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知識梳理】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召開:1978年12月,北京(2)內容: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決定進行撥亂反正。(3)意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撥亂反正(1)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2)表現:為受到迫害的各級人士平反;認真落實政黨、民族和宗教政策,重申僑務政策。(3)總結: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32年的歷史。3.修訂憲法(1)修訂:1982年底,五屬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意義:這部憲法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典型例題】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的100多年間,中國先后經歷了三場偉大的社會變革,也由此先后跨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其中,第三場社會變革是指( )A.舊民主主義革命 B.新民主主義革命C.社會主義革命 D.改革開放2.1977年至1978年,中國政府派出一批考察團,先后出訪了日本和歐洲、美國等一些主要西方國家及港澳地區。在考察期間,考察的對象涵蓋了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的內容包含了各個方面。這一時期的出國考察( )A.是新時期對外開放的起點 B.為改革開放營造良好氛圍C.拉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 D.表明經濟體制發生了轉型3.如圖為1972年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據此可以推知( )(注:選取部分年份;數值保留1位小數;單位:億美元)年份 1972 1974 1976 1978 1980 1985 1991 2001 2011進口 28.6 76.2 65.8 108.9 200.2 422.5 637.9 2435.5 17434.6出口 34.4 69.5 68.5 97.5 181.2 273.5 718.4 2661 18986進出口 63.0 145.7 134.3 206.4 381.4 696.0 1357.3 5096.5 36420.6A.國內外形勢變化影響對外貿易 B.我國對外貿易增長迅速C.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助推對外貿易發展 D.我國貿易市場日趨多元化【知識梳理】二、改革開放進程1.對內經濟改革(1)農村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2)城市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原則,進行綜合試點。(3)理論突破: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4)深化經濟改革: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進各方面的體制改革。2.對外開放格局進程 表現 特點創辦經濟特區 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 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經濟開發區 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開放戰略 2000年后,逐漸發展為“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融入世界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3.目標與成果(1)目標: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2)成果:到2010年,經濟總量躍升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典型例題】4.下圖是1978年與1986年北京郊區男戶主職業占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醞釀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C.城鄉之間的差異呈縮小趨勢 D.城市產業結構日益完善5.1981年10月國務院批轉《關于實行工業企業經濟責任制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這一規定的實施( )A.加強了中央政府監管力度 B.優化了國企所有制結構C.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轉型 D.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6.1991年1月底至2月中旬鄧小平同志在上海過春節,與前幾次過春節不同,這一次他視察工廠、參觀企業、聽取有關浦東開發的匯報,發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講話,他強調說:“改革開放還要講……光我一個人講還不夠,我們黨要講話,要講幾十年”。鄧小平同志此行( )A.開啟上海浦東地區的開發開放 B.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重心轉移到城市C.屬于“南方談話”的組成部分 D.希望突破改革開放面臨的重重阻力7.在1978年7月國務院務虛會上,胡喬木作了題為《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的重要發言,強調經濟工作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不能按違反經濟規律的長官意志辦事。薛暮橋提出應當為長途販運平反,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由此可知,兩人( )A.認為應該深化改革開放 B.主張在計劃經濟中引入市場調節C.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要求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知識梳理】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1.“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1)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2)內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2.香港、澳門回歸(1)時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2)意義: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3.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1)緩和: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2)對話: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1993年,兩會領導人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3)發展①《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3月通過。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分裂國家、維護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②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典型例題】8.2022年是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三十周年,其核心內容與精神是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原則( )①是和平統一的基礎與前提②使海峽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逐步被打破③是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④有利于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該談話的發表( )A.表明“一國兩制”思想內涵開始形成B.標志著“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C.反映了祖國大陸放棄武力統一的方式D.促成海峽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得以實現10.202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布,提出要以更加有力的開放舉措統籌推進粵澳深度合作,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做好加快合作區建設這篇大文章的重要保障。“總體方案”的提出( )A.有利于“一國兩制”實踐的行穩致遠B.為國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范例C.彰顯了粵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D.消除了經濟特區與特別行政區的差異答案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經歷的三次社會變革分別是,1919年至1949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第二次是1956年完成的三大改造,中國完成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第三次是改革開放,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中國逐步探索出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促進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快速增長;綜上,第三次社會變革是改革開放,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項。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977年至1978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處于“文革”結束不久,中國正在謀求新的發展出路,材料中頻繁的外出考察表明中國積極向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學習發展經驗,向外界傳遞了中國謀求合作的決心與態度,有利于為改革開放的啟動與醞釀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B項正確;新時期對外開放的起點是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開辟,排除A項;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拉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排除C項;1977—1978年的中國仍處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尚未出現體制轉型,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A解析:從1972-1978年我國對外貿易曲折發展,1978年后對外貿易快速增加,和不同時期國內與國際局勢的變化密切相關,A項正確;B項是材料的表面現象,與問題不符,排除;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于21世紀初,和題干時間不吻合,排除C項;材料無法得出貿易市場多元化,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圖示可以看出,農業占比減少,工商業、運輸業等的占比有所增長。20世紀80年代,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農業勞動力逐步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形成了日益龐大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群體,加上此時農村改革進入市場化改革探索階段(1985~1991),更多農民選擇從事別的職業,因此有了個體工商、物流運輸等迅速發展,B項正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排除A項;材料不能看出城鄉之間的差距,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郊區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參考百度百科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5.答案:C解析:根據“國家對企業實行經濟責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潤留成、盈虧包干和以稅代利自負盈虧種經濟責任制形式”可知這一規定是擴大了企業經營生產的自主權,從而推動了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加強中央政府的監管,C項正確,排除A項;這一規定實在擴大企業自主權,推動企業管理方式的轉型,而非優化所有制結構,排除B項;此時還沒有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發表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講話”表明改革開放面臨的阻力很大,希望突破改革開放面臨的重重阻力,D項正確;“開啟”表述錯誤,排除A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時間不符,排除B項;1992年南方談話,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7月”還未改革開放,當時仍是實行計劃經濟,胡喬木強調經濟工作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薛暮橋提出要利用市場活躍流通,表明了兩人主張在計劃經濟中引入市場調節,B項正確;1978年底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為增強企業活力,逐漸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九二共識”的核心是一個中國原則,因此這是是和平統一的基礎與前提,是維護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①③④符合題意,C項正確;兩岸民間交往的堅冰被逐步打破始于“九二共識”出現之前,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9.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國家實現統一后,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并可保留軍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系不變”等信息可知,材料內容中葉劍英強調國家實現統一后,在臺灣地區可保留原有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等,這體現了“一國兩制”的內涵,即表明這時期“一國兩制”思想內涵開始形成,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是鄧小平提出,排除B項;祖國大陸主張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排除C項;海峽兩岸通郵、通航、通商得以實現是在2008年,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以更加有力的開放舉措統籌推進粵澳深度合作,其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做好加快合作區建設這篇大文章的重要保障”的信息,可以看出,此“總體方案”是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導下,加強大陸和澳門的深度合作,這有利于“一國兩制”實踐的行穩致遠,A項正確;為國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范例的是“一國兩制”方針,不是材料中的“一國兩制”實踐和不斷發展,排除B項;澳門是資本主義制度,排除C項;消除表述過于絕對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