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1.2《哲學的基本問題》【必備知識】1.把握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2.理解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3.了解并評析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堅定唯物主義立場,反對生活中的唯心主義。2.科學精神:用全面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看待唯物主義的不同形態。3.公共參與: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識和評價生活中的各種思想。【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做好標注,然后同學相互交流,矯正、補充、完善答案1.哲學的基本問題 它包括的內容?2.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標準?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5.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如何評價?6.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7.哲學的兩大陣營?【講授新課】1、什么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研究的問題很多,那么在哲學研究的所有問題中有沒有一個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呢?1、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2、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3、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4、笛卡爾:我思故我在。5、朱熹: 理生萬物,理主動靜。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人們的思想,如:理論、計劃、思想、觀點等主觀性的東西。意識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 環境、國情、磁場等可見或不可見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注意】(1)“思維”和“存在”相搭配,“意識”和“物質”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2)存在(物質):客觀存在的事物。思維(意識):主觀思想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4)在現實生活中,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表現為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它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思維與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誰先誰后”、“誰決定誰”、“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注意:①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②唯物主義:存在決定思維;或物質決定意識。③唯心主義:思維決定存在;或意識決定物質。④哲學的兩大陣營、基本派別: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當我們有一段時間沒有吃東西的時候,我們肚子空空的,這個時候我會就會有餓的感覺。請問:是我們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餓的感覺;還是先有餓的感覺,肚子才空空的?請問:等我們用食物把肚子塞滿了,我們還有餓的感覺嗎?辨一辨1.“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2.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3.生死有命,富貴在天。4.“眼開則花開,眼閉則花寂”5.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被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6.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莊生夢蝶莊子有一次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醒來后,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究竟是剛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還是現在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子?”莊子由此進一步推理,得出人是不可能認識這個世界的一種哲學理論。這就是不可知論。(2)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學上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注意:①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依據可知論: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不可知論: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思維不能正確認識存在)②“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不是哲學的基本派別,基本派別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③只能說思維與存在或者是意識與物質有無同一性,不能說存在與思維或者物質與意識有無同一性。不可知論有兩種情況: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辨一辨1.我們永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 形成關于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2.人不僅不能感知和證明物質實體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證明精神實體(包括上帝)的存在。3. 世界上只有沒被認識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探究與分享】學生:學習計劃——學習實際教師:教學計劃——教學實際農民:耕作收獲計劃—— 耕作收獲實際工人:做工方法、步驟 ——做工的實際企業:企業經營策略與計劃—— 企業運作的實際醫生:處方——病情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思考:(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學問題是什么?(2)你認為處理好學習計劃與學習實際之間的關系重要嗎?為什么?(3)為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并結合自己的體會加以說明。【從生活實踐看】1.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哲學研究看】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必須回答的問題。哲學要從總體上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并對此作出明確的回答【從哲學發展看】3.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的始終,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他們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 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3、基本形態①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比較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 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作用。認為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基本評價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指導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聯系 它們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名師點撥:如何判斷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凡認為金、木、水、火、土等一種或幾種為世界本原的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凡認為原子等為世界本原的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凡認為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經典觀點: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陰陽說: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荀子)。形神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王充)。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說: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經典觀點: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②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基本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代表人物及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②陸九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④貝克萊:“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②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③孔子:“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聯系 二者在根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4.哲學的兩大陣營(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對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2)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對世界狀態的回答不同。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 主張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從基本派別來看,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課堂小結】1.2哲學的基本問題(一)是什么?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何者是本原----劃分唯物唯心②有沒有同一性----劃分可知不可知(二)為什么?①從生活實踐看從哲學研究看③從哲學發展看(三)哲學史上兩個對子(1)唯物主義、唯心主義(2)辯證法、 形而上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