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教學設計 課程內容 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目標 知道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清政府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并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知道康熙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并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通過觀察《清朝疆域圖》,初步掌握通過空間定位學習歷史知識的基本方法;通過對比清政府對內憂和外患的處理方式,初步掌握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通過閱讀文本材料、觀察歷史圖片,結合既往所學、初步掌握史料實證、系統學習的方法。 進一步認識我國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理解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感受各民族對祖國的向心力;增強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勢力的責任感。 教材分析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的第18課。本課從六個方面敘述了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歷史: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雅克薩之戰和清朝的疆域,完整展現清朝對邊疆的管理。 本課與本單元主題同名,通過六個子目突出反映清朝為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做出的貢獻,從而加深學生對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興趣,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已初步具備對事物的理解、概括、分析、比較,以及史料研讀的能力。 本課內容,學生通過電視劇或課外讀物對其中情節較為熟悉,容易進入歷史情境;臺灣問題是現在的熱點問題。這些因素配合初中生好奇、好動的特點,都成為學習本課的有利因素。但本課涉及多個少數民族,七年級學生對少數民族的人名、地名、封號等較難掌握,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 教學重點 鄭成功收復臺灣,達賴、班禪和駐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教學難點 事件多、涉及民族、人物多,七年級學生較難掌握。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的概念,學生也較難理解。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我國自秦朝開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歷代王朝,開疆拓土,鞏固統治。至清朝之際,國家進一步得到鞏固與發展,今日中國之版圖也基本奠定。 清朝是如何建立起如此遼闊的疆域?為鞏固統治又采取哪些措施?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第18課的學習,共同來了解。 同學們自讀書本第一目內容,結合屏幕上的三幅圖片,來說說清朝是如何建立起對全國統治的。 由此可見,清朝以其文治武功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 但在清朝入關前,有著“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殖民者趁明末國力衰敗之機,侵占東南的臺灣,使寶島與祖國分離。 臺灣是如何重歸祖國?對這失而復得的地區,清政府如何來加強管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88頁第二段內容,以時序為線整理事件發展的脈絡。下面請一位同學依時序來為我們重現這段歷史。 1661年,鄭成功從金門出發登陸臺灣,當面對荷蘭使者說:“該島一向是屬于中國的。在中國人不需要時,可以允許荷蘭人暫時借居;現在中國人需要這塊土地,來自遠方的荷蘭客人,自應把它歸還原主,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設問:鄭成功說此話的依據何在?同學們能用所學史實來力證此話嗎? 收復臺灣為民心所向,抗擊荷蘭殖民者的鄭成功也就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這幅《欽定平定臺灣凱旋圖》描繪了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陣容整齊的戰船正從臺灣凱旋而歸。設問:這是哪支軍隊?清朝將臺灣歸入版圖。為加強統治,于1684年設臺灣府予以管轄。 光緒11年也就是1885年,慈禧太后下懿旨:“臺灣為南洋門戶,關系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扎”這意味著臺灣正式建省。清朝東南海防得以穩固。 就在東南問題平息不久,清朝龍興之地的東北開始爆發戰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雅克薩之戰。請同學們根據課本93頁第1、2段的內容,結合地圖,簡述戰爭的概況。 兩次雅克薩之戰,我們都處于上風,但清政府在簽《尼布楚條約》時作出極大讓步,原因在于還有嚴重的內亂,這就是發生在西北地區的準噶爾叛亂。 西北的新疆被天山山脈分成了北疆和南疆兩部分,北疆有中國第二大盆地——準噶爾盆地,這一名字就源于清朝生活在這一地區的部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在俄國唆使下,發動叛亂。叫囂“圣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對此,康熙帝回應:“一日不滅,則邊陲一日不寧”并親征噶爾丹。 看材料,思考:1.康熙帝為什么要親征噶爾丹?2.平叛的勝利說明了什么?有著怎樣的意義? 北疆的叛亂平息后,乾隆年間,南疆的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平定了這場叛亂,設伊犁將軍管轄天山南北。 在面對新疆分裂勢力時,清朝都是采取武力平叛的方式予以解決,可見維護統一是任何一中央王朝義不容辭的責任。 此時,一部驚心動魄的回歸史,更讓我們感受到民族向心力。讓我們通過演說家的敘述,感受那段蕩氣回腸的歷史。 位于西南的西藏地區留下了祖孫四代經營管理的痕跡,請同學們根據書本內容,討論并將管理措施對號入座。 這些措施呈現出“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钡奶攸c,既兼顧當地宗教風俗,又維護國家統一,贏得了西藏人民的信賴,六世班禪曾明確表示:整個西藏都是在中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地方,西藏的一切無不聽命于朝廷。西南邊疆得以穩固。 自此,清朝采用不同方式解決了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的邊疆問題,鞏固了統治。設問:在東南、東北面對外患時,我們堅決實施了?在西南、西北面對民族問題時,我們的措施體現了? 有效的統治,邊疆的穩固,奠定了清朝遼闊的疆域版圖。下面請同學們動動手,繪制清朝疆域示意圖。 臺灣學者呂士朋在《清代的理藩院》一書中對清朝這樣評價:“有清一代的最大貢獻,厥為對邊疆的經營,使得近代中國的廣大版圖得以真正鞏固而確定?!艘粚ξ颐褡宓呢S功偉業,即以漢唐盛世版圖相況,亦不能與之比擬。”清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作為中華兒女,我們都應堅決捍衛祖國的統一!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