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一模不一樣學情分析:教材此前涉及平面構成的知識較少,特異構成知識相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知識性強,為了避免學生感覺難度大、枯燥。根據年齡特點,適當降低本課難度;在學生掌握規律后,通過游戲、特異部分的設計、欣賞優秀作品來激發創作熱情。教學內容:湖南版教材四年級上冊,課本第37~38頁。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掌握特異構成的特點及變化規律,創作一個特異形的作品。初步了解設計方法,形成設計意識。(2) 過程與方法:1、欣賞生活中的特異現象,了解特異的類型。2、有意識的弱化平面構成中特異的知識性,讓學生既學有所得,又不感覺枯燥。(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驗設計、創造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2、感受設計與繪畫造型活動的區別,體驗特異的發現與創作活動的樂趣。教學重點:掌握特異構成的特點及變化規律,選擇喜歡的媒材與工具制作特異作品。教學難點:掌握規律,設計出與眾不同的特異作品。教學準備:課件、教具。教學過程:一、創作情景、導入課題1、出示一張自然界的重復現象和特異現象的圖片,請同學們說說圖片前后變化的不同之處,帶來給你什么不同的感受。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去一個很美的地方,(出示圖片),漂亮嗎?這里有什么花;老師要開始變魔術了,看誰的眼睛最亮,一眼就能看出這個秘密在哪里,馬上舉手。小結:這種現象叫特異現象。特異是相對的,特異現象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通存在的。這也就是這節課學習的內容“一模不一樣”。(板書課題)2、出示更多的自然界的圖片,找出其變化規律。師:哪里不同 【設計意圖】呈現自然界的重復現象和特異現象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對比,初步感受特異現象的特點,為下一個環節玩拼圖游戲,找出特異變化的規律做好鋪墊。二、拼圖游戲、激發興趣1、游戲規則:①把打散的拼圖,拼成一個特異構成作品。并用雙面膠把它貼在紙上,四人為一個小組,在3分鐘內合作完成。②把“特異探究記錄表”中的特異部分補充完整,并寫出( )不同。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電腦計時。3、匯報成果,歸納特異的規律。【設計意圖】從欣賞自然界的特異現象慢慢過度到拼圖游戲,感知生活中的特異現象,從自然到生活,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引導學生了解人們正是從自然界的特異現象中發現、感受到了美,并從中尋找歸納規律。三、示范過程、方法探究1、教師講解設計的思路和方法。選圖案→制作基本形→畫出骨式→在骨式上按一定的規律排列基本形→設計特異部分→調整完成2、師:講解并板書:①基本形②骨式③變化規律3、介紹不同的制作方法,讓學生在設計制作中有更多的方法可以選擇。【設計意圖】觀看特異作品設計制作的全過程,讓學生參與到特異部分的設計中,增加體驗設計的樂趣。從中學會制作方法,掌握其規律,為學生獨立設計特異作品打下基礎。四、欣賞作品、開拓視野播放圖片,解說特異作品構成。【設計意圖】欣賞優秀作品,開拓學生的視野,把學生的興趣帶向高潮,為學生獨立設計特異作品做好最后的沖刺。五、自主實踐、體驗創作1、作業要求:設計一個基本形,用畫、剪貼、制作印章或者鏤空刷底得方法來做一個特異的練習。2、學生實踐,教師輔導。【設計意圖】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下培著學生的設計創意、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享受設計制作過程中帶來的快樂。六、展示評價、拓展延伸(一)評價1、師評生評。2、小結。(二)拓展延伸師:特異現象廣泛運用到了我們的生活中,比如:包裝設計、電影海報(形、廣告制作、攝影作品等等。【設計意圖】通過點評、總結、回顧、加深知識點,以鼓勵性的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舉一反三,感受設計給人帶來的美的享受,讓興趣得到延續。七、評課評課人:南海區美術教研員(葉旭華老師)1、教學思路清晰,突破重難點。語言精煉。本來四年級的學生是比較好動,但這節本學生能一直跟著老師的思路,師生配合也很融洽。學生的作品也能完成。2、不斷的去修改教案和課件,把教材弄懂、弄熟。充分利好教材,用好教材;用能力的教師還可以超越教材,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