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1 判斷的概述一、教學目標必備知識:判斷的基本特征;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關鍵能力:1.理解判斷及其基本特征;2.掌握判斷的表達與類型二、核心素養(yǎng)1.科學精神:正確理解判斷及其基本特征,學會判斷的表達與類型,培養(yǎng)科學精神2.公共參與:運用判斷,理性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判斷及其基本特征判斷的類型教學難點形式邏輯判斷的真假判斷的表達四、課前準備教具:黑板、粉筆、多媒體五、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雖然概念能反映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但僅憑概念還不能明確的表達思想。人們要進行思想交流,需要將概念結合起來,形成判斷。只有判斷才能表達某種確定的思想。那么判斷是怎樣構成的,有怎樣的邏輯特征,又有哪些類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判斷的概述》。2、新課講授(一)判斷及其基本特征探究與分享1.判斷的含義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過渡:牛頓說:沒有判斷能力的人,往往需要對一件做的事無法開始,即便開始也無力進行。那如何評價情境中的判斷?材料一 看到某個小鎮(zhèn)山清水秀,小李問道“你們有何感想?”小張說:“這里的人有環(huán)境保護意識。”小趙說:“這里沒有污染環(huán)境的企業(yè)。”在后來的考察中,證實了小張和小趙的猜測是正確的。思考:分析材料中三個人的話是否為判斷?學生討論交流回答過渡:這里,小李既沒有肯定什么也沒有否定什么,小張的話表達了一種肯定,小李的話表達了一種否定。材料二 古時候,有個送信的人趕著一匹馬奔跑。有人問他:“如此急事,何不乘馬?”他說:“六條腿比四條腿跑的快些!”思考: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點撥:判斷有真假之分。材料三 亞里士多德認為,重量不同的兩個物體從高空掉落,重者必然先落地。而伽利略認為,重量不同的兩個物體從高空掉落,會同時落地。后來,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證明了伽利略的斷定是正確的。思考:上述材料是否為判斷,說明了什么?點撥:比薩斜塔實驗證明,伽利略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是真判斷;亞里士多德的斷定不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是假判斷。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真判斷,不符合實際的判斷就是假判斷。知識總結:判斷及其基本特征①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情況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②判斷的基本特征。a.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如果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就不是判斷。b.有真假之分。既然判斷是對認識對象情況的斷定,判斷就有與認識對象實際情況是否符合的問題。如果一個判斷的斷定符合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它就是真的;否則,它就是假的。(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探究與分享材料:以下三個語句都試圖表達判斷。①“一旦吸煙,就會患肺癌。②“人們都在考慮怎樣教育子女問題。③“來到海邊,小張盡情地呼吸著空氣、陽光和海水。思考:上述表達是否明確或準確,為什么?學生討論交流點撥:“患肺瘤”與“吸煙”有關聯(lián),但不是必然性的條件關系,①中語句對認識對象之間的關系的斷定不準確。②中語句為歧義句,一種意思是人們都在考慮教育子女的問題,另一種意思是人們都在考慮怎樣教育子女。類似這樣的語句究竟表達什么判斷并不明確。清新的空氣可以呼吸,陽光和海水怎么能夠呼吸呢?③中語句的概念搭配不當。過渡:閱讀教材P32的內容,思考:(1)判斷是怎樣表達的?(2)是不是只要是語句就能表達判斷?(3)為什么要對判斷進行類型劃分?(4)判斷的類型是怎樣劃分的?學生討論交流知識總結:(1)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2)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對于含義不明確的語句,我們需要依據語言的具體情況排除歧義,才能準確把握這些語句與其所表達的判斷之間的關系。(3)要準確地把握不同判斷的邏輯性質,需要清楚地了解判斷的類型(4)依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判斷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lián)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3、結束新課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判斷有真假之分是判斷的兩個基本特征。判斷是通過語句表達的。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六、板書設計判斷的概述(一)判斷及其基本特征(二)判斷的表達與類型七、課后作業(yè)完成本框同步課時作業(y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