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時 教 案第 節 總序第 節課題 第11課 古 代 日 本 課件 執行時間 月 日 教學 目標 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會。重點 難點 重點:日本的大化改新;日本武士階層的形成及影響。 難點:日本武士階層的形成及影響。個 人 初 復 備 集體 備課模塊 教學設計 呈現 方式 (導入、自學、指導) 自主學習 陳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書中說道:“日本有‘心靈緊閉’但‘眼觀八方’的特征。在國弱時,他們卑謙地對外點頭哈腰,默默地拿來先進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點地消化、進化,乃至超越。一旦確信自己超越了別國,便會出其不意地‘創造神話’。與中國一衣帶水,吸收中國先進文化,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日本是怎樣翻開它歷史新的一頁的 讓我們一起學習本課,去了解它走向興盛的歷史。(自學檢測、釋疑歸納) 展示釋疑 一、大和統一日本 1.日本早期時代 關于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3萬年前。日本在約1.2萬年前進入了繩文時代,這一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6個時期,此時人們制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后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后期到晩期種植水稻。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 彌生時代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并獲賜金印——“漢倭奴國王”金印。 2.大和國 (1)概況 公元1世紀,日本列島上出現了許多小國家,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到了2世紀后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其后經過長期的擴張,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 (2)部民制 5世紀初,實力強大的大和國征服各部,建立起日本列島第一個統一國家政權。大和的統治階級將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國家的經濟基礎是大王的直轄領地(屯倉和田莊)和部民制,部民制是日本大和國時期的奴隸制。 部民在氏姓豪族和倭王領地的田莊和屯倉中從事生產。在朝廷和豪族控制的手工業部門中的生產者也叫部民,以專業不同編成不同的部,各部的領導(伴造)多半由地位較低的豪族充任。由大陸進入日本的移民,按其所掌握的專門技術被分配在各種部中,移民的首領往往是該部的領導者,大化改新后部民制被廢除。 二、大化改新 1.圣德太子改革 (1)圖片材料 (2)具體解讀 圣德太子即位后,積極引進中國的先進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階和十七條憲法,意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體制。派出遣隋使,向大隋遞交國書,加強與隋朝的友好往來。 2.大化改新 (1)背景 ①史料研讀 材料一 貞觀年間,唐太宗調整統治政策,實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調制和科舉制。這使農民負擔減輕,生產時間有了保證,社會經濟出現繁榮的景象。文化教育事業也迅速發展,出現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藝作品,文化繁榮。貞觀年間由于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昌盛,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材料二 7世紀的日本處在奴隸社會,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世襲貴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隸及部民,權勢很大。地方貴族反抗中央貴族,政局十分混亂。 ②問題探究:7世紀時,唐朝和日本的社會狀況分別是怎樣的 答案提示:唐朝:政治清明,經濟有所發展,文化昌盛,國力逐步強盛。 日本:階級矛盾尖銳,政局十分混亂。 (2)比較隋唐的政治經濟制度與大化改新的內容 隋唐制度大化改新政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加強中央集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以才選官經濟實行租庸調制班田收授法:租庸調制(3)大化改新的作用及影響 ①作用 a.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 b.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c.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②欣賞圖片,體會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問題探究: 為什么說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大化改新成功的啟示是什么 答案提示:a.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與原先的政權形式具有本質的區別,各級國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且都是地主階級。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其國家發展方向。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b.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所以我們要正視自身的落后,認真學習先進文化,積極改革求新,與時俱進。 三、武士與幕府 1.莊園制 大化改新后,在土地屬于封建國家所有的原則下,雖然也存在貴族、寺社私有土地,但真正的私有領地的出現,是在 8世紀中葉政府發布《墾田永世私有法》以后。自 8世紀末起,奈良、京都的貴族和寺社大規模開田墾荒,在墾地上修建起房舍和倉庫,形成莊園。 10世紀以后,封建武士崛起,在12世紀末至16世紀的武家政權鐮倉幕府和室町幕府統治時期,生產力有較大發展,莊園產品商品化,使莊園的自給自足經濟迅速瓦解。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過程中,掌握了全國的土地,進行土地清丈,確立一耕地歸一耕者占有的原則,使延續8個世紀之久的莊園制徹底瓦解。 2.武士集團 日本武士畫像 下圖是專為日本武士制造刀劍的傳統技術,今日仍在流傳。 (1)武士的產生 武士的產生是在平安時代,9世紀中期開始,一些地方領主開始建立保衛自己的私人武裝,并利用其擴張勢力。到了10世紀,朝廷無力鎮壓地方勢力的叛亂,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進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認,成為日本的特權統治階級。 (2)武士集團的形成 武士集團的形成是和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分不開的。由于莊園的普遍建立,莊園之間的矛盾斗爭日益增多。莊園主為了擴大領地,經常強占別人的土地;被別人強占土地的領主要保護自己的利益,就要訴諸武力。于是一部分莊民被武裝起來,開始時還是亦農亦武,以農為主;后來則成了職業的武士。武士集團最后集中在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之下。 (3)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系日本應遵守的封建道德,始于鐮倉幕府時期,內容有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等。武士腰間常佩利刃,作為勇武的象征。明治維新后,武士被廢除,但對新式軍隊戰士仍長期灌輸武士道精神,強調效忠天皇、絕對服從,軍人在必要時必須勇于拔刀“切腹”(剖腹自殺),以示忠勇、義烈。 3.幕府統治 (1)鐮倉幕府 源賴朝(1147—1199年),日本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他在1192年任征夷大將軍,開創鐮倉幕府。控制全國軍政實權,天皇成為傀儡。 (2)江戶幕府 德川家康,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杰(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日本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進入暫時的和平時期。 德川家康 幕府時期相當于中國的南宋到清末時期。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時期。 始于1192年終于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于天皇,幕府統治結束,共675年。 (3)問題探究:日本效仿中國改革取得了成功,對此你得到什么啟示 答案提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反饋檢測 1.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這次改革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內容是 ( ) A.把很多貴族的土地收歸國有 B.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 c.建立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度 D.國家向農民收取賦稅 2.公元7世紀,某個國家整個朝野掀起了“中國化運 動”,照搬中國的制度和文化,把處于蒙昧狀態的民 族,憑空向前推進了幾個世紀。這個善于學習的國家是 ( ) A.阿拉伯帝國 B.日本 C.羅馬帝國 D.雅典 3.下列關于日本武士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 ①武士是隨著莊園的建立而出現的 ②莊園主為維 護自己的利益,蓄養武士③武士出現后,力量不斷 壯大,地位越來越高 ④武士在日本歷史中發揮了 極為重要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大和統一日本后,圣德太子及孝德天皇相繼實行了改革,大化改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莊園制逐漸成為日本的經濟基礎,武士集團成為重要的政治力量,日本進入了幕府統治時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