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一株希望的“蘭花草”內容主旨:發端于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將犀利的筆峰觸及封建舊道德,以文學革命的形式展現新舊轉型時期的社會百態,在中國大地種下一株希望的“蘭花草”,播撒了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形成近代一場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教學目標:1.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主要內容;理解由形式到內容的進步思潮對封建倫理道德的巨大沖擊。2. 通過對作品《希望》等的品析,把握文學作品證史的特點;通過對表格信息的處理與分析,獲取新文化運動在推動新思想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模仿學習獲取新視野。3.借蘭花草的寓意,從新文化運動的人物身上學習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品質,贊賞他們對國家和民族所懷有的責任感。教學重點難點:重點:新文化運動的內容難點:從作品的內涵中把握文學革命的獨特作用教學過程:環節一:播放歌曲《蘭花草》,引出新文化運動的作品,聞著蘭花的馨香,去領略一場新意盎然的思想文化運動。(設計意圖:抓住新文化運動的特征,用文學藝術作品鋪設情景,引蘭花草的寓意于文中。)環節二: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國發生了什么?”引入新文化運動的背景。材料①“辛亥革命后百姓家門前的對聯”②《中華新報》新聞“烈女自盡”③穿祭祀禮服的袁世凱。分析辛亥革命后尊孔復古思想、舊的倫理道德對百姓的戕害,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勢在必行。(設計意圖:運用對聯、新聞等復合材料理解新文化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認識文學作品體現一定的時代特征和社會心態。)環節三:以“這場運動是怎樣發起的?誰是這場運動的主力軍?”引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歸納知識點:標志、代表人物和陣地。材料:①《新青年》創刊號封面,觀察法文“青年”及人物“卡內基”,(受法國革命影響、實現個人奮斗夢想),窺視對西方理念的引進。②陳獨秀在創刊號上的文章《敬告青年》,理解先進知識分子改造國民性的擔當。③觀察油畫《寬容》,北大是人才聚集地,新文化運動的陣地。(設計意圖:梳理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史實;觀察人物外貌的細節,捕獲北大的辦學特色,體現新舊交替時期思想的碰撞。)環節四:以“新文化運動的傳播者是如何改造國民靈魂的?”引入思想革命的內容。材料:①魯迅《狂人日記》摘錄,狂人對“吃人”的封建禮教的控訴,與新聞材料互證;釋義“舊的倫理道德”。②陳獨秀“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論說。理解“抨擊舊道德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內容。(設計意圖:知道魯迅以新文學的形式將矛頭指向封建舊道德;理解“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思想。)環節五:以“如何讓大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引入文學革命的內容。材料①胡適《文學改良芻議》節選②故事“干不了,謝謝!”③白話詩《希望》,理解提倡白話文的重要性;以蘭花草喻作知識分子的品性;胡適對“蘭花草”(“民主與科學”新思想)寄予的熱望。(設計意圖:領略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援引蘭花草的寓意,體會先進知識分子對民主與科學的孜孜追求;獲取文學作品的證史特點;理解文學革命在新思想傳播中發揮的獨特作用。)環節六:以“這場運動對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總結歷史意義。組織課堂活動:分組合作完成作業單“1913年江蘇某師范和1923年北京大學對歷史人物的民意調查表”,從數據中獲取信息。從積極作用和局限性引導分析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設計意圖:習得簡單的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能力,通過對不同時期人物名次的波動情況,加深對新文化運動促使思想解放的認識;初步懂得辯證分析歷史事件的方法。)環節七:以“新”為標題,梳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理解“新”的含義。以圖表的方式列舉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體現了各階層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曲折。以一段文字:一株希望的“蘭花草”,感悟歷史,總結課文。(設計意圖:對課文和單元學習進行梳理;用蘭花草呼應導入,深化課文立意;學習先進知識分子為民族肩負責任的膽識和勇氣。)作業設計:學習單拓展作業資料附錄:①民國初年《中華新報》新聞“烈女自盡”②胡適白話文詩《希望》③《1913年江蘇第一師范對崇拜的歷史人物調查表》——據《考師范之笑話》上海《時報》1913.7.1《1923年北京大學校慶25周年紀念“你心目中國內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第6題統計表》——據朱務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之“民意測量”》,《北京大學日刊》1924.3.5教學策略:以“蘭花草”的象征意義確立本課的立意。一株希望的“蘭花草”,體現新文化運動的踐行者對民主與科學的孜孜追求,為培養國民獨立人格和滌蕩舊文化勇于擔當的精神。由于學識的受限,學生對此意象的理解可能有困難,在情景鋪設上增加了氣氛的渲染。以學習單的形式對表格的數據作處理與分析。結合學情,設計以指向性明確的問題,便于抓住核心內容作出合理的分析。通過小組討論嘗試對數據作分析推論,得到及時反饋。板書設計:對本課課程資源開發和活動設計的說明:本課立意以蘭花草比喻先進知識分子對“民主與科學”新思想的追求,把抽象的概念用文學的具象表現出來。布局設置從歌曲《蘭花草》導入文學具象以白話詩《希望》鋪設課文主旨從文學的象征意義感悟歷史:在北大的講壇上,陳獨秀、胡適、魯迅等坐在一起高談闊論,或許他們思想差異很大,有的追求新思想,有的恪守傳統文化,但他們對民族都心懷希望,都有一份責任感,都有蘭花一樣高潔的品性,在中華大地種下一株株思想的“蘭花草”。以結束語深化立意:“一株希望的蘭花草”一群時代青年,一份進步刊物,一場思想碰撞,一段燃情歲月。運用資源達成核心素養分析白話詩《希望》的含義:“一日看三回”本義對蘭花草(美好事物)的熱切期望;結合新文化運動的時代背景,引申先進知識分子對“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的執著追求;滲透“文學作品的證史價值”(作者認識和時代特征)學習單的運用:依據學情制訂學習計劃,兼顧了所有學生參與;體驗對表格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的基本方法。通過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借《希望》的寓意贊嘆先進知識分子對新思想傳播的孜孜追求與民族的責任感。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