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模擬課例 課程內容 1.知道《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響。 2.通過明長城和北京城的建筑,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1.掌握李時珍與《本草綱目》,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知道徐光啟與《農政全書》,學習三位科學家刻苦鉆研、勤奮好學、不甘平庸、敢于進取的精神,使情感得到升華。 2.通過對雄偉的北京城和明長城的學習了解,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無比的創造力,激發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3.通過了解《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知道明朝時期小說戲曲等大眾化的文學藝術形式有了突出的發展,對以后的小說戲劇等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教材分析 本課主線是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技術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發展和建筑成就的取得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明朝時期對西方自然科學的積極汲取也是明朝科技發展的一大特色。明朝專制集權發展到極致,皇權空前強化,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影響,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結構、布局和氣勢極顯莊重。政治、經濟、社會風氣與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小說和戲曲等大眾文學得到很大發展,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說,學生已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有初步了解,為本課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有助于學生把握它們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另外,大部分學生對長城和北京城及《三國演義》《水游行傳》《西游記》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這也為本課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有助于學生歸類、整理、分析、比較。 教學重點 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明朝時期古典小說文學成就和思想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明朝文化成就反映的時代特色。 教學資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上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18年1月版 (2)卜憲群主編:《中國通史》華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5月版 (3)陳梧桐、彭勇:《明史十講》,中華書局2016年版 (4)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 (5)宋應星:《天工開物》,岳麓書社2002年版 (6)路甬祥主編:《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中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7)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教學過程 同學們,你讀過西游記、登過長城嗎?這些都是明朝時期的成果。明朝時期不僅有文學名著,還有科技名著,明朝著名建筑不僅有長城,還有北京城。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明朝,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的成就。通過學習,我們將知道:明朝有哪些科技、建筑與文學成就?為什么會取得這些成就? 首先,請大家看課文中的三幅圖片,他們分別出自哪本書籍呢? 它們就分別是:《本草綱目》,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農政全書》是明代末年的農業百科全書。 這三大科技名著堪稱明代奇書,它們的作者和主要內容及特點分別是什么呢? 請大家參考課本第76—78頁,完成表格。 請同學們介紹一下這三部科技著作: 《本草綱目》:李時珍,書中記載藥物180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附圖,對藥物分類,介紹產地、形色、氣味等。這部巨著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天工開物》:宋應星,書中把生產部門分為18類,涵蓋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和加工部門,介紹物品、生產工具及生產流程。對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記述了當時中國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 《農政全書》:徐光啟,全面總結了古代農業生產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的創新研究成果。 比較這三部科技著作,你發現他們有哪些共同點呢? 都總結了歷代的成果,既具有實用性,又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由此可見:這些科技巨著的誕生與經濟發展有關,尤其是明朝時期,農業生產水平提高、手工業進步、商業和城市經濟繁榮,為科技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然這些作品的誕生,還離不開作者的辛勤努力。 請大家專訪這三位作者:他們是有怎樣的創作經歷?在創作這些宏大科技名著的過程中,他們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 李時珍:注重實踐、歸納,善于吸取前人成果。 宋應星:勤奮好學,專心致志,長期積累和不懈研究。 徐光啟:與意大利人共同翻譯著作,積極汲取西方科技。這在閉關自守的明清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歸納:他們專注實踐、善于總結、勤奮學習、刻苦鉆研、敢于創新等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在明朝經濟發展的同時,明朝專制集權也發展到極致,皇權空前強化,受政治和社會現實的影響,明朝北京城的建筑結構、布局和氣勢極顯莊重。1987年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都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提示:文化遺產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或遺址。現在就分成兩組,分別探究長城和北京故宮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著重三個方面: 1.從歷史角度,看它的建立背景或目的。 2.從藝術或科學的角度,看它的規模、結構或布局。 3.從文化角度,看它的文化內涵。 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有20多個諸候國和朝代修筑過長城。大家已學過秦長城,為什么只有明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呢? 首先請長城組的同學展示探究的結果: 1.建立背景:為防御蒙古貴族南擾而修筑。(與秦長城一樣都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2.規模結構: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總長萬余里。 以城墻為主體,形成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與以前的長城相比,規模大、布局合理,堅固、質量優異。以磚石建筑為主,比以前更堅固,今天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 3.文化內涵: (1)從位置看,長城位于北方游牧民族與農耕地區的連接處,也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平臺,是各族交往的紐帶,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也就是說:長城的功能不僅以軍事防御為主,而且還是長城內外各民族交流的平臺。 (2)從所處地勢看,長城依山而建,突起在山崗之間,被稱為建筑的奇跡,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思考:萬里長城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長城,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奮智慧、堅韌剛毅、充滿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正如一位外國友人說:“建造長城的民族,是沒有任何困難不能克服的民族。” 北京故宮被列為文化遺產的理由有哪些呢?請這一組同學展示探究成果: 1.建立背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奪取皇位后,在1406-1421年間修建北京城。明清兩朝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 教材第第81頁明代《皇都積勝圖》描繪的就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象。 2.規模結構: 北京城以中軸線縱貫南北,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分內城、外城、皇城、宮城,宮城就是紫禁城,即故宮。 紫禁城(故宮)以宮殿為重點,外朝有三殿,內廷有三宮,占地約16萬多平方米,殿宇9000多間,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最輝煌的皇家建筑群。 明代《北京宮城圖》畫面中的紫禁城:以俯視的視角、中軸對稱的形式,在祥云霧繞中若隱若現。 何為祥云?有人說是畫家沒見過紫禁城的真面目,想象的,也有人說也許是為了顯示神圣莊嚴,你認為呢?也許兼而有之吧。因為那時對一般百姓而言,這里的確是一個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他們不可能知道里面的情形。 據考證“紫禁城”的由來: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皇帝自認為是 “天子”,他的宮殿就應當位于地球的正中間。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故宮又稱“紫禁城”。 這幅莊嚴的紫禁城圖有著巨大的象征意義,云霧中浮現的不僅是明朝初年建成的紫禁城,同時也象征著一個強盛而神秘的帝國。也許在當時人看來,天下的中心是中國,中國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紫禁城。 由此可見,北京故宮的建筑有什么文化內涵?反映了當時君權至上的時代特點 文學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自秦代以來,漢賦、唐詩、宋詞、唐宋散文、元曲等文學創作各領風騷。到了明代,小說戲曲等大眾文學流行起來。尤其是小說創作,在明代處于黃金時期,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小說例如《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戲劇如《牡丹亭》,請閱讀課文第82-83頁,列舉這些作品的作者、主要內容及評價。 《三國志通俗演義》(俗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成書于元末明初,以三國的史實為基礎,描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和各種矛盾沖突,也反映了人民群眾要求統一的強烈愿望。這部小說是章回體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此后,我國出現了許多長篇說史的小說。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運用白話描寫故事和人物,是元末明初另一部長篇小說,書中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描寫了宋代梁山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成功地塑造了宋江、魯智深、武松等一批英雄人物。 《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描寫唐僧取經的艱難歷程,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是浪漫主義神話小說。尤其是書中膽大藝高、愛憎分明的孫悟空,很多同學都熟悉并喜愛。 《牡丹亭》:作者是湯顯祖是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這部戲劇就是他的代表作,書中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從評價來看,明朝是小說創作的黃金時期,對后世影響深遠。 從內容來看,三部小說都是在群眾或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經作家加工再創作完成的,明朝文學由過去的高雅走向通俗,即所謂大眾文學,即更加通俗易懂,適應了市民階層的欣賞要求。 這些作品都描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表現對人的主體個性的張揚,對君主專制的思想發起了強有力的沖擊,起到人文覺醒的作用。 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是否對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學成就有了了解呢? 明代書法名家董其昌曾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課后建議大家走長城游北京、讀古典名著,從宏偉的建筑中、從古典名著中感受歷史的氣息,滋養人文的情懷。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