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2.1《世界的物質性》教學設計【必備知識】1.理解世界(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的物質性。2.明白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中產生重要作用。3.理解人腦的出現為意識的產生提供了生理基礎。4.理解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應。【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堅定地樹立馬克思列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的物質觀,鮮明地反對上帝或神靈創世說。2.科學精神:培養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并能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3.公共參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分析宇宙間一切事物及現象的能力,鍛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做好標注, 然后同學相互交流,矯正、補充、完善答案1.物質的概念?2.哲學上物質概念與具體的物質形態的關系?3.理解自然界的物質性 4.理解人類社會的物質性:?5.理解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6.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講授新課】:讓我們看看周圍的世界: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態萬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許多看 有戰爭、有和平,有生產、有消費,有階級、有政黨,有國家、有國際組織等等。從哲學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1、物質的概念:(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1)物質的客觀性:指無論人們是否喜歡,是否承認,是否認識,它都客觀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與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物質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認識。(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是萬事萬物共同的本質,是物質和意識的唯一區別2)客觀實在≠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是指物質現象,是一種屬性。客觀存在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是一種狀態。“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一定是“客觀實在”3)物質≠ 物質的具體形態①兩者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②物質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則是物質的具體表現。③物質是不生不滅、永恒存在的;物質的具體形態有生有滅。④不能用物質代替物質的具體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多樣性;也不能用物質的具體形態代替物質,否則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2.自然界的物質性(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為什么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①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識產生,人的意識產生之后,自然界也不受人的意識支配。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③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上帝,也沒有上帝和諸神創造世界的活動。自然界的物質性(原理)原理內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的世界的組成部分。方法論:我們要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時候,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從發展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的規律3.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人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組織的嚴密性,決定了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注意:人腦≠大腦(3)從意識的內容與形式看: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存在,是客觀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體現了主觀形式與客觀內容的統一。特別提醒:有了人腦就會產生意識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的內容來自于客觀存在,不是人腦自生的。小結: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的物質性。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小結:世界的物質性原理原理:①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②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都具有客觀物質性,人類社會也是物質的。③人的意識本身就根源于物質,因此,人的意識也具有物質性。④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方法論: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持科學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世界觀】物質世界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課堂小結】1.1追求智慧的學問(一)、物質的含義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二)、世界的物質性1、 自然界的物質性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3、人的意識結論: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是物質的2.1世界的物質性課 題 2.1世界的物質性 課時 2 課型 新授課 二次備課對應課標知識點(考點)梳理 1.闡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表達無神論立場。設計意圖(思路) 本課下設三目,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理清基本概念;設計探究活動,讓學生自主分析閱讀素材,通過小組合作,啟發學生思考,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要學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對探究材料的分析能力,對教材的總結概括能力,強化所學知識,理清易混點。學習目標 1、理解物質的概念和物質的唯一特性。2、明白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3、掌握意識的本質,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無神論立場。學習重點 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意識的本質。 教法與學法簡述 教法:創設教學情境,綜合探究法,分組討論法。學法:探究式學習,合作交流式學習,自主學習法。學習難點 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區分、客觀存在和客觀實在的區分。學習準備(媒體使用) PPT制作、教案、導學案學習內容設計 二次備課修改學習過程 學習內容(概括) 教師組織教學流程 學生學習活動及流程一、導入(5分鐘) 1.你知道哪些中西方的創世神話?2.你還記得哲學上的世界指的是什么嗎?世界到底從何而來?帶著這個問題,今天我們進入第二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的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的學習。3.教師板書,寫出課題,目錄展示。 1.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回答 2.將教材翻到17頁。二、新課學習(70分鐘) 物質的概念(15分鐘)教師提問“什么是物質?”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對物質的概念進行解讀,強調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PPT展示赫拉克利特、泰勒斯、柳宗元的觀點,提問“這些觀點屬于什么哲學派別?他們對物質的理解有何局限性?”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重點區分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判斷一下1、物質就是具體事物的總和。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性。3、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 教師具體講述客觀存在和客觀實在的區別。探究一:自然界的物質性(5分鐘)列寧說,承認物質世界的先在性,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性。科學研究表明,自然界是先于人類意識而存在的。人類生活的地球,早在46億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但長期沒有生物,沒有人類,因而也沒有人的意識。只是到了距今大約300萬年前,地球上才出現了人類。結合上述材料,說明自然界的物質性?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總結:自然界在本質是物質的,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探究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0分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19頁的閱讀與思考,并結合教材19頁的內容,回答問題:1、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2、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教師依據學生回答總結人類社會的產生和本質。判斷一下1、人類勞動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客觀世界統一與于物質,主觀世界統一于精神。3、精神、意識現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質性。探究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35分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19頁的閱讀與思考,并結合教材20頁的內容,回答問題:1、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談談動物的復雜心理反應的表現?2、為什么沒有勞動和社會交往,再復雜的動物心理也不能自發地發展為人的意識?教師依據學生回答總結意識的產生。追問“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不是有了人腦,就有了意識呢?”教師總結意識產生需要的條件:一是人腦(生理基礎)二是客觀存在。PPT展示圖片,問學生看到了什么?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客觀存在,我們的意識不同?教師依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意識的本質: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判斷一下1、意識源于人的主觀想象。2、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質的力量。3、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主觀的。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5、物質和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6、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18頁的內容,回答問題。 學生自主閱讀素材,思考回答問題。學生自主思考后回答問題。不對、不全,其他同學補充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學生展示1.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2.小組討論,完善答案3.學生展示1.學生自主思考后回答問題。2.不對、不全,其他同學補充1.學生自主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完成探究問題2.小組討論,完善答案3.學生展示學生思考后回答學生思考后回答1.學生自主思考后回答問題。2.不對、不全,其他同學補充三、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用時:5分鐘) 1.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體系。 2.布置作業:完成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 1.回顧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問題及時提問。 2.課后認真完成作業。課外作業布置(體現分層作業) 基礎練習(復習作業) 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1、物質就是具體事物的總和。 ( )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性。 ( )3、物質是標志客觀存在的哲學范疇。 ( )(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勞動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 )2、客觀世界統一與于物質,主觀世界統一于精神。 ( )3、精神、意識現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質性。 ( )(三)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1、意識源于人的主觀想象。 ( )2、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質的力量。 ( )3、意識的形式和內容都是主觀的。 ( )4、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 )5、物質和意識不可分離,相互依賴。 ( )6、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 )拓展練習 優佳學案配套卷的相關練習。板書設計 物質的含義 自然界的物質性 物質的唯一特性世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三要素)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意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鞏固練習 1、人能夠創造出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這種創造活動的基礎是( A ) A、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 B、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條件 D、意識具有能動作用2、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里所說的物質是指(C)A.除意識之外的一切有形實體B.是萬事萬物的共同屬性C.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D.各種各樣的具體事物3、“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這兩個觀點 (D)A.前者揭示了物質的屬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性B.前者概括了物質的本質,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質C.前者指出了物質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屬性D.前者揭示了物質的概念,后者闡明了世界的本質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高中思想政治統編版必修4 哲學與文化 2.1 世界的物質性 教學設計(2).doc 高中思想政治統編版必修4 哲學與文化 2.1世界的物質性 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