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畫出立體感、空間感;10、變幻的色彩教學內容:7、畫出立體感、空間感;10、變幻的色彩(合并)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繪畫,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2、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并認識青綠山水的繪畫特征及其代表作《千里江山圖》;3、了解青綠山水的用色特點(10課);了解山水畫中的三遠(7課)。 潛在目標:通過學習活動,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青綠山水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尊重、愛護古文物的意識。教學重點:①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的發展過程;②認識并賞析《千里江山圖》;教學難點:關注山水畫的近景、中景和遠景;關注青綠山水的設色。教學過程:1、導入階段(一、)1、通過PPT展示兩種“神奇”的石頭,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其用處。2、播放幻燈片,揭示礦物質顏料的特點及其主要用處,并向學生展示國畫顏料中的石青、石綠以及赭石,最終導入本節課要學習的課題:認識青綠山水。3、讓學生來說自己所了解的山水畫。(2、)介紹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1、萌芽:魏晉南北朝時期,以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為開端,開始出現山和水的形象,體現“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藝術風格。結束:隋代山水畫家展子虔,代表作:《游春圖》,開創了青綠山水的新風貌,實現了咫尺千里的效果,體現了當時畫家對透視和空間感的認識。2、介紹青綠山水的巔峰代表——《千里江山圖》(年代、作者、繪畫內容),并通過觀看視頻進一步感受青綠山水畫的特點(學生討論發現后教師補充說明),對千里江山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2、發展階段1、展示作品的細節部位,師生一起探討青綠山水如何上色。(學生回答完)師總結:介紹青綠山水的作畫過程,結合之前的國畫顏料介紹中國畫的用具:筆墨紙硯,并一一展示,觀看紀錄片,看看千里江山圖的上色過程(用色的關系)。2、構圖部分:展示遠景與中景、近景的畫面,介紹山水畫中的三遠(高遠、深遠、平遠),引導學生觀察通過外輪廓線的粗細、顏色的深淺以及大小的變化來表現遠近和空間感。(學生上臺動手嘗試)3、拓展階段1、學生分小組嘗試青綠上色,感受國畫顏料在宣紙上的暈染(分小組展示);2、通過發現山與水波兩者之前線條的不同,感知不同線條可以表現不同的物體,并在宣紙上表現;3、觀看紀錄片《國家寶藏》第一期——《千里江山圖》。四、總結:《千里江山圖》歷經千年依舊富麗堂皇,其經典的青綠設色更是代表了中國青綠山水的巔峰,今天我們通過了解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也更加體會到這幅作品的珍貴,中國山水畫的魅力無限,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更是無窮的,我們在以后學習中將會繼續了解、體會她的絢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