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 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 9 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發展與進步。“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二、課標要求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三、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 9 課,承接著第二單元 6、7、8 課宋代政治的變化、民族關系的發展,社會經濟也蓬勃發展起來。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產量大幅增加。紡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進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三個突出傾向:農業、手工業領域各項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海外貿易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本課是有三個子目組成,分別是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四、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七年級上冊江南經濟的發展,知道了東晉時期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開始向南方轉移,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問題分析能力;同時經濟生活又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會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七年級學生思維方式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經濟的理解還有一定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選取合適的文字資料、圖片及視頻資料,將其結合在一起運用到課件中,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資料和信息中,知道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同時,七年級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理解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宋代經濟重心南移,思考其給我們今天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五、教學目標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掌握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實。分析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感知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與現實價值。六、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難點: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重心南移本課的標題是“宋代經濟的發展”,因此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是重點,教材有三個子目分別從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來體現。經濟重心南移這既是宋代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對今天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理清經濟重心南移的歷程、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特別是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本課難點。七、教學設計思路經濟類教學內容的學習對七年級學生有難度,因此在教學中盡可能多地選取合適的文字資料、圖片及視頻資料,創設情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氛圍進行學習,從而加深理解。新課導入使用了一則新聞報道(廣東)《“南海 I 號”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引出南海一號的巨大的船體和巨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瓷器,讓人們對宋代經濟的繁榮與富庶感到震撼,從而引出問題:那么宋代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南方經濟是何時超越北方的?以時政熱點創設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在設計時分別從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三方面來教學,方法多樣,盡量避免學生產生審美疲勞。農業篇,一開頭使用了謎語,指出水稻、茶葉、棉花,直入主題——宋代農業的發展就集中體現在這三種農作物的耕種上;之后用表格的形式將最主要的內容進行歸納匯總,清晰反映宋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手工業篇,使用填空來落實基礎知識;為了說明宋代是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還使用了視頻、圖片和文字史料,加深理解宋代瓷器除了工藝的革新和改進外,宋代還開創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那就是宋代的瓷器回歸到更內斂、含蓄、樸素的色彩本質,追求返樸歸真、格物致知的意境,給人以別致的美感。這也為造船業、以及后面商業貿易繁榮中海外貿易的發達打下了伏筆。商業篇是重點,也是難點。又分三個小子目,首先播放視頻《清明上河圖中隱藏的秘密》,提出問題:宋代的城市與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突破商業都市繁華;通過“算一算”在宋代,每一千文為一貫,當時在四川地區購買一匹絲綢需要攜帶多重的鐵錢?來突破金屬貨幣的缺點和紙幣的出現;海外貿易的發達則運用地圖及大量圖片,圖史結合,不同史料特別是南海一號出土文物的再次出現,前后呼應,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與教材內容相互印證,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為了整體把握宋代經濟的實力與地位,通過呈現《千年前的中國與世界》(部分),將這一時期的宋代與歐洲對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教育順理成章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第一,從表現來看,先從空間突破:將經濟發展的表現等標注在地圖上,就會發現宋代經濟發展的集中區域主要在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西南有兩廣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再從時間突破:通過史料及圖表,相互印證,并得出結論,經濟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第二,從發展歷程來盾,進一步按時空順序梳理經濟發展的情況,形成歷史的脈絡;第三,合作探究,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特別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第四,以史為鑒,關注現實:宋代經濟發展特別是南方經濟發展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何啟示?課堂小結也從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原因和結果進行整體概括,突出經濟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時最后完成,宋代經濟超越了前代。課后作業實際是一個拓展,希望學有余力的同學能自己安排,再次回到開頭,前后呼應,推薦觀看紀錄片《南海一號》和《國家寶藏》第 2 期《宋金項飾》,進一步了解宋代經濟的繁榮和解讀文物上的歷史信息。八、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2020 年 4 月 9 日,新聞報道(廣東)《“南海 I 號”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再次將世人的目光聚焦在這船古船上。800 多年前,這艘宋代商船,滿載萬千寶物駛向海外,卻意外沉沒。800 多年后,“南海一號”浮出水面,它以其巨大的船體和巨量的出土文物,特別是瓷器,讓人們對宋代經濟的繁榮與富庶感到震撼。那么宋代經濟的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南方經濟是何時超越北方的?帶著這些問題,走進我們今天的歷史課堂。【設計意圖】聯系時事熱點,貼近學生生活,關注鄉土歷史,從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興趣。(二)新課講授【過渡】研究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宋代農業的發展(稻花香里說豐年)。一、 農業的發展【教師活動】出示謎語,提出問題:這三條謎語,你能猜到是哪三種農作物嗎?1.白如玉,穿黃袍,只有一豆大,卻是寶中寶。(打一農作物)2.生在ft上,賣到ft下,一到水里,就會開花。(打一農作物)3.像桃不是桃,嘴里吐白毛。(打一農作物)【學生活動】根據文字提示猜謎語。【教師活動】出示圖片,揭曉謎底。是的,它們指的是水稻、茶葉和棉花。【設計意圖】以猜謎語活動為載體,將宋代農業發展中最突出的農作物展現出來,形式新穎,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過渡】宋代農業的發展集中體現在這三種農作物的耕種上。【教師活動】出示表格,歸納講解。引進越南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宋朝時,經濟作物水稻,在南方的種植面積迅速增長。由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由于抗旱力強,成熟早,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南方農民還培育出許多優良品種,從而大大提高了水稻的產量;政府也大力提倡。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③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過渡】宋代農業發展最顯著的變化表現為茶樹、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推廣。①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②棉花種植區由南向北推進,北宋時,種植棉花還局限于廣東和福建,到南宋后期已推進至江淮和川蜀一帶。【設計意圖】表格歸納落料基礎知識,清晰了解宋代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教師活動】出示《西漢至南宋南北方戶數變化圖》和宋代《耕獲圖》,提出問題:這兩則材料還反映了宋代農業發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學生活動】研讀圖片,討論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回答后,歸納總結并進行講解。材料一,反映了宋代人口不斷增長,特別是南方人口數量超越了北方。材料二,《耕獲圖》反映了江南水稻種植的全過程,大家注意:人們一邊收獲,一邊插秧,這說明:宋代復種技術也得到推廣。【教師活動】出示教材 P42《相關史事》和《秧馬》圖,解讀教材。復種是農業史上的重大變革,一年兩熟、兩年三熟的農業產區不斷擴大。它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同時,課本還提到在長江中下游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秧馬。宋朝的蘇軾曾寫詩:“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逸)相絕矣。”秧馬形狀像一只小船,人跨坐其上,前后滑行自如,既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又可減輕人們的彎腰曲背之苦。這些都說明南方耕作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研讀,培養識圖及歷史解釋的能力,同時增加內容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過渡】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雨過天晴云破處,手工業的創新比比皆是。二、 手工業的興盛1.紡織業【教師活動】出示填空,布置任務。【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空格內容。【教師活動】學生完成填空后,歸納講解。①北宋時,南方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絲織生產發達 。傳統的絲織業中,北宋時,南方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絲織生產發達 。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地區的絲織品產量大幅度提高,還出現了唐代沒有的緙絲工藝。②南宋時,隨著棉花種植的推廣,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增加,浙江出土的南宋棉毯證明了這一點。制瓷業【教師活動】出示填空,布置任務。【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空格內容。【教師活動】學生完成填空后,歸納講解。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①出現了五大名窯,分別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等②瓷都:江西 景德鎮(北宋興起)(3)南宋時期,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中心【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填空,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取重要的信息,落實基本史實。【過渡】為了加深大家對宋代瓷器的了解,我們觀看一段視頻,【教師活動】播放《宋代五大名窯》,提出問題:宋代的瓷器與前代相比,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觀看視頻,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后,解讀史料,歸納講解。史料研讀:宋代瓷器也大多追求單色,定窯的純白,汝窯的雨過天青,建陽窯的烏金,都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嘩,而是回歸到更內斂、含蓄、樸素的色彩本質。—-蔣勛《漢字書法之美》…… (宋代中國瓷器在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10)之熱衷。——《 中國瓷業之現狀及其狀況 》【教師活動】講解:宋代瓷器大多追求單色,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嘩,除了工藝的革新和改進外,宋代還開創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那就是宋代的瓷器回歸到更內斂、含蓄、樸素的色彩本質,追求返樸歸真、格物致知的意境,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因此深受海內外人民的喜愛。史料記載:這一時期(中國瓷器在歐洲)價值每與黃金相等,且有供不應求之熱衷。南海一號上大量瓷器的出土也證明了這些,同時也造就了宋代造船業的發展。【設計意圖】視頻的運用,深受學生喜愛,加深理解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為下一小節造船業、以及后面商業貿易繁榮中海外貿易的發達打下了伏筆。造船業【教師活動】出示有關造船業的圖片,解讀教材與圖片。【學生活動】閱讀課本,研讀圖片。【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后,歸納講解。①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②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船塢③(南宋)海船,不僅規模宏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指南針宋代中國的船只船體大,載重量大,能準確辨別方向,特別是水密隔艙技術增強了抗沉性和橫向強度,這些在當時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各國的商人大都喜愛乘坐中國的船只。【設計意圖】圖片的解讀,增強了趣味性,同時也進行家國情懷素養培養,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過渡】農業 、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三、商業貿易的繁榮【過渡】漲海聲中萬國商,宋代商業的繁榮超過了先代。首先表現在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的發展宋代的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一片商業繁華的景象。我們通過一段小視頻來了解宋代商業都市的發展。【教師活動】播放視頻《清明上河圖中隱藏的秘密》,提出問題:宋代的城市與唐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學生活動】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后,出示并解讀史料,歸納講解。史料研讀:材料一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六典》材料二 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東京夢華錄》通過觀看視頻及閱讀課本我們知道:宋代,在長江、黃河及運河沿岸,許多商業城市興起,最大的是開封、杭州,人口多達百萬。隨著人口的增長,商業也日益繁盛。這則材料中記載:在唐代,日午擊鼓、日入前擊鉦,來加強對東市、西市的管理,夜晚還實行宵禁;但宋代的都市,經商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通曉不絕的夜市。時間上的突破:經商時間不再受到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空間上的突破:【教師活動】出示史料,結合視頻和教材,全面解讀:宋代的城市與唐代相比的不同點。史料研讀:材料一 (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 壯,門面廣闊 ,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東京夢華錄》材料二 (南宋首都臨安)“萬物所聚,諸行百市”, “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店鋪,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夢梁錄》材料三 宋代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此前的中國劃出了分界線,而近于我們現代。---《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書評》【學生活動】聯系視頻,結合教材,研讀史料,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后,解讀史料,歸納講解。宋代的都市,打破坊市制格局,商業活動不再僅僅局限在“市”里,街道與宅巷之內到處可以開設店鋪。商業貿易區域擴大:城市商貿輻射到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草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為重要商業貿易區。我們通過這兩則材料可以知道:宋代的都市人口眾多,店鋪林立,商家實力雄厚,交易量大;視頻中還提到宋代出現了最早的夜市,宋代的夜生活豐富,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商販、貨郎叫賣其中,出現了最早的商業廣告等,呈現出一片商業繁華的景象。正如著名漢學家宮崎市定說:“宋代人們的生活環境,與此前的中國劃出分界線,而近于我們現代”。【設計意圖】運用視頻,增強趣味性的同時,結合課本解讀史料,提高學生史料閱讀的能力;不同史料也可相互印證,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過渡】宋代商業發展的最突出的表現是紙幣的出現。最早紙幣的出現【教師活動】出示史料,提出問題:算一算在宋代,每一千文為一貫,當時在四川地區購買一匹絲綢需要攜帶多重的鐵錢?史料研讀:“川界用鐵錢,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千文為一貫 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即難以攜持。”——李攸《宋朝事實》“市羅(絲綢)一匹,為錢(鐵錢)二萬(文)。”——《宋史·食貨志》【學生活動】研讀史料,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后,解讀史料,歸納講解。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千文為一貫,也就是一萬文的鐵錢重 65斤,那買一匹絲綢二萬文,也就是需要 130 斤重的鐵錢,這就是一位成年人恐怕也難以搬動了。因此金屬貨幣的缺點也就顯而易見了,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不利于大宗商品的買賣及商業貿易的發展。【設計意圖】通過計算,避免歷史課的審美疲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計算的結果更有助于學生理解金屬貨幣的缺點與紙幣出現的原因。【過渡】因此,紙幣出現的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教師活動】學習探究,提出問題:(1) 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2)最早紙幣出現的時間、地點。(3)紙幣的出現有何作用?【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提取信息,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后,歸納講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貨幣交易量增加;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不利于商業發展,這都是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北宋前期(1023 年),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時,發行了會子,紙幣使有范圍進一步擴大,發展成為與銅錢并行的貨幣。紙幣容易攜帶,有利于商品交易,促進了商業發展。【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參與意識,指導學生學會歷史學習的方法,體驗學習的成功感,激發學習的內在動力。【過渡】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為海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發達的造船業和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為海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而宋代由于北方戰亂,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從而大大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海外貿易的發達。海外貿易發達【教師活動】出示《宋代海外貿易》圖與《宋泉州市舶司遺址》圖、《南海一號出土文物》圖,結合史料,詳細講解。宋代的海外貿易超越了前代,表現:①商港聞名世界(廣州、泉州)②海外貿易范圍廣(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廷鼓勵海外貿易(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宋高宗曾說;“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 可見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南海一號上出土的具有異域風情的金腰帶和大量的瓷器等,也見證了宋代海外貿易的發達。【學生活動】識讀地圖、圖片,印證教材內容。【設計意圖】運用地圖及大量圖片,圖史結合,增強趣味性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識圖、讀圖及史料閱讀的能力;不同史料特別是南海一號出土文物的再次出現,前后呼應,再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與教材內容相互印證,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教師活動】呈現《千年前的中國與世界》(部分),提出問題:那么總的來說,一千年前的宋代,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情況怎樣?史料研讀:一千多年前的夜晚,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中國的城市燈火輝煌、光明燦爛。一千多年前全世界只有中國有超過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1 世紀,歐洲最大的城市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等城市的規模都不過萬人。而中國的首都有 150 萬人。一千年多前中國華北的鋼鐵年產就達 125 萬噸, ……公元 1788年歐洲工業革命開始英國鋼鐵年產才有 7.6 萬噸。一千多年前中國人是最會作買賣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燒成瓷器)就輕易換來大批金銀珠寶。一千年前的中國經濟總量最高時占當時世界的 80%。……——摘編自《千年前的中國與世界》【學生活動】研讀材料,思考問題。【教師活動】解讀材料,歸納講解。正如德國經濟學家貢德.弗蘭克所說:“中國的經濟,在宋代,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設計意圖】將這一時期的宋代與歐洲對比,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家國情懷教育順理成章完成。【過渡】我們將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匯總,請大家觀察這張表格,你有什么發現呢?【教師活動】呈現《宋代經濟發展表》后,再在地圖上標示出來。【學生活動】對比表格與地圖,思考問題。【教師活動】學生回答后,歸納講解。我們將宋代經濟發展的集中區域在圖上顯現出來,你會發現:從區域來看,宋代經濟發展的集中區域主要在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西南有兩廣地區也得到了開發。【教師活動】出示史料,指導學生研讀。史料研讀:材料一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朝代項目南方諸路北方諸路南北比例北宋1045年賦稅358110004509500044:56南宋1196年賦稅600000001431900081:19)——《宋史》材料二 宋代南北方賦稅收入表【學生活動】研讀表格及文字史料,思考得出結論。【教師活動】學生發言后,歸納講解。“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從材料二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宋時期,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南方經濟超越北方經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南方。【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地圖的對比,與文字史料相印證,加深理解經濟重心的南移到南宋時完成的史實。【過渡】回顧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的歷程。東漢末年至南北朝時期 江南地區經濟初步發展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國時期 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傾向北宋至南宋時期 南方經濟水平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設計意圖】按時序性梳理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實,形成歷史的脈絡。【教師活動】呈現史料,合作探究,提出問題:宋代經濟南方超越北方,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史料研讀:材料一 宋代除了北宋初年及靖康、紹興之際的戰爭外,社會相對安定……——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二 荊湖、江南與兩浙上腴之田,彌旦數千里,無人以耕,……中原士民,扶攜南渡,不知其幾千萬人……——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材料三——《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 33 頁材料四 北宋和南宋在大多情況下基本上采取了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的方針,實行獎勵耕種的政策,……地方上也不乏倡導農業并作出貢獻的官員。 ……咸平二年(999)九月,又“令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聽蕃從便”。——白壽彝《中國通史》【學生活動】研讀史料,合作討論,探究得出結論。【教師活動】學生回答后,歸納講解。1. 南方戰亂少,社會相對安定(政治因素)2.中原人口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經濟因素)3.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自然因素)4.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政策因素)【設計意圖】多種史料的研讀,從政治、經濟、自然等多角度分析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得到培養與提高。【教師活動】知古鑒今:宋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中對我們今天有哪些啟示?【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得出結論。【教師活動】學生回答后,歸納講解。確實,只有國泰民安,經濟才能繁榮發展。因此,我們今天應該:始終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要重視人才 、科技進步。3.要保持生態環境、愛護自然。“綠水青ft就是金ft銀ft”,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4.采取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你還有哪些啟示與想法,請課后自行歸納。【設計意圖】以古鑒今,關注現實,貼近學生生活,家國情懷教育水到渠成。(三)課堂小結本課,我們學習了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了解了宋代經濟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商業上的具體表現,最終南方經濟超越北方,經濟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時最后完成。宋代經濟超越了前代。【設計意圖】歸納總結,理清線索,及時鞏固。(四)課后作業觀看《國家寶藏》第 2 期《宋金項飾》,解讀文物上的歷史信息。觀看紀錄片《南海一號》,進一步了解宋代經濟的繁榮。九、教學評價(一)單項選擇題下列語句中,反映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是(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蘇湖熟,天下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宋代從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在江南推廣的農作物是( )棉花 B. 胡蘿卜C. 占城稻 D. 馬鈴薯以下對兩宋時期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蘇州、湖州是主要的稻米產區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城市里經商的區域和時間不再有嚴格限制江南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宋朝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輝煌時代。北宋興起,后來成為我國著名瓷都的是( )開封 B. 景德鎮C. 杭州 D. 南京“廣州市舶司……(宋)祖宗時謂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兩浙路明州、 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市舶司”是政府的一個管理機構,它管理的是( )海外貿易 B. 造船業C. 城市經濟 D. 農業(二)材料解析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的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的比例西漢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整理(1)閱讀材料指出,唐代以前,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在哪里?(2)結合材料及所學的知識說明,古代經濟重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在何時完成?(3)簡述古代經濟重心發生變化的原因。(三)參考答案1. C 2. C 3. D 4. B 5. A6. (1)北方。(2)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最終完成。(3) 北方長期戰亂,南方相對安定;中原人南遷,帶來先進技術和勞動力;南方自然條件好。十、板書設計第 9 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一、宋代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的發展水稻、茶葉和棉花2.手工業的興盛(1)紡織業(2)制瓷業(3)造船業3.商業貿易的繁榮(1)商業都市的發展(2)紙幣的出現(3)海外貿易發達二、宋代經濟發展的原因1.南方戰亂少,社會相對安定(政治因素)2.中原人口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經濟因素)3.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自然因素)4.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政策因素)三、宋代經濟發展的結果: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