是因果關系,體現歷史的邏輯聯系(教材的邏輯、教學的邏輯),呈現歷史發展的時序和線索。教學中以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位歷史人物為突破口,運用適量的史料(視頻、圖片、地圖、文字等),采用講授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歷史事件的時序,以人帶事,層層推進,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感受歷史人物的魅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五、教學過程【新課導入】結合地圖,復習舊知,引出新知【設計意圖】由地圖直接導入,形象直觀,了解時代特征,引出“蒙古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探究的欲望。【新課講授】(一)蒙古政權的建立與發展1.蒙古族的興起【教師活動】呈現地圖 動態演示【學生活動】觀察地圖【教師活動】結合地圖講解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后來向西遷徙,進入草原地區。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名稱。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逐漸變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教師活動】結合地圖,簡單介紹蒙古族的歷史沿革【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地圖,結合老師的講解,從時間和空間上理解“蒙古族”的概念。【教師活動】呈現史料,提出問題【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結合課本,思考并回答:蒙古族有哪些生活習性?材料一材料二 生長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徂[cú]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南宋]趙珙《蒙韃備錄》【教師活動】解讀史料,得出結論:蒙古族善于騎射,驍勇善戰,逐水草而居,過著游牧的生活。【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提取關鍵信息,運用課本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過渡>:12 世紀的蒙古草原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況呢?【教師活動】 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第 50 頁課后活動第 1 題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有草皮的地翻轉著,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蒙古秘史》思考:(1)這一描述反映了 12 世紀的蒙古草原上的什么局面?(2)改變這一局面的是誰?【學生活動】閱讀材料,結合課本,思考、回答問題。【教師活動】解讀材料,歸納總結。(1)反映了 12 世紀蒙古草原上蒙古諸部互相征伐,社會動蕩不安的局面。(2)成吉思汗(鐵木真)【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對材料的研讀與解讀,了解 12 世紀蒙古草原部落間戰爭頻繁、動蕩不安的現狀,認識結束戰爭、統一蒙古草原是民心所向。2.蒙古政權的建立和發展【教師活動】材料研讀材料一 一代天驕,……,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沁園春·雪》材料二 成吉思汗是拉近世界的最偉大的人。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于一身。—— 據《華盛頓郵報》(1996 年 4 月 19 日)【設計意圖】形成認知上的沖突,激發學生了解與探究成吉思汗的欲望【教師活動】播放視頻鐵木真(剪輯自紀錄片《中國通史》全 180 集下)【學生活動】觀看視頻,初步了解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結合課本,歸納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教師活動】圖片選自油畫《蒙古歷史長卷》【學生活動】結合視頻與四格油畫,講述草原王者的艱難人生。【設計意圖】感知成吉思汗的優秀品質,聯系自己實際,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與毅力。【師生活動】歸納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成吉思汗像(1)1206 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的局面。鐵木真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2)采取措施促進蒙古族的發展壯大,帶領蒙古族走向文明。(3)發動戰爭,開疆拓土,走向世界。(系列圖片與文字資料)【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如何看待成吉思汗及其繼位者發動的對外戰爭?材料一 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臺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征服者。 ……他們通過的有些地方城市被夷為平地,河川改變方向。——[英]萊穆《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材料二 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中國繪畫和波斯繪畫彼此相識并交流。馬可·波羅得知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法]格魯塞《蒙古帝國史》【教師活動】歸納、點撥戰爭是殘酷的,伴隨著血與火。戰爭打破了東西文明的壁壘,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史料解讀、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用辯證的觀點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在辨析中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回應前文對成吉思汗的評價,幫助學生釋疑解惑。【教師活動】1227 年,在西夏將滅之際,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時留下滅西夏之計,利用宋金矛盾、借道宋境、聯宋滅金的策略和秘不發喪的遺囑。【學生活動】結合地圖,講述蒙古滅西夏與金、招降吐蕃、吞并大理的過程【教師活動】結合地圖繼續講述:蒙古兵分三路圍攻南宋,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損兵折將。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合州釣魚城時,被南宋軍民用拋石機擊中,傷重而死。蒙古軍隊慘遭失敗。蒙哥死后,他的弟弟、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1260 年繼承汗位。【設計意圖】落實時空,梳理線索,引出新的學習內容。(二)元朝的建立和統一1.元朝的建立(1)1260 年忽必烈繼承汗位。(2)忽必烈“行漢法”【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提出問題。【學生活動】根據材料回答:忽必烈為什么要“行漢法”(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材料研讀 有著多年治理漠南漢地經歷的忽必烈,深感只有行“漢法”才能使社會安定,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王建《忽必烈的文治思路與元代蒙古國子監》【教師活動】適當補充介紹忽必烈,尤其是他在漠北生活時的小故事,豐滿歷史人物的形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忽必烈采用漢族統治方法的原因。【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表格,歸納忽必烈“行漢法”的具體措施。舉措 具體表現接受漢族儒臣建議 “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施行“治國安民”方略 廣開言路,整頓吏治, 注重農桑實施漢制 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建立年號【師生活動】(簡單介紹:元朝的國號取自《易經》:“大哉乾元,物資始,乃統天。”展現了他統一中原的決心。)(3)元朝的建立時 間:1271 年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都 城:大都(1272 年)(今北京)【教師活動】展示“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地圖【學生活動】閱讀地圖上的文字,在地圖上找到大都,用筆圈出來。【教師活動】結合地圖,引導學生認識到:元朝的統治中心從漠北草原向傳統中原地區轉移,為元朝實現全國統一,控制整個中國提供了有利的地理條件。【設計意圖】 落實時空,加深認識。【教師活動】 展示《元大都平面圖》,布置任務。(1)找出“孔廟和國子監”(2)思考:在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出現“孔廟和國子監”,意味著什么?【學生活動】觀察《元大都平面圖》,找出“孔廟和國子監”,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活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點撥:孔廟和國子監的出現意味著蒙古統治者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學生活動】小組討論:閱讀史料,結合課本,分析忽必烈“行漢法”的作用和影響。材料一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國朝仍處遠漠,無事論此,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元]許衡《時務五事·立國規模》,載蘇天爵《國朝文類》卷 13材料二 (忽必烈勸課農桑)行之五六年,民間墾辟種藝之業,增前數倍。——《農桑輯要·序》材料三 元軍攻略南宋的輕殺束掠的政策,使得杭州乃至江南大部分地區“九衢( qú )之市肆不驚,一代之繁華如故”。——[元]伯顏《歸師表》【教師活動】歸納總結(1)順應了歷史潮流,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的認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權的封建化與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延續與發展。(2)緩和了民族矛盾,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增強元朝軍隊實力,為元朝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設計意圖】通過史料研讀,小組討論,老師引領,突破教學的難點,認識“行漢法”的作用和影響,從中體會忽必烈“行漢法”的智慧。<過渡>:如果說蒙古騎兵是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刃,那么忽必烈的漢化政策則是一個以柔克剛的法寶,幫助他成功問鼎中原。2.元朝的統一【教師活動】展示“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地圖【學生活動】結合地圖,講述元朝統一的過程。【教師活動】結合地圖,補充講述: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的抗元斗爭。 1279 年,崖ft海戰,宋軍大敗,元軍消滅南宋殘部,統一全國。陸秀夫背著 8 歲的小皇帝跳海殉國。隨行的南宋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殉國行為的背后是南宋的士子氣節,忠君愛國、寧死不屈。同樣展示士子氣節的還有文天祥。【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文天祥》片斷(剪輯自《中國通史第七十集忽必烈大帝》)【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感受文天祥的民族氣節。閱讀課本第 50 頁的“知識拓展”,講述文天祥的故事。【教師活動】拓展升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幾百年來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設計意圖】豐滿歷史人物形象,感受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學生活動】 閱讀材料,結合課本,討論: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有哪些?材料一材料二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面積)之廣,咸不逮元。——《元史 地理志》材料三 《元史》列傳中(不包括《儒學傳》以后的各傳)有蒙古族 95 人,漢族 221 人,畏兀兒 20 人,契丹 19 人,女真 10 人。此外還有回鶻、高麗、僰(bó)人、渤海、回族等共計 30 多個民族。【教師活動】歸納、整理(1)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2)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如何正確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教師活動】思路點撥:一是從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角度思考,二是從文天祥為什么抗元、文天祥身上體現的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等角度,讓學生明白: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朝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蒙古族從統一蒙古到統一全國的歷史。1206 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為以后元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孫子忽必烈推行漢法,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重建了大一統國家,為多民族的交融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歷史。六、教學評價設計(一)課后作業搜集文天祥的故事,體會其舍生取義的精神,寫一篇 300 字以上的小文章。1.閱讀推薦:《長歌正氣 文天祥傳》(郭曉曄著)2.觀看視頻:百家講壇:中國故事·愛國篇之文天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第三集《清濁之辨》(二)教學評價設計思路本課的教學評價設置為課內學習與課后作業兩大部分。課內學習主要用來觀察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已掌握核心或主干知識、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分析,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重點關注學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滲透價值觀的引領,主要是通過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設計來檢查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的成效,借助學生課堂表現與回答問題的質量來進行評判。課后作業屬于課外思維拓展部分,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籍或觀看視頻,進一步了解文天祥,在撰寫小文章的過程中沉淀思維、內化行為,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樹立責任與擔當意識。七、板書設計一、蒙古政權的建立與發展1.背景:蒙古族的興起2.建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06 年)3.發展:成吉思汗鞏固蒙古政權的措施蒙古滅西夏與金,形成與南宋政權的對峙之勢二、元朝的建立與統一1.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繼承汗位(1260 年),推行中原制度與文化忽必烈改國號為元(1271 年),遷都大都(1272 年)2.元朝的統一 1276 年,元軍攻入臨安,南宋滅亡。1279 年,攻滅南宋殘部,完成全國統一。3.元統一意義 (1)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2)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