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編 2013中考地理命題趨勢與備戰策略一.2012年學業水平考試試題的特點2012年邵陽中考地理試題回顧與分析 2012年的邵陽地理試題依據課程標準,堅持能力立意,貼近生活,貼近時代,通過真實與鮮活的材料創設新情景,著力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貫徹學科素質與能力培養的原則,注重考查考生多層次和多角度應用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在保持較高信度的同時,顯現出良好的區分功能和導向作用。 (一).傳承與變化的交融,穩定中蘊含創新.2012年邵陽中考地理試題遵循《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規定要求,堅持新課程中考改革的方向,汲取多年中考命題改革的經驗,結合邵陽市的實際情況,穩中求新,積極探索新課程中考命題的新思路;它不拘泥于某一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積極尋找和創設新的信息展示平臺,選取的命題素材均來自教科書之外的地理著作,注重運用“新情景、新材料”來創設地理“新”問題,但考查的知識點卻又都落腳到地理學科的核心知識內容上,可以說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識。命題求穩的思想體現在:一是重視學科主干知識、基礎知識的考查,內容不偏不怪,強調能力立意;二是試卷結構保持不變,試題的設問具有針對性,難度與往年相當,以低等難度試題為主;三是試題密切聯系社會與生活,不回避熱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四是整份試卷仍然注意到了由易到難的排序和布局,有利于穩定考生情緒,落實了考綱并體現人文關懷。命題求變的思想體現在:一是考核內容注重挖掘地理學科本質特征,如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基本理念的應用和體現,對考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素養的要求有所提高;二是新情景的創設注重體驗和實踐性,以地理野外實習的綜合考察為呈現方式,突顯了地理知識來自于社會實踐的真諦。三是今年的學科間綜合試題,體現出的文科高度綜合傾向。 (二).立足基礎和主干內容,考查學科核心知識.命題設計較好地處理了學科“地”與“理”、自然與人文的比重和關系,主要選取了“時區計算、晝夜更替、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太陽光照圖”“地殼物質循環、地質過程中的內外力作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氣候、河流、洋流、植被等要素的時空分布規律”“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及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工業區位選擇”“區域空間定位、區域特征的分析和評價、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條件和適宜的農業生產活動”“地貌景觀與國土整治措施”等地理學科主體內容來設計題目,以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基本思維方法的運用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手段,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探討和論證問題”為考核目標,在提供信息和問題設計中表達與滲透地理學思想和價值觀。 (三).根植于區域性和綜合性,強化地理學科本質特征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征,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各個地區,其地理特征是各不相同的,表現出明顯的區域性。同一區域各種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間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從而體現出了一個區域的綜合性特征。所以區域性和綜合性是地理學兩個最基本的本質特征。區域地理是實現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最好結合點,也是引導考生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進程中重大問題、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臺,是考查考生運用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分析、評價、闡釋和解決實際地理問題能力的最好載體。(四).堅持圖表等呈現形式的多樣性,彰顯地理學科特色.除文字表述外,地理學還有表格、地圖等眾多表達呈現方式,它們共同構成了地理學的表象特征。今年的中考地理試題則繼續傳承了這一特點。首先,圖表數量、類型眾多。試題在建構與情境設計上,均采用各種原創性的圖表為信息載體,其中圖像包括區域圖、統計圖、示意圖、等值線分布圖和景觀圖等,而且在圖像內容、類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創新。豐富多彩、不同呈現形式的地理圖表,不僅增加了試題的靈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對地理事物數量關系和時空分布、變化規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獲取各種地理信息的能力,凸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其次,“無圖考圖”在今年的中考試卷中也有充分體現。很多試題的信息雖然只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現,但在分析與解答問題時常常題不離“圖”,常需要通過閱讀文字表格獲取信息后,再把所得信息呈現在腦中的“地圖”上,進而得出地理特征。第三,寓動態信息于圖表之中。 (六).關注社會性和時代性,體現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今年中考地理試題的文字、圖表等背景材料大多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和熱點問題,通過試題設計,考查與之相關的地理核心知識、原理規律和思維方法,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關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倡導學以致用,體現了地理學科強大的應用價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這些現實問題和熱點區域的關注,有利于培養考生的愛國情懷和全球意識,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價值取向。二、2013年中考試題的命題趨勢命題趨向之一:“雙基”仍然是考查的重點,貫徹學以致用的方針,考查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等多方面的能力。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題目肯定會有,不出偏題、怪題。命題趨向之二:突出地理圖像的學科特色,重視綜合運用各類地圖。地理的學習離不開地圖、圖表等圖像信息,地圖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圖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工具。學會閱讀、使用和繪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通過地圖判斷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理解地理現象的成因及其規律,這是地理學科教學的特色。 命題趨向之三:關注社會熱點、關注學生生活,引入情景創設考題,中考試卷命題加強了與社會生活、學生經驗的聯系,通過社會化、生活化的情景設計,增強了問題的真實性和情趣性,重視了考查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收集、整合、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體現了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導向。 命題趨向之四:注重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可持續性發展觀的運用。引導學生學而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全面的發展。 命題趨向之五;提倡探究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開放式的教學方向,“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中考命題應合理設計探究性和開放性試題,鼓勵創新。通過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從試題創設的情境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問題,既考查學生的思維過程和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培養了初步的創新精神。三、2013年備戰策略1.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把對基礎知識的重視落到實處,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注意狠抓督促這個環節。2.重視知識的應用,教學要盡可能聯系實際,結合現實生活,注重當地具體情況,加強鄉土知識教學,加強開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現象。3.重視地圖,加強圖表訓練,地圖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學會閱讀、使用和繪制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通過地圖判斷地理事物的相互聯系,理解地理現象的成因及其規律。4..把讀圖、析圖、作為復習地理基本方法.在復習中,凡是能夠在圖上找到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如:地形、氣候、河流、物產、城市規劃、工業區布局等等),都應該通過對地圖的分析來掌握,并把相應的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變記文字為記圖,把抽象的知識點轉化為形象的圖形。使記憶更牢固、更持久。 5..掌握地圖分析的基本技能在研究地理事物之間的相對位置時,首先要分析這個地理事物是點狀、線狀還是面狀。如果是點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就著重從它的歸屬來分析,如一個工業城市是一個點狀的地理事物,在復習時,我們可以分析它屬于哪個國家、哪個大的工業區或工業帶、哪些交通線的交匯處、哪個地形區、氣候區、布局模式等等,從歸屬的角度來分析它;如果是線狀的地理事物,我們側重分析它做為邊界的特征及意義,它具有界定地理事物的功能,如太行山是山西省、河北省兩省的分界、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分界,秦嶺-淮河界線更是典型:溫度帶、干濕區、南北方、水旱地等等,還可以從延伸的角度來進行知識點間的聯系,如:某鐵路線上有哪幾個特大城市、工業區、地形區、氣候的干濕區等等;如果是面狀的地理事物,主要從相鄰或包含關系考查其相互關系。這樣,遵循一定的思路和方法,層層分析、點點聯系,就能迅速形成心中地圖,鞏固相應知識。 6..抓住特征,層層深入地剖析地圖.任何地理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和其他地理事物都有相互的位置關系,如相鄰關系、包含關系、重疊關系等,在識記地理事物時,注重分析該事物與周圍地理事物的相互關系,分析待掌握知識點所在地區的地圖特征及其與這些特征的聯系,用形象而簡明的特征符號,將相關的知識點串起來,使該知識點與這些特征結合為一個整體,可以降低識記難度、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形象思維和聯想能力的發展。 如在復習世界地理中的北美洲五大湖群分布知識時,應注意到五大湖群分布在美國與加拿大之間,且總體上呈漢字的“入”字排列。其中,一撇為密歇根湖,且完全屬于美國,一捺為其余的四個湖泊-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且這一捺同時還是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線。這樣,在同學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知識系統,將知識要點圖形化,促進了知識在不同形式之間的轉換和創新思維的鍛煉。 6..自畫簡圖,促進腦圖系統的完善 通過簡圖,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點-圖形鏈,經過這樣加工后的知識系統,往往能起到一個提綱作用,利用這一框架,找到知識之間的結合點,從而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識系統。如在復習中國地理中長江流域的自然和經濟等知識點時,首先明確長江的形狀為一個由大寫字母“V”、“W”與數字“一”的組合形象后,就可以將這個形象畫成簡圖,作為掌握該地區知識的一個框架式的基礎,把長江流域的地形區、天氣系統分布、礦產分布、支流及湖泊分布、水電站、自然保護區、商品糧基地、棉花基地、百萬人口特大城市、工業區、水文特征等等所有的知識點組合在一起,并進一步明確各知識點在該框架上的位置。只要精觀察、細思考、勤分析、多動手,就可以迅速地加工、牢固地掌握知識,促進知識遷移能力、自學能力的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