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同盟會成立后,革命志士發動的武裝起義的名稱、領導及影響。了解武昌起義的過程,分析歸納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從中獲得有效歷史信息,學會全面認識、評價歷史事件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革命黨人前赴后繼、浴血奮斗的革命史實,樹立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和與時俱進、追求真理、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教學重點】: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教學難點】: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法學法】:表格歸納、材料分析、教師講解和學生討論相結合【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課【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據統計,全國僅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數千處之多。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被尊稱為“國父”。孫中山是為締造中華民國作出杰出貢獻的偉大人物,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最大功績和主要貢獻是領導了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一個舊時代,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場革命就是辛亥革命。一、革命志士的奮斗1、列表歸納武裝起義的史實起義名稱 時間 領導人 結果或意義萍瀏醴起義 1906年冬 劉道一、蔡紹南 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安慶起義 1907年夏 徐錫麟 徐錫麟死難,秋瑾被捕遇難廣西起義 1907年 孫中山、黃興 奪取鎮南關,最后失敗黃花山崗起義 1910年 黃興等人 雖然失敗,但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2、黃花崗起義(1)學生講述黃花崗起義的概況(2)出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3)出示材料:事雖不成,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轟轟烈烈之概,已震動全球,而國內革命之時勢,實以之造成矣。 ——孫中山思考:黃花崗起義有什么歷史意義?教師過渡: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為后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準備了條件。那么,武昌起義是怎樣爆發的呢?二、武昌起義學生閱讀歸納:1、武昌起義的原因: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2、起義的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3、起義前的形勢:10月初,共進會負責人孫武等在漢口租界制造炸彈,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清政府到處搜捕革命黨人,形勢非常緊迫。展示“相關史事”4、起義時間:1911年10月10日5、起義過程展示武昌起義示意圖,出示起義過程:武昌新軍工程營起義(10月10日)→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占領武昌城→攻占漢口、漢陽→成立湖北軍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為都督→各省紛紛響應,一半以上宣布獨立出示湖北軍政府的圖片和課本知識拓展講述辛亥革命的概念思考: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影響: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小結提升】同盟會員齊奮起,萍瀏醴響第一槍。安慶廣西黃花崗,起義雖敗鼓斗志。一九一一雙十晚,革命黨人武昌占。打響起義第一槍,全國多省獨立現。脫離清朝卷全國,武昌起義辛亥年。【板書設計】 第9課 辛亥革命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二、武昌起義三、辛亥革命的意義【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