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危機·救亡·啟蒙》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及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學分析一 教學目標本課力圖以梁啟超在1895-1902年主要活動為主線,幫助學生認識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產生的深刻影響;知曉維新派、統治階層、農民群眾為了反抗外來侵略所作努力與不足。在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中國近代史上危機、救亡、啟蒙的關系。在探究危機、救亡、啟蒙關系問題中,學生初步學習辯證、全面認識歷史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增強時空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課程中,學生感受到那段激蕩歲月仁人志士挽救危機的愛國之情之行之意,提升家國情懷。二 教學重難點重點:戊戌維新運動性質與意義難點:評價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危機、救亡、啟蒙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師:展示梁啟超圖片引起學生猜測他是誰?提供梁啟超的名言“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他是梁啟超。師: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有學者說“讀懂梁啟超,就可以讀懂中國近代史!”提出本課將跟隨梁啟超一起回顧那段激蕩的歲月(1895——1902),一起探究危機、救亡、啟蒙的關系。講授新課目標導學:危機要求救亡。關鍵詞:維新思想、公車上書師:梁啟超1873年在廣東新會出生,1884年中秀才,1889年中舉。少年中舉可謂是天才少年。據梁啟超自己回憶年少時,家人常給他講“亡宋 亡明國難之事”,使他成長為一名熱忱的愛國少年。1890年,梁啟超遇到了他一生中(政治生涯)中影響很大的男人。他是誰?康有為。展示圖片:梁啟超 17舉人 康有為 33秀才引起學生疑惑。Q:為什么出現舉人學生、秀才老師的奇特現象 材料一:“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之學,更端駁詰,悉舉而催陷廓清之”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材料二:“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師生合作解讀無用之學,有用之學梁啟超想要借助西學挽救民族危亡。師 :梁啟超師從康有為,學什么?西學。展示材料,顯示悖論。學中學+西學。結論:康梁維新思想是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對中學、西學、早期維新思想加以改造形成。師講述:遇見康有為后,梁啟超主要跟隨康有為學習。在1895年,康梁組織各省舉人“公車上書”。師 簡單介紹“公車上書”。Q:舉人為什么要上書Q:舉人為什么敢上書完成教學目的。結論:危機要求救亡。此時面對巨大的民族危機維新派與當權者選擇救亡。目標導學 救亡喚起啟蒙關鍵詞:戊戌變法過渡承接:”公車上書”并未送達光緒皇帝之手,康梁為鼓吹變法奔走呼號,不斷努力。辦報紙、創辦學會。梁啟超在《萬國公報》、《時務報》上發表許多文章。材料一:“三代以后,君權日益尊,民權日益衰,為中國致弱之根源……地者積人而成,國者積權而立,故全權之國強,缺權之國殃,無權之國亡。何謂全權,國人各行其固有之權”。材料二:“昔者欲抑民權,必以塞民智為第一義;今日欲伸民權,必以廣民智為第一義”。Q:致弱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辦?如何做?引出 “啟蒙”。展現此時期維新派開啟民智的其他做法以及戊戌變法中相關措施。結論:救亡喚起啟蒙。結論:戊戌維新運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運動,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啟蒙運動,也是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新文化運動。Q:面對啟蒙各方的態度如何呢?材料一:“當時會試舉人輦彀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聞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凡被毆擊。”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材料二:對于變法詔令,兩江總督劉坤一給手下指示:“可辦辦之,否則靜候參處。”——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文悌(注:清末官吏,滿洲正黃旗人)告康有為,謂:“徒欲保中國四萬萬人,而置我大清國於度外。”是時滿人反對變法之意態極鮮明。——錢穆《國史綱要》結論:學生探究: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推薦書目: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初集、二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版)徐中約《中國近代史》(后浪出版社 2006年版)黃彰建《戊戌變法事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7年版)目標導學:救亡深化啟蒙關鍵詞:義和團運動、《辛丑條約》承接過渡:戊戌變法失敗了,梁啟超東渡日本。在日本創辦了《清議報》并擔任主編。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救亡并未停歇。大幅報道另一場救亡運動——義和團運動。Q:開始,梁啟超稱義和團為莠民招亂”、“暴徒竊發”,你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師總結:梁啟超用啟蒙來救亡,而義和團在運動過程中反對學習西方。同為救亡,但是方式路線不同。Q:后來梁啟超對義和團運動評價發生變化。你認為引起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學者認為救亡壓倒啟蒙。Q:救亡真的壓倒啟蒙了嗎?展示義和團運動形勢圖。提出三個問題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中的態度如何?目的如何?有沒有成功 A:東南互保,清政府統治根基動搖。《辛丑條約》簽訂,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Q:為什么沒有成功 (從危機、救亡、啟蒙出發)對清政府而言,既有中華民族的大危機,也有自身的統治危機。它的救亡將挽救自身危機置于民族危機之上,因而也排斥啟蒙。從《新民叢報》入手,康有為希望中國像猛獅一樣崛起于世界。他怎么做呢?材料一:“不甘為奴隸,則必無能奴隸我者”——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材料二:‘“茍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梁啟超《飲冰室自由書》結論:救亡深化啟蒙。三、 課堂總結:Q:梁啟超成功了嗎?短時間看梁啟超未能成功。Q:長時間呢?梁啟超們在繼續努力。梁啟超成功了。結論:啟蒙促進救亡挽救危機。四、 課堂升華今天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我們面臨著許多困難與危機。我們應當如何做呢?有學者呼吁當代中國需要一場啟蒙運動。最后師生齊聲朗誦《少年中國說》。課后總結與反思在近代中國,救亡和圖存一直是兩個突出的課題。李澤厚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曾提出“救亡壓倒啟蒙”。觀點提出后,不同的聲音不絕于耳。本課力圖對這一關系作淺顯的探究。本課程內容量大。如何在40分鐘內有密度、有效度、有溫度的進行教學,我還存有很大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