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知識梳理】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籌備(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又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2)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949年10月1日召開,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2.成立(1)標志: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2)歷史意義①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②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③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典型例題】1.1951年,周恩來指出,“凡依靠人家而不靠自力更生的決不能自強,凡自主者才有前途。”他意在強調( )A.為工業化奠定基礎 B.建設思想的中國化C.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 D.為抗美援朝作廣泛動員【知識梳理】二、人民政權的鞏固1.歷史背景(1)國內:新中國成立時,國民黨殘余軍隊還盤踞在華南、西南地區,仍在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2)國際:美國發動侵朝戰爭,給國家帶來安全危害。2.重要措施(1)土地改革①概況: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②意義: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全國糧食產量大幅提高。穩定物價①措施:“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統一財政經濟。②意義: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3)抗美援朝①概況: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②意義: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典型例題】2.下圖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年畫《燒舊契》。該年畫( )A.說明了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 B.反映了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C.突出了農民政治上的自由權利 D.描述了喜迎合作社豐收的場景3.下圖是一張宣傳“團體人身保險”的廣告畫,廣告語為“提高勞動人民福利,加強抗美援朝力量”。可看出這一時期( )A.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 B.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C.已經確立計劃經濟體制 D.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4.如圖是新中國初期的幾幅宣傳畫,意在說明,新中國的成立( )A.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成果B.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C.凸顯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D.彰顯了社會新風尚和社會文明【知識梳理】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針:新中國成立后,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的基礎上,推行“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國成立后,先后與蘇聯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2)參加日內瓦會議:1954年,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促使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3)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4)參加亞非會議:1955年方隆會議上,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典型例題】5.1952年,在宋慶齡、李四光等人邀請下,來自太平洋沿岸37個國家的代表齊聚北京,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一致通過了致聯合國書、關于朝鮮問題的決議、關于民族獨立問題的決議、加緊爭取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運動等決議。上述外交活動( )A.有助于塑造新中國和平形象 B.促進中國與亞非各國交往C.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宗旨 D.推動了朝鮮問題和平解決6.1949年6月,毛澤東提出“一邊倒”外交戰略;1964年7月,毛澤東提出“第二中間地帶”理論,即整個西歐、大洋洲、北美的加拿大和亞洲的日本等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是“對美國是不滿意”的重要力量。這一變化可用來說明,當時我國( )A.實現了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正常化 B.調整了與蘇聯的外交政策.C.加強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合作. 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7.新中國成立初期,斯大林曾致電中國領導人:“要劃出一塊合適的地方來給我們建立一個橡膠種植園。”然而他得到的回復是:我們同意在海南島上為你們建立一個橡膠園,但是我們建議你們提供必要的貸款、機器和技術援助,由我們自己來建立和經營這個橡膠園,我們將給你們運去橡膠,作為對你們這種幫助的報酬。這主要反映出中國政府( )A.堅持“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統一 B.借助蘇聯以打破西方封鎖C.追隨和配合蘇聯發展重工業的政策 D.與社會主義陣營若即若離【知識梳理】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1.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1)提出:1953年。(2)內容:一是通過”一五”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二是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實踐①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②“一五”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設(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2)政治制度體系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3)毛澤東思想的地位: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典型例題】8.195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條例,在城市里統一設置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為市政府或市轄區政府的派出機構,屬于基層行政組織;居委會的法定性質為“群眾自治組織”,但在當時主要作為街道辦事處的進一步延伸。這一舉措旨在( )A.保障三大改造的順利進行 B.加快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C.提高國家的城市治理水平 D.健全國家的基層法律制度9.1954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第8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以后歷次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憲法中,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確規定。對于這些規定作用的理解,錯誤的是( )A.團結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B.影響了宗教的教義禮儀C.鞏固了新生政權的穩定 D.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不靠自力更生的決不能自強,凡自主者才有前途”可知周恩來強調只有自力更生才能自強,所以體現了建設思想的中國化,B項正確;1957年完成的一五計劃為工業化奠定了基礎,排除A項;堅持自力更生是體現了建設思想的中國化,并不是在集中力量恢復國民經濟和為抗美援朝作廣泛的動員,排除CD項;故選B項。2.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焚燒舊契體現了新中國對封建土地剝削的廢除,把農民從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生產力發展,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農民政治權利,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豐收場景,排除D項。故選B項。3.答案:A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當時出現了團體人民保險作為勞動人民的福利以保障勞動人民利益的現象,說明在正常的勞動分配之外出現了保險這種形式,是存在多種資源調配方式的表現,A項正確;根據“抗美援朝”可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性質尚未發生根本改變;確立計劃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是在抗美援朝之后,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CD項。故選A項。4.答案:D解析:宣傳畫從科教文衛以及政治制度建設方面宣傳了新政權建立之初的社會風尚和社會文明,D項正確;A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通過宣傳畫無法看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B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A解析:根據“一致通過了致聯合國書、關于期鮮問題的決議、關于民族獨立問題的決議、加緊爭取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運動等決議。”可得出這些外交活動,積極倡導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有助于塑造新中國和平形象,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非洲國家,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于1953年,排除C項;朝鮮問題并沒有在這次會議中得到和平解決,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1964年7月”和“第二中間地帶”包含的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中蘇關系已惡化,中美仍處于敵對狀態,毛澤東把美國與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區分開來,目的是團結這些國家反對美蘇,B項符合題意,B項正確;此時中蘇關系已惡化,中美仍處于敵對狀態,因此,A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C項;全方位外交,是中國自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形成的一系列外交新思路,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A解析:根據“我們同意在海南島上為你們建立一個橡膠園,但是我們建議你們提供必要的貸款、機器和技術援助,由我們自己來建立和經營這個橡膠園,我們將給你們運去橡膠,作為對你們這種幫助的報酬。”可得出中國一方面要借助蘇聯的幫助,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另一方面也不想受制于蘇聯,因此只要蘇聯提供必要的貸款援助即可,反映出中國堅持“一邊倒”與獨立自主的統一,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針對 西方的封鎖,排除B項;中國政府并沒有追隨蘇聯的工業化,排除C項;若即若離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8.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新中國基層社會治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城市設立基層政權機關和民眾自治機構,其本質是對1954年憲法的精神的落實,旨在提高基層民主化程度,改進國家城市治理水平,C項正確;A、B兩項并不是這一舉措的目的所在,排除;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條例,不足以健全法律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明確規定”等信息可知,在1954年憲法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說明該規定對公民的宗教教義禮儀沒有影響,B項符合題意;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具有宗教信仰自由,這有利于團結廣大的人民群眾,A項不符合題意;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力,這有利于團結人民群眾,從而鞏固新政權,C項不符合題意;我國憲法維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這有利于團結各族人民進行經濟建設,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