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七課 共同創造科學成就中華民族大團結一、光輝燦爛的發明創造農業方面:1.世界上最早栽培、種植水稻的地方。2.周代,巴蜀地區就開始人工栽培茶樹。3.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繅絲紡織的國家。工程建設方面:1.京杭大運河、都江堰、靈渠等水利工程2.萬里長城、趙州橋3.山西應縣木塔、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年~前251年)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萬里長城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勝地標三塔,浮圖秘鬼工”,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獻名邦”的象征,是最古老的最宏偉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前面的崇圣寺南詔國和大理國建立一個龐大的佛教寺廟,背靠蒼山,面向洱海,崇圣寺三塔兩小三寶塔,崇圣寺初建于南詔豐期(公元824859年),胡大塔建南北塔建,寺中立的比賽狀態,遠遠望去,卓然挺秀俊逸非凡的吸引力,蒼洱。三塔,故塔以寺名。咸同年,寺壯觀的寺廟被破壞,只有三個塔保存完好。歷史的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年),初建大塔“千尋塔”,后來建立另一個南,北小塔,三塔崇圣寺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古樸的民族風格。建設,除了佛教,成為佛宣揚,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大理古澤國多的洪水。在古老的Jinshicui“記載:”世傳龍性的佛塔和魏鵬,大理古城,所以這個鎮龍澤?!皳髡f,古建筑的三塔,墊一層土修復修復前的土壤層的層疏浚層塔,塔,塔明顯,因此堆的民間塔大型挖掘機現已塔“之稱。天文歷法方面:天文歷法方面,我國各族人民根據季節變化創制了農歷、藏歷、傣歷、彝族十月太陽歷等歷法,幾千年來對推動我國農牧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元朝郭守敬等編成《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這與現在通行的公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300年;建于明朝的北京古觀象臺,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時間最長的,它還以建筑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 數學方面:《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張蒼、耿壽昌所撰寫的一部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中最重要的一部,成于公元一世紀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和整理,其時大體已成定本。最后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九章算術》內容十分豐富,全書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同時,《九章算術》在數學上還有其獨到的成就,不僅最早提到分數問題,也首先記錄了盈不足等問題,《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二、造福人民的中醫藥傳統中醫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手段,以中藥、針灸、刮痧、推拿等為治療手段。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是傳統中醫的杰出代表人物?!饵S帝內經》《千金方》《本草綱目》等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名著,影響古今中外。三、百花齊放的思想寶庫古代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古代的辯證法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精辟深邃而影響深遠,是人類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其中,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經典“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外交、軍事、歷史等方面的重要典籍。道家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其思想主要體現在《老子》《莊子》等著作中。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強調以法治國、“法不阿貴”。這些著作蘊含的哲學思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哲學形式新穎多樣。回、蒙古、滿、維吾爾、白等民族都有較為著名的哲學人物,如白族的李元陽,回族的王岱輿、劉智等。謝謝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吳玉嫻作品061001.mp4 第7課 共同創造科學成就.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