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奇思妙想》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及重難點1、知識與技能:(1)了解奇思妙想組合的藝術價值:創造性、視覺合理性和視覺享受。(2)學習巧妙結合兩種不同物象的構成方法。2、過程與方法:(1)在展示交流中探究圖像構成的妙趣,在欣賞感受中探索奇思妙想的藝術性和合理性。(2)運用繪畫中奇異組合的表現方法,根據寫生、記憶、想象的生活物品,以繪畫的形式進行奇異組合。(3)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能力、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3、情感、態度、價值觀:(1)學生喜歡奇思妙想的藝術,認識到藝術來源于生活、來自于自然、來自于智慧的創造。(2)引導學生在小組學習探究中,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以及認真觀察、記憶的習慣和創新意識。4、教學重點:繪畫中奇思妙想的內涵及表現方法,物體組合要自然、生動、有創意。5、教學難點:如何將不同的事物進行巧妙的重組,構成一幅有創意的繪畫作品。二、學情分析小學五年級的學生,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思維形式由具體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自覺性也在增強,他們的想象力已經接近現實生活,力求表現更真實、更深刻,表現能力有所加強。但是五年級學生在這種轉變過程中,有時受特殊因素影響過于現實化,缺乏天真活潑、敢想敢干的創造性心理。有的學生能運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觀察到的對象,對材料進一步的拓展,尋求技法和表現方法的創新,也有的學生眼高手低,對表現缺乏信心。針對他們的特點,采用小組競賽;分步教學;作品賞析等方法因材施教。三、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采用的教材是小學美術嶺南版第九冊第十一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的課。藝術的表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本課蘊含了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內涵,迸發了作者們豐富的藝術聯想,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增添了無盡的審美情趣。優秀的藝術家們不斷地在體現藝術的本質——創造,從欣賞藝術家的奇思妙想入手,給學生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力,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不同物體的共性特點,選用生活中常見的各種物品,運用豐富的聯想進行巧妙的設計,組合成新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四、教學環節與活動教學環 節 “教”的過程 “學”的過程課前準 備 收集奇思妙想的資料;多媒體課件;學生范畫作品等 初步接觸奇思妙想的相關知識課堂引 入 1、教師出示“手”,進行手影造型的模仿,欣賞“手”奇思妙想的圖片。 2、《比利牛斯山之城》作品欣賞。 3、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奇思妙想)。 通過手影造型的模仿,作品的欣賞,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發 展 1、生活中有哪些讓你記憶深刻的奇思妙想呢?欣賞各式各樣的創意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感受。 2、《法蘭克福爵士音樂節》(招貼)作品欣賞。 3、欣賞了這么多創意作品,你們發現畫面的奇妙之處了嗎? 4、拼圖游戲: (1)出示相關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搭配,組合成一個奇思妙想的作品。 (2)小組進行拼圖游戲,找出答案。 5、欣賞創意作品,講解作品的表現方法: (1)夸張變形; (2)組合添加; (3)比例變化。 6、探究奇思妙想創意作品的設計步驟(繪畫),課件出示設計步驟。 7、課件展示奇思妙想的創意作品,引導學生欣賞,互相分享。 8、作品設計:選擇繪畫的方式,運用奇異組合的方法,將不同的事物進行巧妙的重組,創作一幅有創意的繪畫作品。 1、學生在創意作品的欣賞中,激發創意思維。 2、通過欣賞、觀察,學生初步感受奇思妙想創意作品的表現特點。 3、學生欣賞創意作品的圖片,談感受,懂得將幾種不相關的物體重新組合,也是一種妙想。 4、游戲是學生喜歡的學習形式。學生通過想象、拼圖游戲活躍思維,加深對奇思妙想作品的認識、理解。 5、通過討論、分析,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創作方法,為創作奠定基礎。 6、設計步驟: A、先畫出普通物體; B、發揮想象,組合添加。 7、學生通過欣賞學會學習、分享從中得到啟發,獲得創作靈感。 8、學生創作,教師巡視指導。反思評 價 1、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2、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 3、互評、師評。 1、展一展:將完成的作業展示出來,讓學生體驗成就感。 2、自評、互評。課后延 伸 奇思妙想沒有太多固定的模式,關鍵是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生活中的植物、動物、人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等,都可以成為想象的源泉。 拓展:運用廢舊物品制作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 讓學生懂得藝術來自于自然、來自于生活,通過想象、設計、制作,能用于生活。五、教學資源教學PPT、名作的拼圖、學生的示范作品等。六、教學評價依據新課程的精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要求,設計了本節課的奇思妙想藝術創作。設計力求從多種作品中啟發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給學生自由的想象空間,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五年級的一節課,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一定的造型表現能力,對線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往往年級越高,思維越具象,想象力反而被限制。所以本節課不僅挖掘知識的內涵,更多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想象力和激發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和源泉。激情導趣,啟發聯想,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發散式思維不是定點深入,沿一條路走下去,而是注意設計意念的徑和量的發展,按照事物的不同類型,從不同角度、多層次地思考比較,優選出理想完善的新構思。它能培養人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從視角形象入手,形成表象,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合理的引導,啟發其思維,使其思路暢通,豐富其想象,使其產生奇思妙想,從而產生強烈的創作欲望。在課的一開始,老師運用了孩子們熟悉的手影造型模仿作為導入,目的是開啟課堂活躍的氣氛,同時強調創意是生活中重要的一個元素。通過猜一猜、做一做,吸引學生的眼球,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瞬間被點燃。“生活中處處有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在課堂中必須培養學生發現美和判斷美的能力。在課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觀察、欣賞作品的環節。學生在此環節中思維特別的活躍,尤其是學生平時比較少見、沒有接觸過的作品,學生看著紛紛發出“哇哇哇”的贊嘆聲和竊竊私語的討論聲。通過認真的觀察和分析,孩子們能找出創意作品和真實物品的共性、差異性。在老師的引導啟發下,孩子們的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傳統的學習方式就是讓學生看看作品說一說,然后自己開始繪畫或者開始創作,學習形式單一。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創作的熱情被磨滅。本節課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進行名作的拼圖游戲,初步了解、掌握創作的精髓。然后在讓每個孩子想象,說出自己的想法,分工后進行創作。為了使學生敢于創新,我不斷地積極肯定每位學生的“閃光點”,這些對學生的評價語言,如同興奮劑一般,源源不斷注入孩子的心田,使他們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因為贊賞而把學習活動當作愉快的享受,學生就在愉悅的氣氛中構思和設計。這一環節充分展示了每個學生的個性,集思集體的智慧,體驗協作帶來的成功。最后的環節是作品的展示評價和課堂延伸。評價主要以自評、互評、師評三個環節進行。孩子們底氣十足,大膽地向全體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用流暢的語言介紹自己作品的獨特創意。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更激起其自信心,讓其嘗到成功的滋味。作為一位美術老師,肩負使孩子們勇于發現美、創造美和敢于表現自己的責任,在美術教學中,訓練學生技能、技巧的同時,重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其創造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成為一個勇于創新、高素質的人才。所以,美術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這一堂課還只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