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系統建設勞動課程 落實勞動教育——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本文對《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研制背景、要解決的問題、主要的突破等方面進行了解讀。從時代要求及勞動教育實施中的現實問題,述清本次勞動教育課程標準研制的緣起與主旨;從勞動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及其統領下的課程標準各部分設計,闡述了該版課程標準的突破;從勞動課程資源的利用、勞動項目的開發以及勞動課程師資的培養等方面,論述了勞動課程標準實施的重點與難點。研制背景與要解決的問題(一)研制背景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勞動教育受到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勞動教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實施渠道是開設勞動課程,并輔之以課外勞動以及與相關學科教學的結合。勞動課程的設置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歷程,形成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對這些經驗的充分挖掘是勞動課程標準研制的重要前提。 在此背景下,勞動課程標準研制組開始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研制工作。研制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研制工作的每一環節,將《意見》以及《綱要》的要求具體化、細化,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努力促進義務教育學校勞動課程開齊、開好,提高勞動課程對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貢獻率。 (二)要解決的問題《標準》的研制要解決當前義務教育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并引領勞動教育的實施。 一是勞動教育實施中的“窄化”“片面化”問題。構建完整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目標體系,解決僅以技能、過程或體驗等某一方面作為勞動教育目標的問題。構建包含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課程結構,解決僅實施某類勞動的問題。提供豐富的勞動實踐方式,解決把勞動教育窄化為上課等問題。 二是勞動教育實施的“形式化”“表面化”問題。通過內容要求、素養表現、活動建議的一體化設計,以及提供勞動實踐過程指導建議,解決學生經歷勞動過程但缺乏勞動價值體認、勞動觀念培養、勞動品質塑造等“有勞動無教育”的問題。 二、研制的主要突破 研制工作依據《意見》及《綱要》,挖掘勞動課程的育人本質,體現學校與學生多樣化勞動實踐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一)提煉了勞動課程要培養的學生勞動素養《標準》將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定位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學生培養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懂勞動、會勞動、愛勞動的時代新人”。為此,怎樣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的培養要求,如何指導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提高,是課程標準研制亟需突破的問題之一。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要培養的學生勞動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與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勞動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標準》從中央文件精神出發,結合認知基礎、實踐基礎、行為與品格及三者有機整合的視角,提出將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作為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闡釋了勞動素養的內涵與構成,體現了基礎性、階段性、成長性。這四個方面既體現了勞動課程在勞動情感、態度、價值觀,勞動知識與技能,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等方面的獨特貢獻,又體現了對學生設計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等綜合性素養的培養。 研制工作以勞動素養為統領,引領課程標準各部分:明確各部分的功能定位和價值追求,提出課程的目標、內容、勞動素養要求以及課程實施建議;合理規劃和科學設計勞動實踐活動,提出素養立意、切實可行的活動建議;樹立正確的學生學習質量觀,提出有序進階、可測可評的學生勞動素養要求。(二)形成了與勞動素養相匹配的課程目標體系《標準》提出了課程要達到的總目標,包括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發展初步的籌劃思維,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標準》還提出了學段課程目標,按照學段,圍繞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進行詳細描述,各學段課程目標之間體現連續性、順序性、進階性特點,為各學段的勞動課程開設提供了目標引領。(三)構建了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的內容結構勞動任務群是將知識技能基礎相近、功能相似、性質相同的勞動任務歸納在一起后形成的一組勞動任務。共設計了覆蓋三類勞動,學段進階安排、有所側重的十個任務群。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產勞動包括農業生產勞動、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兩個任務群。小學中年級及以上每個學段都涵蓋三類勞動內容,學校在任務群的選擇上可因地制宜、有所側重,在每類勞動內容所涉及的任務群中選擇實施。(四)研制了各學段勞動素養要求勞動素養要求是對學生在完成階段性勞動課程學習后需要達成的素養表現的總體刻畫。勞動素養要求的提出有助于課程實施者明確不同學段勞動素養的具體表現特征,為資源開發、教學、評價提供重要依據,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達到育人合力。 (五)強化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 《標準》強調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注重動手實踐、手腦并用,知行合一、學創融通,倡導“做中學”和“學中做”,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注重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避免單一、機械的勞動技能訓練,避免簡單的勞動知識講解,避免缺少實踐、過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制作、試驗、淬煉、探究等方式獲得豐富的勞動體驗,習得勞動知識與技能,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 (六)提出了可操作的課程實施要求與建議《標準》關注課程實施要求與建議的引領性、建設性、可操作性,在課程內容活動建議部分提供可實施的活動,以及如何指導學生培養勞動觀念、勞動習慣與品質的建議,在課程實施部分提出勞動項目開發、勞動過程指導、勞動周設置、學校與家庭、社區協同、勞動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的建議。 《標準》高度重視勞動安全問題,從理念到實施、從目標到內容,強化勞動安全意識和機制建設,注重課程實施的安全性評估,適時提出安全提示。此外,還附以適量的項目、活動實施與評價案例,力求使課程標準好用、管用。 三、勞動課程實施的重點與難點(一)勞動項目的開發落實勞動課程內容的重要載體是各任務群中勞動項目的開發。勞動課程屬于國家課程,《標準》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對目標和內容做出了相應的要求。勞動項目的開發要協調勞動項目的基礎性與開放性問題,要把握不同學段的勞動素養要求,圍繞《標準》提出的十個任務群,合理選擇和確定實踐項目內容,要避免內容隨意化、片面化、簡單化,同時又要防止忽視勞動實踐活動的多樣性、開放性,出現“一刀切”“千人一面”現象。 基于此,《標準》給出了勞動項目設計的詳細內容,主要包括制訂項目目標、選擇項目內容、確定勞動場域、明確項目過程、提煉項目操作方法等方面。在勞動項目的實施安排方面,提出依據三大類勞動教育內容及十個任務群在各學段的分布設計,總體體現整體規劃、縱向推進、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原則。 為解決勞動教育實施的“形式化”“表面化”問題,勞動項目開發要注重勞動與教育的有機統一。為解決課內外、校內外勞動有機銜接、相互配合的問題,勞動項目開發要注重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向課外、校外勞動實踐體驗有效拓展。 (二)勞動實踐過程的指導勞動實踐過程是勞動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是學生勞動素養形成的關鍵。勞動實踐過程是學生從真實的勞動需求出發,親歷實踐,出力流汗,完成真實、具體的勞動任務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與學生實踐的過程。教師需要在勞動課程的目標、項目活動、學習支架、實踐活動組織、實踐活動評價的設計與實施中滲透講解說明、淬煉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榜樣示范等關鍵環節,讓學生經歷反思、體認、感悟、內化、外化等過程,在動手實踐中促進勞動觀念體認、勞動能力培養、勞動習慣和品質養成、勞動精神熏陶。對此,《標準》從開展勞動實踐活動中的情境創設、準備、實施及反思階段都給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三)勞動教育路徑的協同《綱要》提出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加以安排,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四個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標準》將勞動周作為勞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解決校內外勞動有機銜接、相互配合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學校與家庭、社區協同開展勞動教育建議。 勞動周是指每學年設立的、以集體勞動為主的、具有一定勞動強度和持續性的課外、校外勞動實踐時間。勞動周與勞動必修課不能相互替代。勞動周主要涉及如何設計、組織與實施的問題。《標準》從主題選擇、內容設計、時間安排、資源利用四個方面為勞動周的設計提出了具體建議,從周密計劃和組織動員,勞動空間、內容和時段的銜接,勞動實踐的內化,保障勞動安全四個方面給出了組織與實施的具體建議。 學校在實施勞動課程時要積極與家庭、社區緊密合作,為學生的勞動素養培育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育人環境。要指導家庭協同開展勞動教育,提升家長的勞動教育觀念,指導家長把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將相關勞動內容作為家庭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家庭勞動教育與學校勞動課程建立關聯,以使學生習得的勞動技能獲得及時的應用和鞏固。 學校要充分利用社區、企業、醫院、農場等場所資源,以及勞動模范、具備技能特長的人才等人力資源,系統安排社區勞動,并開展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四)勞動課程評價的引導勞動課程評價是勞動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勞動課程目標的實現、保障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標準》從平時表現評價和階段綜合評價兩個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勞動課程的平時表現評價旨在通過了解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判斷學生的勞動效果,以此調整教學實施,更好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其評價內容要緊扣課程內容要求和勞動素養發展要求,客觀準確地反映學生在真實情境下勞動素養的表現水平。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要有利于學習診斷和促進發展。勞動課程的評價方法以表現性評價為主,可以采用勞動任務單、勞動清單、勞動檔案袋等工具。 勞動課程階段綜合評價是學期、學年或學段結束時進行的綜合評價,反映學生勞動課程學習的水平和勞動素養的階段性達成情況。階段綜合評價應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程性評價可結合檔案袋進行,結果性評價可采用測評形式,通過考查學生在完成測評任務過程中的表現來進行。(五)勞動課程資源的利用勞動課程資源是實施勞動課程的必要條件,勞動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要堅持素養導向,滿足勞動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要有利于加強勞動課程與地方經濟文化的聯系,強化勞動教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拓展勞動課程的空間等。《標準》從勞動課程的紙質資源、數字資源,學校場地、設施以及環境、勞動實踐室、社會勞動實踐基地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勞動實踐室是勞動課程實施的重要資源和重要保障。勞動實踐室的類型、數量、器材配置等要有利于三大類勞動教育內容的順利實施。學校應建立勞動教育器材、耗材補充機制,完善學校勞動教育設施建設。社會勞動實踐基地是勞動課程實施的拓展資源,是工業勞動、農業勞動及勞動周等活動開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學校勞動實踐室的重要補充。社會勞動實踐基地的設立要充分考慮學生勞動的特點,兼顧勞動場地的規模及勞動項目的適切性,分類設立,以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勞動學習與實踐需求。 此外,要注重加強機制建設,開拓多種途徑,調動多方積極性,實現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六)勞動教師隊伍的建設《標準》對勞動課程教師的勞動素養、勞動課程教學能力、勞動課程規劃與組織能力提出了相關要求,學校要立足學校實際,設立勞動課程教研組,合理設置勞動課程專職、兼職教師崗位,協同開展勞動課程教學工作。 為使《標準》切實落地,勞動課程教師要積極參加多樣化的課程教學培訓,充分認識勞動課程內容結構和課程內容要求,掌握不同學段的勞動素養要求,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及關鍵所在;要不斷提升勞動課程的規劃與組織能力,積極參與學校、學段、年級的勞動課程整體方案規劃,并基于勞動課程目標、內容要求進行課時的統籌安排、勞動項目的設計、勞動實踐過程的組織與指導、課程評價方案的制訂,等等。(七)勞動教研隊伍的保障勞動課程的實施需要發揮勞動教育教研隊伍的作用。各級教研機構要配備勞動課程教研員,并強化對教研員的專業培訓及指導、工作支持及督查,提升教研員教學研究與專業引領能力。由于勞動課程教師、教研員來源多樣,專業背景、個人特長各有差異,因此,要確保教研活動正常開展,需要安排專題教研、區域教研、網絡教研等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通過協同創新、校際聯動、區域推進等多種方式,及時解決課程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要注重勞動課程教研方式創新,靈活采用專題講座、項目案例研討、工作坊、微論壇、勞動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教研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教師的教研主體作用,采取參與式、互動式教研等方式,挖掘教師個體優秀經驗,分享教師研究成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