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教學設計
教學分析
【課程標準】
通過清朝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
【教材分析】
本課為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第19 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課標要求通過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的興盛。教材內容分為三個子目,即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三個部分聯系緊密。農業發展是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礎;同時它們又共同成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為清朝前期的興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本課子目從社會動亂的結束到清朝前期社會的穩定和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與繁榮,在農業與手工也發展的基礎上又促進了商業繁榮發展。進而清朝前期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長,出現了繁榮局面。但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第一個學期歷史課程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文字史料、圖片史料的閱讀能力和提取基本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課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插圖和觀看影像資料,了 解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概況;通過問題探究、設計活動,分析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清朝前期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采取的措施, 理解其重視農業生產的原因;了解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特點;認識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及帶來的消極影響。
過程與方法 制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通過設疑討論、辯論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探索清朝前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認識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清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
難點:人口增長的利弊問題。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知道我國現在有多少人口嗎?
當今的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人口眾多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可是大家知道嗎,我國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時期,在一個半世紀里人口增長了6倍多,人口總數占到世界的1/3。那么大家知道是哪個時期嗎?
為什么清朝人口一度會有如此快速的增長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第19課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自學識記】 結合教材,完成自學檢測試題,識記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及人口增長的基本史實。
【預習檢查】
一、清初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
農業發展的表現:
1. 擴大;
2.興修水利工程,治理大河;
3.種植 ,產量提高;
4.種植多種經濟作物。
意義:農業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對手工業和 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
手工業:出現了比較成熟的 (如李扁擔、李東陽)
商業的發展:陸路和水路商旅往來頻繁,形成商業網(盛澤鎮——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天下”“地值寸金”);北京、江寧等大城市,工商業十分繁榮;商業活動中形成一些大商幫(晉商、徽商)。
四、清朝時期,人口的增長快, 突出,進一步開墾荒地,植被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目標導學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 清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背景
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展示材料:
人民多遭慘殺,田土盡成丘墟。官雖設而無民可治,地已荒而無力可耕。
——《明清史料》丙編,第783頁
提示:
背景:
(1)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2)清初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
過渡:面對這種情況,清朝統治者又是怎樣應對?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呢?
2. 清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原因
【材料研讀】閱讀材料,結合教材,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和認識是什么?
材料1、在清朝的時候,每一位皇帝每年立春日,都要親自支扶犁和耕種。
材料2、《雍正耕織圖》
《雍正耕織圖》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間刻版印制的《耕織圖》為藍本,由清宮廷畫師精心繪制而成,共有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每幅畫上都有雍正的親筆題詩,并蓋有“雍親王寶”和“破塵居士”兩方印章。畫冊用筆精到、設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描繪了勞動者辛勤耕作的場景。
材料3、 帝王之政,莫愛民,而愛民之道,莫要于重農桑…… ,此千古不易之常經也。
——乾隆
提示: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和認識(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
(多媒體出示圖片,回答問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看圖,讀教材,總結清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
材料1:
材料2:
康熙帝親政后,極為重視治河的問題,他把治河、三藩、漕運列為三件頭等大事,“書而懸之宮中柱上”以備日夜觀看思考。1677年,康熙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治理黃河,靳輔在水利專家陳潢的協助下組織大批民工,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將淮黃故道次第修復,不僅暢通了漕運,而且大大減輕了黃河中游和淮河沿岸地的水患威脅。
材料3:
乾隆皇帝在玉米和甘薯的推廣中起了巨大作用。他大力推廣甘薯種植……地方官因為編寫《甘薯錄》而被晉升為湖南巡撫……在皇帝的勸諭下,川、楚、陜、皖、貴等省“延山漫谷,皆種玉米”。經乾隆一朝的倡導,甘薯、玉米已經成為中國貧苦農民的基本口糧。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
材料4:展示地圖:《明朝經濟主要分布圖》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治理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
4.(多媒體出示問題: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讀教材,學生分組搶答清朝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
①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原因: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
②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
③在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④經濟作物的種植方面: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教師小結:前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在農業方面的表現主要有三點:(用多媒體表示)
①耕地面積增加,人口迅速增長;②糧食產量提高,高產物推廣;③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④重視水利興修。
5、清朝前期,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何意義?
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師: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達創造了條件。農業的發展需要農具和水利器械;農業的發展又使農民有能力購制農具和生活用品;農業發展還為手工業生產更多的原料。因此,清朝的手工業很發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又帶來了商業的繁榮。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節課第二篇章:
目標導學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一)手工業
1.學習與探究:結合中國歷史地圖冊,找出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提示:
淮安、揚州、江寧、蘇州等地。
2.結合地圖和所學知識,分析清朝的前期手工業發展的主要表現。
提示:
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清朝前期絲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2)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當時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3.圖片展示 (多媒體展示清代紡織圖)。
(二) 商業
1.圖片展示( 多媒體展示《盛世滋生圖》局部 )。
2.(多媒體出示問題:清朝商業發展的條件) 讀教材,學生總結 清朝商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
提示: 清朝前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的流通;陸路和水運發達。
3.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清朝商業發展的表現。
提示:
(1)形成商業網: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全國性市場。
(2)一些農村地區發展成工商業市鎮。
(3)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
(4)形成大商幫(如:晉商、徽商)。
4.教師接著提問:清朝商業發展的表現有何作用?
提示:
作用: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教師具體講述清朝前期的商業發達的代表。
(一)吳江縣的盛澤鎮:
盛澤鎮位于江蘇省最南端,地處太湖流域,這里沃野平展、湖蕩密布、氣候溫暖、雨量充分,宜稻麥、宜蠶桑,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都。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二)湖北的漢口鎮:
漢口鎮位于湖北省武漢市,四大名鎮之首,處于長江中游,古代以水運為主,有“九省通衢”之稱,后鐵路運輸發展,水陸并運。到清朝時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
(三)乾隆時的蘇州:
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乾隆時的蘇州,據載已擁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指寸金”。
目標導學三、人口的增長:
1.(多媒體展示以下兩則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一:
材料二:
2.(多媒體出示問題: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根據材料一,討論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
提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
3.(多媒體出示問題:人口增長的影響)結合材料二,學生分組討論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影響?
答案提示:
積極: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
消極: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4、閱讀教材,描述一下清朝人口的基本情況。
到康熙時期,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1/3。
三、課堂總結
明清時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引種、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而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幫。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的增長,這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又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讓學生感受到清代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并引導學生從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導致產品增加,投入市場,成為商品這一思路思考。
課堂教學,要活躍氣氛,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要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互為補充,并多加鼓勵。
六、教材習題與當堂檢測
1.下邊兩幅圖反映出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是
A.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 B.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人口的顯著增長 D.城鎮商品經濟發展
【答案】A
【解析】依據題干兩幅圖片“《耕織圖》”、“清朝開荒執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尤其是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是“國之大計”。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并有了較大的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由此可知,兩幅圖片反映出的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是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與題意不符合。故選A。
2.如下圖是清朝《盛世滋生圖》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從該圖所反映出的我國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
A.出現了農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邊境貿易繁榮 D.商業市鎮興盛
【答案】D
【詳解】依據材料“清朝《盛世滋生圖》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可知蘇州城內人來人往,店鋪林立。反映了明清時期商業繁榮,商業市鎮興盛。D正確;圖片反映的蘇州斜橋的商市,而不是農村集市、邊境貿易,AC排除;圖片中是商市,沒有居民區——坊。B排除;故選D。
3.圖表分析是研究歷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下列圖表,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摘編自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
A.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國人口一直處于上升趨勢
B.明朝人口增長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長速度快
C.清朝前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
D.乾隆末年(公元1794年)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
【答案】C
【詳解】依據“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國人口統計表”,明洪武26年人口數量0.7億、明萬歷28年人口數量1.97億,得出:明朝時期增長了1.27億;清康熙39年人口數量1.5億、清乾隆59年人口數量3.3,得出:清朝人口增長1.8億,由此可知清朝前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C正確;B表述錯誤,排除;由明萬歷28年人口數量1.97億,清康熙39年人口數量1.5億,人口下降了。A排除;D結論從表格中不能得到,排除;故選C。
4.下圖反映了清朝的歷史變遷,導致這一變遷的主要原因有
①社會安定 ②實行閉關鎖國 ③耕地面積擴大 ④經濟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詳解】清朝前期,社會安定,為人口增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故①正確;清朝前期在對外交往中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對人口的增長沒有起到促進作用,故②錯誤;清朝前期,耕地面積擴大,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經濟基礎,故③正確;清朝前期,經濟發展,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經濟基礎,故④正確。故選①③④組合,排除ABD,C符合題意。故選C。
5.經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12分)
材料一 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 縱向比較,康乾盛世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個版圖空前廣大而且穩定的大一統帝國……但不幸的是,從橫向比較,它卻與當時世界最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國傳統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陽,最后一首挽歌,雖然輝煌,只是已經走到了盡頭。
——侯楊方《盛世啟示錄》
(1)材料一敘述了唐朝怎樣的社會狀況 (2分)
(2)觀察材料所示統計圖,南北方戶數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簡析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4分)
(3)根據材料三列舉清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如何理解康乾盛世“雖然輝煌,只是已經走到了盡頭” (4分)
(4)你認為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
【答案】(1)唐朝貞觀年間,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成群,遍布四野,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秩序安定。
(2)變化:南方戶數逐漸增長并超過了北方。
原因: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北方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南方自然環境優越等。
(3)經濟上,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晉商、徽商等大型商幫興起。(答出兩點史實)
康雍乾時期,皇權高度膨脹,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重農抑商、閉關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與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國開始落后,逐漸走向衰亡的邊緣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兩點)
(4)政府的政策、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杰出歷史人物的貢獻;勞動人民的推動等。
【詳解】
(1)依據材料一“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可知,唐朝貞觀年間,糧食連年豐收,馬牛成群,遍布四野,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繁榮,社會秩序安定。
(2)仔細觀察材料二“西漢至南宋北方戶數的變化”統計圖可知,南北方戶數呈現出的變化是南方戶數逐漸增長并超過了北方。其原因是南方社會環境相對穩定;北方人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統治者的重視;南方自然環境優越等。
(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縱向比較,康乾盛世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個版圖空前廣大而且穩定的大一統帝國……”并結合所學可知,經過清初的恢復,社會經濟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經濟上,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商品經濟不斷發展,晉商、徽商等大型商幫興起。第二小問,結合所學可知,之所以說康乾盛世“雖然輝煌,只是已經走到了盡頭”是因為康雍乾時期,皇權高度膨脹,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大興文字獄,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重農抑商、閉關政策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逐漸失去了對外貿易的主動權;與先進文明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國開始落后,逐漸走向衰亡的邊緣等。
(4)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政府的政策、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杰出歷史人物的貢獻;勞動人民的推動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南岸区| 琼中| 柘荣县| 如东县| 北辰区| 长子县| 曲水县| 江安县| 清丰县| 镇康县| 碌曲县| 华坪县| 张家界市| 报价| 顺昌县| 银川市| 淄博市| 淮阳县| 忻州市| 安乡县| 抚松县| 昌都县| 镇江市| 南充市| 原平市| 道真| 河东区| 拉萨市| 绵竹市| 荆门市| 满城县| 监利县| 鄱阳县| 西城区| 古蔺县| 大关县| 山东| 宁强县| 吴堡县| 进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