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知道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學目標 學生觀察地圖,結合材料和課文內容,講故事,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學生通過舉例說明及講義“金瓶掣簽制度”,知道清朝冊封達賴和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對西藏地區實行有效管轄;學習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和設立伊犁將軍等史實,知道西北邊疆的鞏固;通過分析史料,回顧史實,認識臺灣、西藏、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清朝前期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安定邊疆地區采取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六個內容:清朝對全國的統治、鄭成功收復臺灣及清朝在臺灣建制、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鞏固西北邊疆、雅克薩之戰和清朝的疆域。清朝入關后,經過一百多年的勵精圖治,建立了龐大的多民族統一國家,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清前期統治者的治邊思想既有繼承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治邊思想大成的一面,又有根據時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點發展的一面,為今后邊疆地區的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這學期已經學了唐朝、元朝等朝代的歷史,對于國家的統一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少數民族的稱呼、地名、封號等歷史名詞和相關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借助于圖片、史料等素材,用史實與他們對話,從而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促使其情感得到升華。 教學重點 鄭成功抵抗荷蘭侵略者的斗爭;清朝對臺灣、西藏、西北邊疆的統治;雅克薩之戰;清朝的疆域。 教學難點 如何理解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清朝前期統治者治邊之策的繼承性和發展性。 教學資源 (1)戴逸主編:《簡明清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版 (3)魏斐德:《洪業:清朝開國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 教學過程 同學們,回顧已學歷史,我們可知,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并與清軍聯合夾擊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最終失敗被害。而清入關后,以北京為都城,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它堅持以尊炎黃、崇儒學的方針統治全國,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政治制度,進一步維護大一統,從而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正如魏斐德在《洪業:清朝開國史》一書中所說:“清朝統治的鞏固,也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它開始于在明朝北邊的準備階段,經過入關后對明朝舊制加以沿用和調整的試驗階段,最后造成了一種漢、滿兩種統治方式的精妙融合物。”在鞏固統一方面,清朝具體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什么樣的效果呢?我們就先從東南沿海著手,學習本課第一個子目。 今天廈門的海濱,覆鼎巖上,有這么一尊巨型石雕,巍然屹立。這尊豐碑式雕像的主人公,就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這是一尊如此英武的雕像——戴有頭盔的頭部稍向右側,面部表情威嚴,兩眼注視著海面;身著鎧甲,左手抵在腰間,右手握一柄長劍,而右腳稍向前跨出。整尊雕像,呈現一種正待出征之勢。1661年,他要出征到哪里去呢?對,臺灣!你能不能結合地圖給大家講一講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呢?從圖中,我們可知鄭成功率軍是從金門出發的,很快占領了澎湖。 此后,軍隊在繼續行進途中遇到了大風,接連幾天無法出行。大風不止,軍糧告急,在這一緊急時刻,鄭成功向部下莊嚴宣告:“我率軍東征,是為了收復國土,雖偶遇困境,但此舉順承天意,定會獲得成功。”在他的鼓勵下,全軍將士團結一心,頂風冒雨繼續向東南進發,于4月30日乘漲潮之機巧過鹿耳門,避開了敵人的火力線,順利登陸,一舉收復了赤崁樓。臺灣民眾見鄭軍到達,爭先恐后出來接應,給予了鄭軍大力支持。隨后,鄭成功率軍由海、陸兩面圍困臺灣城,一面積極準備攻城,一面通牒荷軍總督揆一投降。在遭到揆一拒絕后,鄭成功下令攻城, 但臺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奏效,鄭成功決定改取長圍久困、且耕且戰的方針,并多次打敗荷蘭的海上援軍。1662年2月,經過8個月的圍攻,鄭成功發起總攻。荷軍頭目揆一見大勢已去,于是被迫投降。至此,淪陷了38年的臺灣又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是鄭成功在致荷蘭總督揆一招降書中的一句話。結合以前所學的歷史知識,說說為什么鄭成功確認臺灣是中國的土地。幾位同學說得很好。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就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臺灣,那時稱為“夷洲”。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到臺灣。元朝已開始在澎湖設巡檢司,負責管理臺灣和澎湖地區的民政,臺灣正式成為中國行政區的一部分。上述史實,有力地說明臺灣是中國的土地。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再看這段材料,鄭成功是怎樣經營臺灣的呢?從辟土田、興教養可以得知,他注重農業生產,促進臺灣思想文化的發展。他的精忠大義,一直受到海峽兩岸中國人的崇敬。臺灣同胞尊稱他為“開臺圣王。 鄭成功去世后,他的兒子繼續治理臺灣。清王朝在穩定了對內地的統治后,于1683年攻入臺灣。為了對臺灣實施有效行政管理。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結合材料,思考一下,臺灣府的設置有何作用?同學們注意到了多角度思考。一方面,臺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推動了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臺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到了近代,為了進一步加強海防,加強管理,1885年清朝在臺灣設省。 清政府在臺灣進行建制,而在西藏地區則 “因俗習為治”加以利用。喇嘛教在蒙藏地區有著長久的歷史,得到普遍信仰,政治上占據著統治地位。清朝給予其首領很高的地位和特權。請同學們結合圖片舉例說明。同學們的回答非常好。順治帝時正式賜予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時,又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達賴”的意思是海,“喇嘛”是西藏佛教對僧侶的尊稱,意思是上師。“班禪”是大師的意思,“額爾德尼”的意思是珍寶。可以看出清政府非常尊崇喇嘛教。而另一方面,“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的稱號正式固定下來,并且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從而加強了清廷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當然,隨著清朝及西藏地方局勢的變化,清政府也在不斷創新西藏管理模式。同學們能不能再舉例說明呢?正如剛才這位同學所說,1727年,清朝開始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主權達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章程的這一內容告訴我們怎樣的信息?的確如此,清朝用法規明確了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再請同學們觀察這一圖片,誰給大家講一講“金瓶掣簽制度”?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傳承方式。大活佛在圓寂以后都要投胎轉世,出現所謂的“轉世靈童”,由轉世靈童繼任為下一代的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為了防止西藏貴族操縱轉世靈童的選擇,實行掣簽制度,由駐藏大臣掣簽確定,然后報請朝廷批準。這一制度的確立有何意義呢?同學們的見解非常到位。這一制度保證了轉世靈童選定的公正性,既能有效防止分裂局面,又能加強清朝中央政府對選定達賴、班禪繼承人的監督,更重要的是保證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保證了西藏的穩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這是《順治會晤五世達賴圖》,描繪了順治五年,五世達賴進京覲見順治皇帝這樣一次頗為重要的政治活動。128年后,西藏另一位首領再次進京覲見清朝皇帝。當時的乾隆特意為他修建了這座須彌福壽之廟。他是誰?對,六世班禪。想一想:六世班禪與五世達賴進京的背景相比有何外部危機?同學們一語中的。乾隆時,英國殖民者遣使入藏,妄想把西藏從祖國領土中分離出去。班禪六世嚴詞拒絕了英國人的引誘拉攏,始終站在維護中國主權的立場,維護清朝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權是隸屬關系的立場,態度是非常明確的。請同學們也用史實來講一講,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通過和親政策促進了唐蕃友好,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密切了漢藏關系。元朝設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務,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而清廷通過確立冊封達賴、班禪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和制定金瓶掣簽制,實現了對西藏的有效管理。六世班禪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之心,捍衛民族團結之情,令人動容!從五世達賴到六世班禪,他們都用行動說明了維護國家的統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而清廷為維護國家完整而施展的政治智慧亦讓人贊嘆!這座位于承德的須彌福壽之廟就蘊藏著這樣的智慧。它由歷世班禪駐錫地扎什倫布寺復制而來,廟的前部為漢式寺院的傳統布局,后部為藏式的平頂大紅臺。這種漢藏合璧寺院建筑的出現說明了漢藏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民族團結,寄托了當時舉國上下對民族團結的向往和追求。 同樣在祖國的西北邊疆,清也加強了管轄。西北的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請同學們回想一下,西漢時,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光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什么?對,西域。張騫通西域后,西漢政府怎樣管理西域事務的?是的,設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這樣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清朝,西北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居住著維吾爾等族人民,這個地區稱為回部。清代又是怎樣鞏固和管理這個地區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個地圖。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主要的信息呢?歸納一下,主要有康熙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清政府平定叛亂后是不是就放之任之了呢?顯然不是,為防止叛亂再次發生,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再請同學們想一想:清軍為什么能取得平定叛亂的勝利?許多同學注意到了多角度思考。一方面,分裂分子分裂祖國、欺壓人民的叛亂不得人心,祖國各族人民一貫反對分裂叛亂,維護祖國統一的康熙、乾隆的平定叛亂斗爭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另一方面清軍只誅首惡、不殺無辜的平叛政策非常正確,順應了民心。 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光輝篇章的還有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從視頻中,我們可知土爾扈特部受到哪國的欺壓?沙皇俄國。俄國自16世紀中期開始向外擴張,國界迅速向東推進,至17世紀中后期,其擴張勢力已進抵清朝尚未鞏固的北方邊境,并介入到清朝的邊疆民族事務之中,如前面所講,噶爾丹就是在俄國的唆使下發動叛亂的。 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東北黑龍江流域后,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了據點。1685年和1686年,康熙兩次組織圍攻雅克薩。沙皇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就是《尼布楚條約》。結合示意圖,看一下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清朝前期,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既吸收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經驗,又根據當時歷史發展的客觀需要加以發展、豐富和完善,使得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形成了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力強大的國家。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填一填,寫一寫,并概述清朝前期的疆域。同學們的概述注意到了,清朝前期,中國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位于新疆地區,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位于西藏地區,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當時屬于福建省,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課后,請同學們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議一議:清朝對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什么歷史意義?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